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網 |
2007-02-13 |
稿件來源: |
武漢晚報 |
▲2006年12月16日,昌明大師在歸元寺參加祈福活動。
他是智慧高僧
昌明大師5歲起在地主家放牛,他不要工錢,只求能在私塾里旁聽。就是這段長達5年的旁聽經歷,奠定了他的國學基礎。此后,他在4個佛學院求學,佛學造詣深厚。
大師耳聰目明,口齒清晰,思維縝密,高齡之年記憶力仍十分驚人。2000年,大師的弟子為他起草了一個會議的發言稿,在禪房為大師念了一遍。沒想到大師聽了一遍之后,就脫稿復述了一遍。復述完,他對弟子說道,我剛才沒說的就是需要修改的。
出現在世人面前的大師,最讓人記憶深刻的是他那蘊涵豐富哲學和智慧的偈語。他常常把深刻的道理自然而然地融匯貫通到偈語中,給大眾以潛移默化的教益。
據他的弟子回憶,眾多善男信女光顧歸元寺,對觀音頂禮膜拜,祈求菩薩保佑多子多福,昌明大師見了,就說偈開導:“計劃生育好處多,一對夫婦送一個。優生優育出人才,利民利家又利國。”大師在談經論道中宣傳了法律,而許愿者在拜佛中也受到了教益。
他為和平而頌
作為十大高僧之一,昌明大師一生弘法,曾出訪印度、泰國、韓國、新加坡等地進行佛教文化學術交流。
他與香港多有佛緣,曾先后5次赴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當天,昌明大師作為中國佛教協會代表團成員,與世界各地佛教高僧應邀參加了在香港舉行的百萬佛子迎回歸祈福大法會。他在會上當場占詩以抒歡慶香港回歸之情:“降旗升旗一瞬間,雪恥揚眉樂心田。當家做主治香港,歷史進入新紀元。”
1980年,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到歸元寺參觀。閑談中,他問身邊陪同的省委領導“你信不信佛教?”昌明大師笑著接過話來:“我們信仰不同,但都能成為好朋友。”這句寓意深刻的話,令李光耀大為贊賞。
1986年為國際和平年,響應聯合國號召,全國各宗教于當年6月舉行和平祈禱。在歸元禪寺大殿舉行的祈禱和平大會上,昌明大師為和平而頌:“腥風血雨征魂苦,黷武窮兵戰馬驚。天道無親常與善,心香一炷祝和平”。
今天,新加坡總理、泰國佛宮、日本首相、比利時王室等處,都珍藏著昌明大師的墨寶,大師已成為和平、友好的使者。
他上書周總理保護古剎
熟悉歸元寺歷史的人,一定還記得這樣一件事:在史無前例的“文革”動亂中,400多年歷史的歸元寺也曾受到沖擊,武漢地區某兵團、某造反派司令部等強行占據歸元寺,并在寺內開設工廠,經常尋釁滋事,藏經閣、羅漢堂乃至整個歸元寺都危在旦夕。
1968年4月6日,時任歸元寺管理員的昌明緊急上書周總理。這封“求救信”以雙掛號信的方式寄出后不到半個月,即收到總理批示,要求各級黨委按照保護國家名勝古跡的政策,妥善保護寺廟。
此批示由武漢警備區下達并執行,歸元古剎幸免于難。
他給歸元寺留下首部寺志
▲1994年5月18日,武昌佛學院復校,昌明大師為復校首屆學僧授課。
(資料圖片)
歸元寺建寺400余年,從未有過一部寺志。“文革”時有關歸元寺的資料被毀殆盡,只留下一本不足2萬字的清代寫本《歸元歷史》。昌明大師決定修志。他倡導的修志原則是“黨的領導、政府主持、專家修志”。
《歸元禪寺志》主筆\江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鄧澤森回憶說,昌明大師對修志一事看得十分慎重。整個修志過程中,昌明大師幾乎都是事必躬親,比一般人都想得周到。
1998年,修志人員在一次會后合影留念時,昌明大師要每人拿點會議用的水果在手上。臨拍攝前,他發現有人拿的是梨,立即示意攝影師暫停,然后獨自離開。所有人員都很納悶,過了一會兒,大師抱著一堆紅蘋果出來,換下了大家手中的梨。他希望修志這件事能辦得紅紅火火,圓圓滿滿。
鄧教授說,此次修志,昌明大師突破了不為健在者修志的傳統。他認為,只要對歸元寺有貢獻的人,都可入志。于是,此次修志,除對過世者修傳外,還為健在者修了“錄”。
浩大的修志工作歷時10年,前3年,修志辦公費用由歸元寺資助,后來的所有費用,全部由昌明大師個人出資。
目前長達200多萬字的《歸元禪寺志》即將面世。武漢市地方志的一位工作人員認為,作為本市第一部寺觀志,這部大書給地方文化建設留下了寶貴財富。僅憑此,昌明大師就算“功德圓滿”了。
他倡導信眾用3支線香寄愿
昌明大師海內外信徒達百萬之眾。追思會上,漢陽區旅游協會會長張彪說,大師心中每時每刻都裝著這些信徒。
歸元寺的門票原為1塊錢,后來因物價上漲,有關方面建議將其提高到3元。為此,有關方面花了3年時間做昌明大師的工作。后來門票從3元漲到10元時,做他的工作又花了5年時間。大師不想給普通信眾增加負擔。
如今,歸元寺的門票穩定在10元,在全國寺廟中都算較低的。只是從2003年開始的每年歸元廟會上,為控制入廟人數,門票才調為20元。
每逢重大節日,歸元寺迎來的信徒眾多。昌明大師十分重視信眾的安全。每逢節日前,他都要親歷親為,組織僧侶做消防試驗,讓他們學會用水龍頭。正因如此,歸元寺每年接納300余萬信眾和游客,卻從未發生過一起安全事故。
昌明大師最先提出文明敬香,鮮花供佛。他倡導大家用3支線香寄托福、祿、壽的美好愿望,以控制因燒香帶來的環境污染。張彪說,歸元寺成為迄今為止全國唯一一家被評為4A景點的寺廟,昌明大師功不可沒。
他對一紙一物都生愛惜之心
鄧澤森教授回憶說,昌明大師是個非常儉樸的人。一次,他剛好碰見大師午餐,僅是保存在保溫瓶里的2個饅頭和一點小菜而已。而張彪則說,大師個人財產不少,但他從來沒花在自己身上,而是樂善好施。
1989年11月,昌明大師跟隨省人大工作檢查團,回到闊別30多年的家鄉——枝江。
檢查團為昌明留下半天時間讓他回家看望,縣里為他準備了回家的禮品,大師稱公務在身,執意未從。并說,“家中有吉慶事,恐萌愛心;有不吉祥事,易引掛懷”,故以后路過枝江,均未回自己出生地看望。
1993年,枝江三佛古寺重修竣工,昌明大師應邀前往為佛像開光。縣里熱情安排條件比較好的縣城賓館,但大師執意住進了條件普通的某學校招待所。
招待所里,服務員為大師端來一盆洗臉水,洗畢,大師從袖兜里掏出一張餐巾紙將濺濕的地方擦干凈。服務員忙說,這里有新毛巾,我來擦,那紙我幫您扔掉。
“不勞你,你很辛苦,我習慣了。這張餐巾紙是我在武漢開會時用過的,這是它第二次為我服務,過會它干了后,我要帶回去蘸那散落的墨汁,這紙才算完成了使命。我們對一紙一物,應思其來之不易,都生愛惜之心。”
▲1935年枝江彌陀寺,童身入道。(資料圖片)
著名佛教高僧昌明大和尚,因病于1月28日凌晨1時零6分圓寂,享年90歲。
昌明法師,1917年生,湖北枝江人,19歲在枝江彌陀寺出家,1979年任歸元寺第48世方丈至今。
昌明法師出生貧苦農民家庭,不到兩歲父親就去世,伯父把他撫養成人。戰火紛飛的年代,家族的多位親人失去了生命,這讓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他,對中國共產黨充滿了感情。他說:“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國家走向繁榮富強,我們僧人愛國就是要愛黨。”
大師還常說,佛教必須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適應就是“是”,不適應就是“非”。市政協副主席鄭心穗在日前召開的昌明大師追思會上評價:昌明大師的一生,是宗教與社會和順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