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大孝至愛——謝延信
2007-02-13
2007年02月12日 來源:CCTV.com

    CCTV.com消息(新聞會客廳):李小萌:您好,觀眾朋友,歡迎走進《新聞會客廳》。對于中國人來講,贍養父母孝敬老人似乎是我們一個基本的美德,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做人的底限。但是這兩天通過很多媒體,我們認識了一位謝延信師傅,他卻讓我們看到了大孝至愛是什么。

    今年八十三歲的馮季花老奶奶帶著智力殘疾的兒子跟自己的女婿一起生活在河南省的焦作市,別看老人家已經是八十多歲的人了,可身子骨還非常硬朗,至今耳不聾眼不花。每天,馮奶奶除了下廚房做飯,還能做點針線活兒。每次有人問起她的養生之道,馮奶奶總是說這都是女婿的功勞。

    河南焦作市中站區西苑社區居民 馮季花:“外面人都說我有個好女婿,這在焦作市我看也挑不出第二個,他是數第一了,從沒鬧過別扭,從來沒有說支使不動,沒有那回事。他看待你是個老人,你就得看待他是自己的孩子,這就是兩好擱一好。”

    他,就是被馮奶奶當作自己孩子看待的女婿——謝延信,今年54歲。雖然說是女婿,但實際上早在32年前他們就已經沒有親緣關系了,這是一個沒有血緣關系的特殊家庭。

    1973年4月,當時只有21歲的謝延信與馮奶奶的女兒謝蘭娥喜結良緣。然而結婚后僅一年,妻子謝蘭娥就在生孩子之后患病去世,家里的兩位老人和一個智力殘疾的內弟全都由謝延信一個人贍養,這一干就是十年。1983年,謝延信再次結婚,與再婚妻子謝粉香又組成了一個新的家庭,從此,贍養老人和殘疾內弟的工作由兩個人分擔,1996年,癱瘓在床十多年的岳父謝召玉去世。而馮奶奶和智力殘疾的兒子至今依然跟女婿一家生活在一起。多年來,雖然家里節衣縮食,負擔很重,但謝延信作為家里的頂梁柱還是挺了過來。

    2003年,長期勞累的謝延信患上了腦血栓,而他孝敬老人的故事也慢慢為更多的人所知。今年2月,從來沒出過遠門的謝延信夫婦第一次有機會來到了北京,來到了天安門廣場,這讓這個善良淳樸的老人實現了自己一生的愿望。三十二年的生活,謝延信是如何度過的?他本人又是如何評價自己的經歷呢?《新聞會客廳》也借他來北京的機會把他們請進了演播室。

    李小萌:今天我們請到就是來自河南焦作的謝延信師傅和他的愛人謝粉香,歡迎你們到我們的節目中來。我知道謝師傅2003年的時候中風,現在恢復得怎么樣?

    謝延信:可以。

    李小萌:我剛才看,您還在您岳母擦身體、洗腳,給弟弟剪指甲,這些活兒都能干。其他的主要家務事是不是就得您做了?

    謝粉香:是。

    李小萌:比原來累了吧?

    謝粉香:年輕,也不算累,也是應該做的。

    李小萌:那謝師傅現在也需要您照顧嗎?

    謝粉香:給他做點飯,洗洗衣服,他有病,也不需要他干啥活兒。

    李小萌:您現在身體還有哪兒不太方便嗎?

    謝延信:拿點啥都不行了。

    李小萌:沒勁是不是?

    謝延信:沒勁。

    李小萌:那說話聽著還可以是嗎?那以前的事都還記得嗎?

    謝延信:不行了,全都忘了。

    謝粉香:要是有時候誰跟他提提,他也可以能說,你要是不說直接問他,他想不起來。

    李小萌:那個時候,就是謝師傅開始養起他前妻的父母的時候,您還沒有嫁給他。

    謝粉香:沒有。

    李小萌:這個過程您都知道。

    謝粉香:聽他說過。

    李小萌:就是在中風之前跟您講過這些故事。謝師傅跟您講過,為什么他要把自己的岳父岳母養起來,還要把自己的姓都改了嗎?原來他是姓劉的。

    謝延信:是。

    李小萌:您記得這個?為什么把自己的姓改成岳父岳母他們家的姓呢?

    謝延信:主要是需要我改。

    李小萌:誰需要您改?

    謝延信:我自己強迫自己。

    李小萌:不改不行嗎?

    謝延信:不改不行。

    李小萌:怎么不行?

    謝延信:怕他不相信。

    謝粉香:怕岳父岳母不相信。

    李小萌:讓他們相信你肯定能養他們一輩子。改了姓了,就是立了個誓言是吧?那您改姓的時候,您自己的親生父母他們那邊,跟他們商量了嗎?

    謝延信:最后商量了。以前沒商量。

    李小萌:他們一下就同意了嗎?

    謝延信:同意。

    李小萌:不反對呀?自己的兒子姓了別人的姓了,不反對嗎?

    謝延信:不反對,我回家以后,還是姓劉。

    李小萌:那個時候岳父岳母還有您的內弟,還有您,這一家子的這個生活經濟來源都靠您的工資是吧,每個月收入有多少錢,夠花嗎?

    謝延信:四十多塊一開始。

    李小萌:一個月四十多塊錢,那這錢肯定不夠花吧。

    謝延信:不夠,統一都是錢不多。

    李小萌:首先得解決吃飯的問題,能吃飽嗎全家?

    謝延信:反正最后種的菜,吃的菜。

    李小萌:種的什么菜啊?

    謝延信:蘿卜、黃瓜,什么菜都有。

    李小萌:是您自己開出來一片地。

    謝延信:是。

    李小萌:到后來粉香大嫂嫁給謝師傅,那個時候您已經知道他有一個挺重的一個家庭的負擔,而且又不是自己的親生的父母,您嫁給他圖什么呢?

    謝粉香:圖他一片好心吧。他對他老岳父老岳母都那么好,他對我的孩子也不會差的。就是圖他心好嫁給了他。

    李小萌:您就是看上他心眼好了。

    謝粉香:看上他心眼好。

    李小萌:可是這個女人找一個男人跟他結婚,還是希望自己的日子比原來好,有人能照顧自己,您嫁給謝師傅之后,這些能實現嗎?

    謝粉香:我不是說過得好不好,我心里的看法,也不是說非得這個男的過得很好,很會掙錢,只要心眼好,不生氣,都是幸福。

    李小萌:您的父母,包括謝師傅的父母都主要是您照顧了是嗎?

    謝粉香:他以前在這兒(焦作)照顧他岳父岳母,我在家里(河南滑縣),他父親走得早,我去的時候就沒有他父親了。這后來我去了,我是1983年去他家,1985年分了家,他家弟兄四個,他是個老四,老二沒在家,等于我們三家,他母親輪著吃,輪著伺候輪著照顧。他在這兒(焦作),我自己在家照顧他母親。

    李小萌:謝師傅是照顧自己前妻的父母,對您的父母照顧得有那么好嗎?

    謝粉香:我的父母他也顧不上照顧我的父母,因為什么,光他岳父岳母也離不開人,他一走了,也可以說這個家,就沒有吃的,沒有用的,油鹽醬醋,打個煤球弄個什么的,可以說都沒有人管。我的父母不需要他來照顧。

    李小萌:那您太大方了,您沒有算計過這個嗎?

    謝粉香:你大方為的都是這個家庭,我不想讓老謝為難,我假如說要叫他回家,他回不成了,他心里也是不好受,他回家了,岳父岳母也離不開人,還有個傻內弟,傻內弟傻得是一天三頓吃飯還得回家找,不找就不知道回家吃。

    李小萌:后來您的老人去世的時候,您都沒有告訴謝師傅?

    謝粉香:我的老人連去世帶生病我都沒有叫他,沒跟他說,我老人過世了,我上焦作來了,我跟他說我母親走了他還不相信,他說你凈瞎胡說,我說我穿個白鞋給誰穿的?家里(辦喪事)不都穿白鞋嘛,我說那是給誰穿的。

    李小萌:您心里不覺得委屈啊?

    謝粉香:委屈啥,我們家姊妹也多,他回不回都中,為了叫老謝伺候他岳父岳母,這一家人為了幸福。

    李小萌:粉香大嫂的父母送終您都沒去是吧?

    謝延信:沒有。

    李小萌:您后來聽說了以后您怎么想啊?

    謝延信:可惜啊。

    李小萌:您當時是是在您前妻去世之前,答應她說,你放心,你的爸爸媽媽弟弟,我一直養到他們百年以后,就這么一個答應她,就一直做了這么多年。中間從來都沒有想過說,這畢竟不是親生父母,推給別人吧?從來沒想過?

    謝延信:沒有。

    李小萌:您圖的是什么呢?

    謝延信:圖的是,一家人不生氣。

    李小萌:您覺得您這些年做的這些是因為您有一顆孝心,還是您說了的話一定要做到,主要是因為哪個?

    謝延信:是是,為了做到。

    李小萌:說到做到。答應了的事兒一定要辦到。但您生活當中,除了這件事以外的其他事,您只要答應的也保證要做到是嗎?平常也是這樣的嗎?

    謝粉香:是。

    李小萌:生活中的小事,謝師傅也是這樣,只要應承下來就不會反悔。

    謝粉香:是。

    李小萌:有什么樣的事?

    謝粉香:就像他編個籃,編提籃。只要是人家說出來了,老謝,有的叫哥,有的叫叔,有的是大輩,給我編個提籃吧,幫幫忙,那中,可以。你把東西拿來,我抽時間你給編編。

    李小萌:后來謝師傅被評為了感動中國的礦工,這個榮譽來的時候您高興嗎?

    謝延信:高興,從來都沒想過。

    李小萌:您覺得這對您是一個最高的獎勵嗎?您覺得值了嗎?

    謝延信:值。

    善良的謝延信夫婦孝順老人的故事在十里八鄉都傳開了,而在距離謝延信家三百多公里以外的燕趙大地上,河北省的衡水市也有一位人們熟悉的普通農民在贍養著幾位孤寡老人。

    她叫林秀貞,今年六十歲,從1976年開始,林秀貞先后義務贍養了六位本村和鄰村的孤寡老人,在林秀貞和全家人的悉心照料下。這些老人都度過了幸福的晚年,如今,其中的五位老人已經先后安然離世。只有先天智力殘疾的朱書常老人,還與林秀貞一家生活在一起。林秀貞也曾經做客新聞會客廳,在聽說謝延信贍養老人的故事后,林秀貞一定要見一見謝延信,于是再一次來到了新聞會客廳。

    李小萌:今天知道你們兩個來,有一個老大姐來看看你們,我們現在把她請上來。

    李小萌:林秀貞大姐。你們認識嗎?以前。

    謝粉香:不認識。

    李小萌:謝師傅。

    林秀貞:謝師傅你好。

    謝延信:你好。

    林秀貞:老妹妹。

    謝粉香:謝謝林大姐。

    林秀貞:辛苦了。

    李小萌:林大姐,這帶了什么了?一束花。

    林秀貞:這束花兒我是獻給他兩口子的。

    謝粉香:謝謝。

    林秀貞:并且我還帶了一個禮物。

    李小萌:是什么呢?

    林秀貞:這里頭是個熱寶。

    李小萌:熱寶。

    林秀貞:這熱寶就是暖腳的,我是送給他岳母的,是那個大娘的。

    李小萌:林大姐今天為什么一定要來看看謝師傅他們兩口子呢?

    林秀貞:我在網上看到謝師傅跟這個老妹妹挺不容易,養了自個的岳父、岳母還有一個傻內弟。我又想起我母親說的一句話,我母親說,人生一世,就有兩層父母。生下來,有你的親生父母,女的嫁到婆家婆婆公公又一層父母,作為男士來講,結婚以后丈人丈母又是他的一層父母。我覺得謝師傅他繼承了咱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既要贍養自己的父母,又贍養了女方的父母。

    李小萌:像您照顧的那些老人,他們都是什么原因到最后要靠您來照顧他們?

    林秀貞:都是沒兒沒女的孤寡老人。

    李小萌:您到現在還有在養著的老人嗎,在照顧的老人?

    林秀貞:有。

    李小萌:幾位?

    林秀貞:還有一位。就是現在還唯一健在的那個傻老人,就像,我們有同感。

    李小萌:同感。

    林秀貞:他有一個傻內弟,我還有一個傻爺爺,我那個傻爺爺今年七十七歲了,他跟了我二十七年了。

    李小萌:現在您那個村子里面,老年人的晚年都過得怎么樣?

    林秀貞:挺好。

    李小萌:一般是靠子女在贍養著是嗎?

    林秀貞:對,一般是子女在贍養。

    李小萌:如果子女做不到的話,怎么辦?

    林秀貞:我們成立了養老院。

    李小萌:所有的老人都可以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到養老院去養老了。

    林秀貞:對對。

    李小萌:您最難的時候也過去了。

    林秀貞:對,是,我在最難的時候就是1981年,1981年我已經贍養第四位孤寡老人。那時候我這樣想,老人老了我們都有同感,不要求穿什么好的,只是冬天別凍著,夏天別熱著,起碼有三頓飽飯吃就行了

    李小萌:我剛才問謝師傅,他這三十多年圖什么,他他說就圖到一個說到能做到,您做的這些,您圖什么呢?

    林秀貞:我們兩個人也基本有同感,我什么都不圖,我圖的是孤寡老人不孤,讓他們幸福,能延年享受,你比如說我現在贍養的這個傻老人,就是跟了我二十七年的這一個。在1981年搞聯產責任制的時候,我們隊長和我們村里的人,都預言他,你看這個,刮個風都能刮到,連個三年二年也活不了,可是現在他一跟跟了我二十七年了。一天兩遍酒,一盒煙,身體非常硬朗,一早晨能走十來里地。他越活越壯實,越活越年輕。老人身體健康了,能享受晚年了,這就是我最幸福的時候。

    李小萌:在你們三位年富力強的時候都照顧過別的老人,自己的親人,轉眼之間你們都白頭發了,馬上進入老年,你們對自己的晚年有什么要求嗎?

    林秀貞:我想,眼看我就老了,已經六十多了,但是我有好兒子,好兒媳婦,好閨女,好女婿。

    李小萌:有福氣。那謝師傅呢,您希望您的晚年怎么度過呢?有后顧之憂嗎現在?

    謝延信:沒有,一切都沒有。

    李小萌:那誰來養你們呢?

    謝延信:有我們工會這些人。

    李小萌:粉香大姐怎么想的?

    謝粉香:我怎么想的,我也是農村人,我這兒女,孩子媳婦兒都可以,現在不但對我可以,對他這個姥姥,可不是親的,我也不是親娘,媳婦兒更不是親的,現在給他姥姥做鞋,給他舅做鞋,反正我這媳婦兒也是通情達理的一個人。

    李小萌:聽得出來你們的子女,包括媳婦還是女婿也好,都很孝敬。這和你們做得好有沒有關系呢?

    林秀貞:我覺得有關系,我們那邊也有這么一句話,尤其是我媽媽常說的一句話,一輩傳一輩不學自己會。你在家里贍養自個兒的老人了,并且像我們謝師傅我們也贍養別的孤寡老人了,我們的孩子一定會贍養我們。

    李小萌:就是不用教自然就學會了。

    林秀貞:對。

    李小萌:是這意思嗎?

    林秀貞:是是。

    李小萌:剛才您沒給我們說完,您為什么要帶一個東西來?

    林秀貞:這是一個熱寶,它是干什么用的呢?是暖腳丫,暖手,暖胃的,在我贍養老人的時候,我們的孤寡老人當時沒有賣這個的,我就是一個老人兩個熱水袋知道嗎?一個熱水袋是兩個腳蹬著它的,一到老了以后,手腳冰涼、胃寒。這一個熱水袋是兩個腳蹬著,這個熱水袋用手扶著暖胃,今天我也給謝師傅帶來了兩個熱寶,讓他家的大娘,兩個腳蹬著一個熱寶,兩個手也暖肚子,扶著熱寶。

    李小萌:您這是照顧老人照顧出經驗來了。

    林秀貞:對對對,是。

    李小萌:需要嗎?謝師傅?

    謝延信:需要,很高興。

    謝粉香:謝謝了。

    李小萌:謝謝你們,也祝你們晚年幸福。別光照顧別人,自己也要過好一點。好,謝謝。

    謝延信和林秀貞的善舉感動了很多人,但是一個相關的問題也引起了人們的思考——怎樣保障孤寡老人的生活?

    根據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超過1.43億,也就是說,每十個中國人中就有一位是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很多地方的比例還要更高,上海鄉村的老齡化水平甚至達到了13.73%。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的提高,農村老年人的贍養問題凸現出來,僅僅依靠著謝延信、林秀貞這些好人的善舉,能解決老人們的贍養問題嗎?面對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齡化問題,相關政府部門又該做些什么呢?

    李小萌:演播室回來,我們請到了民政部社會福利和社會事務司副司長張世峰先生。張司長歡迎您。我想謝延信師傅包括林秀貞,他們這些事跡,您以前肯定就知道。

    張世峰:是的。

    李小萌:我想知道的是,作為您,兩個身份,一個是為人子女的身份,一個是民政部官員的身份,對于這樣的事情,您的感受是怎樣的?

    張世峰:我覺得謝延信,他是更主要的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尊老、養老和誠實守信的這種美德。我覺得他們兩位老人的共同的特點,是愛心,善心,孝心,包括責任心。這幾個“心”字,恰恰是我們建立新型的人際關系的基礎。

    李小萌:從他們個人的角度,我們都看到他們精神上閃光的這些地方,像您說的善良、愛心、誠信,說話算數,但是我們把贍養老人看成一個社會問題的話,僅有這些善良人的善良舉動夠嗎?

    張世峰:那當然是不夠的,事實上關于解決中國老人,特別是孤寡老人的生活問題,歷來是我們國家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和關心的一個問題。我簡單舉個例子,就從本世紀初開始,2001年至2004年,民政部啟動了全國的老年福利服務的星光計劃,在運用了民政部自身的本級福利金帶動地方財政的投入,多達幾十個億。在全國城市社區建立了三萬多個星光老年之家。我相信大家在北京市的街道上也經常可以看到,就是為老年人服務的。

    李小萌:那是不是說,應該在他們還沒有伸手向別人求助的時候,就應該有社會的幫助,社會的保障,社會的福利送到他們手里呢?

    張世峰:我相信大家都清楚,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社會福利的發展水平是與相應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相一致的,我們國家區域間的經濟和發展水平不同,一些地方經濟比較貧困的地方,應該說社會福利的覆蓋面,包括保障的標準,還是非常低的,這一點我們毋庸諱言。直到現在,還有少數的地區,老年福利服務的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還依然存在。應該說謝師傅和林大姐,他們倆一個是三十二年前,一個是三十年前,開始了這種贍養與自己無血緣關系的老人,其實應該是說他們這些做法,一方面也為政府分了憂,同時呢也奉獻了愛心,為這些老人解了愁,應該受到我們,包括全社會的贊揚、鼓勵和敬佩。我們應該在鼓勵他們這樣做的同時,我們同時要支持他,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我相信你剛才聽到了,當你問到謝師傅怎么解決養老問題的時候他怎么說。

    李小萌:他說工會。

    張世峰:工會,那事實上,也就是集體是政府。當你問到林大姐的時候,她說到當地其他孤寡老人的解決是什么,是養老院,我相信你聽了就可以明白。在這兩個比較鮮明事跡發生的同時,政府是始終是在積極地致力于孤殘老人權益保護的。

    李小萌:所以我們關心的就是說,被媒體報道出來以后,人們才知道他,給他幫助的話,這個有很大的偶然性,最重要的是從制度的角度去保障他,不需要這種突發,或者說超乎常理做得這么好了,被公眾了解了,他才能夠得到幫助。

    張世峰:對,你說得很對。

    李小萌:現在我們人口老齡化的特征越來越顯現,目前老年人口有多少,預計未來是怎么樣一個發展的趨勢?我們是不是做好了準備?

    張世峰:這個應該說我們國家是從1999年就已經進入到了老齡化社會,我們這個國家,跟其他國家,發達國家進入老年社會的不同,我們是在未富先老的特點。西方的一些發達國家,他們進入老齡社會是一種什么情況呢?它是在經濟高度發達或者比較發達進入老年社會,而我國不是,因此在我們這個國家里,養老問題將更加突出,但你問到是不是做了充分的準備。我覺得民政部門作為職能部門在這方面已經做好了一些基本的準備。

    李小萌:基本和充分是兩個概念。

    張世峰:我們現在還不能說已經很充分了,不能說很充分了,我們對于孤寡老人特別地重視,因為這部分最可憐了,因此政府始終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我們保障面主要是針對孤寡老人。但是老齡化到來了,因此我們經濟發展也逐步在前進,因此我們確定了一個由傳統的補缺型的福利,向適度普惠型轉變這么一種思路。這種思路很簡單,也就是過去單純地面向三無老人,現在轉變為面向包括三無老人在內的全社會的老人。三無老人也就是孤寡老人,現在在中國的一點四四億的老人之間比例是非常小的一部分,但他們是最可憐的,政府更應該義不容辭地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