國學大師 一代宗師——記一代學術泰斗陳垣先生陳垣先生在撰稿 資料圖片 經過三個階段思想上有三次飛躍
陳垣先生一生熱愛祖國,追求真理,對敵人大義凜然,對人民忠心赤誠,為人景仰推崇,成為我們學習的楷模。 陳垣先生在他漫長的92年生涯中,經過了3個歷史階段,一是封建社會,有32年;二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有38年;三是社會主義社會,有22年。他在思想上也經歷了3次大的飛躍,主線是終生不斷地隨著時代而進步,其精神境界,十分難能可貴,令人感動。 第一次,上世紀初,他從一個追求功名、參加科舉的青年到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在清朝光緒年間,他21歲在縣試考取秀才,在府試時因文章“多有怪論”,被加以“直類孫文(即孫中山)之徒”。23歲時,他放棄科考,轉向關注鉆研歷史和現實社會政治。25歲時,美國政府拒絕廢除《限制來美華工》的苛約,激起中國人民反美愛國運動,他與革命畫家潘達薇、高劍父一起創辦革命刊物《時事畫報》,公開報道孫中山在國外的革命活動。他除了發表文章外,還經常參加群眾集會、演講。27歲時,他“認為要使中國擺脫落后的狀態,一定要使科學發達起來”,而選擇了“科學救國”之路。29歲至32歲,他在完成醫學院學業的同時,投入對近代醫學和中國醫學史的研究,做了開創性、奠基性的工作。 清王朝時期,正值他青少年時代,他對清政府的昏庸腐朽,痛心疾首,并積極投入到推翻清廷反動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的斗爭中。 民國初期,他擔任過教育次長職務,幻想如何辦好教育,振興國家,但時局變幻,事與愿違,由于軍閥混戰,國家漸弱,民不聊生,他毅然辭職,不理政事。他對蔣介石國民黨反動派統治時期政治腐敗,橫征暴斂,百業凋零,甚表失望??箲鹎?,蔣介石曾邀請他參加國難會議、廬山會議,他都拒不參加。 第二次,抗日戰爭期間,陳垣先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升華到了一個新高度。8年抗戰,人民在日寇的鐵蹄下生活,政治、思想、經濟、生活上受到很大壓力。面對言論寫作不自由的惡劣環境,他用巧妙的手法,回避敵人的監視和威脅,通過課堂講歷史和閉門著書,教育學生愛國家、愛民族,傳播抗戰必勝信念,并且要求學生讀好書、掌握好科學知識,待機報效國家。他把宗教史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以史鑒今,影射現實,闡揚正氣,對忠貞進行褒揚,對奸逆施以貶斥,如以《佛教考》一書表彰明末遺民的愛國精神、民族氣節,用借古諷今的手法表達自己身處亂世憂國憂民的心情;以《明末殉國者陳于階傳》一書用隱喻的宣傳,寄托自己對祖國忠誠。這期間,他撰寫了7部史學專著,短文多篇,使史學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顛峰。與此同時,他還以輔仁大學校長的身份,機智地與敵偽周旋,彰顯民族氣節。他拒絕了敵偽要他擔任“東亞文化協會”會長的職務,拒不執行日本當局要占領區大學掛日本旗、聘日本老師、用日本課本、學生向日本旗行禮的規定和要求。在校運會上,他斥責“賁軍之將、亡國之大夫與人后者不入”。一個人的愛國主義思想在國難當頭、民族危機的時候是要受到生死考驗的,事實已經證明陳垣先生以史學為武器,同敵偽展開斗爭,充分顯示了他臨危不懼、威武不屈的精神。他真正是一位今人欽佩和尊敬的具有滿腔愛國良知的炎黃子孫。 第三次,解放后,他由一個愛國主義者逐步轉變為一個共產主義者。翻閱陳垣先生的歷史,這種發展順乎邏輯,并非偶然。這里有一個正反對照的實例:北平解放前夕,蔣介石曾3次派飛機來接他,他不為所動,婉然謝絕南下,但在1949年1月30日北平和平解放之后,他夢寐以求的新社會呈現眼前,卻態度鮮明地表明自己向往祖國獨立富強,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道路。此后,他如饑似渴地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在他書屋的書架上增添了大量的馬列主義著作。眼力不好,他就拿著放大鏡閱讀,稱這是“政治補課”,“做一名馬列主義小學生”。他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他每次出席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回來,只要有毛主席的講話,他總要請他的秘書將講話記錄加以整理,并寫成大字,便以學習。他自覺地要求參加各種政治活動,接受實際鍛煉。1951年,他71歲時申請參加土改,擔任由500人組成的西南土地改革工作團總團長,深入到四川巴縣的田間,訪貧問苦。1959年,是他80虛歲的耄耋之年,他正式向黨組織提出入黨申請,于1月28日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完成了他從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愛國主義志士仁人,到社會主義者向共產主義者邁進的歷程。他說:“我年近80才找到政治上的歸宿。蘧伯玉知非之年是五十,我卻是年八十而知七十九年之非。”入黨之后,他更加努力地學習馬列主義理論,以無產階級先進分子嚴格要求自己,即使在“文革”中受到沖擊,他仍相信黨,相信人民,相信社會主義事業。1971年6月21日,他病逝于北京醫院。家屬按照他的遺愿,將他幾十年來珍藏的4萬余冊圖書、一大批文物全部捐獻給國家,4萬元稿費交作黨費。 陳垣先生是近代中國一位杰出的國學大師,歷史學界的一代宗師。他是江門籍一位著名的學者,他的成就和影響在全國是很大的,而他早年思想的形成和知識基礎的奠定則在江門、新會、廣州。在近代,嶺南率先對外開放,較早地融合了中西文化和思想,這對生于斯、長于斯的學者必然產生巨大影響??涤袨?、梁啟超、孫中山的及陳垣的青少年就是同這種特殊的地區文化環境相聯系的。 陳垣先生享譽全國,聞名世界,作為他的故鄉——江門、新會出了這么一位杰出名人,感到十分自豪和驕傲。要通過各種形式認真地整理、宣傳、學習陳垣先生的先進事跡和偉大貢獻,做到家家喻曉,不斷繼承和弘揚陳垣先生的時代精神和懿行風范;要做好陳垣故居以及其他史跡的保管、使用、開放,并把它辦成愛國主義、黨史教育的基地和富于教育意義的人文景觀;北師大以及有關的學術部門、學者提出開展“陳垣學”研究的意見,江門也要為此乃至整個陳垣學術研究配合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使他的學術成就得到繼承和發揚。我們相信,經過一段時間如此卓有成效的努力,“陳恒”將成為江門五邑僑鄉文化名市建設中令人矚目的新亮點,其意義和影響是深遠的、無可估量的。 (完) 參考資料:陳智超編注《陳垣來往書信集》、《紀念陳垣校長誕生110周年學術論文集》、《陳垣教授誕生百一十周年紀念文集》?! ?(梁振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