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談羨林師的學風學德
2007-02-14

2007年02月14日

來源:人民網

   季羨林先生的學術成就是舉世公認的,他也因此成為大家公認的學術大師。在這里,我不想談先生的學術成就,因為他的許多成就不是我能夠談得了的。我要談的是他的學術風格和學術品德。常言道:“文如其人。”對這句話,通常的理解是文章的風格與作者的性情相一致。 
 
 
但我還以為,其中也應當包括人格問題,即包括道德、情操等因素。季羨林先生的學術研究有自己的風格,其中也包含著他的人格魅力,反映出他的道德修養。

  具體地說,我有三點體會。第一,求真與務實的作風。第二,考據與義理并重。第三,秉燭夜游的精神。下面分別來談。

  一、求真與務實的作風

  先生追求真理,可以說是孜孜不倦。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這個態度就體現出一個人的道德水準。

  學人一定要講究學風,一定要講究學術道德。在這方面,季先生有專門的論述:“大家常說,學術是老老實實的東西,不能摻半點假。通過個人努力或集體努力,老老實實地做學問,得出的結果必然是實事求是的。這樣做,就算是有學術良心。剽竊別人的成果,或者為了沽名釣譽創造新學說或新學派而篡改研究真相,偽造研究數據,這是地地道道的學術騙子。在國際上和我們國內,這樣的騙子亦非少見。”

  在讀研究生時,記得先生在一次上課時說過這樣的話。他說,搞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人,一定要有學術道德,不能胡說。因為搞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和搞自然科學研究不一樣。自然科學往往很快就可以得到驗證,比方說,我說這個東西有電,你說沒有,那你就摸摸,結果被電一下。而搞社會科學研究往往不能很快得到驗證,這就給瞎說八道留有余地。這是1979年冬天的事,但我至今記憶猶新。就在那一次課上,先生還提到胡適先生的名言“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認為這是做學問的至理名言。“大膽假設”和“小心求證”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的。這個“假設”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但如果沒有“大膽假設”,就不可能標新立異,就不可能在前人的基礎上前進一步。這就需要我們“求證”,而且必須“小心”,因為沒有嚴謹細致的作風,就得不出科學的結論。后來,先生在文章中對此又進行過專門論述。

  先生的這些話,可以說是使我們終生受用。此后,在讀先生著作的時候,我經常細細體味先生的這些話,學習先生的治學態度。尤其是在讀先生的一些論文時,我更深深地感到先生是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沒有根據的事情決不輕易下結論,決不故弄玄虛。例如,先生曾經自謙地說過,他在“解放前的三年中,只寫過兩篇比較像樣的學術論文:一篇是《浮屠與佛》,一篇是《〈列子〉與佛典》”。而這兩篇文章曾得到過陳寅恪先生和胡適先生的肯定。胡適先生甚至在晚年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時還說:“做學問應該像北京大學的季羨林那樣。”的確,季先生為我們后進學子樹立了榜樣。

  當今,整個中國社會的道德水準可以說是降低到了歷史的最低點。各種違背社會道德和公民良心的事情比比皆是,而各種不法行為也是花樣翻新、層出不窮,犯罪率居高不下。官有官貪,民有民賊,幾乎看不到一片凈土。于是,在學人當中也無可避免地出現了各種違背良心和道德的現象:考試作弊屢禁不止,文章抄襲時有發生,至于胡編亂造,信口開河,更是家常便飯。看到這種情況,實在令人痛心疾首。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難道不應當以先生為榜樣,以改變現狀,凈化空氣,革新學風嗎?

  二、考據與義理并重

  季先生說過,清代學者做學問講究考據、辭章和義理。在這個問題上,先生有不少論述,他自己也曾經經歷了一個變化。先是重考據,到了晚年開始兼顧義理。他曾經這樣說過:“在三者中,我最不善義理,也最不喜歡義理。”“可是,也真出乎我自己的意料,到了晚年,‘老夫聊發少年狂’,我竟對義理產生了興趣,發表了許多有關義理的怪論。個中因由,我自己也尚不能解釋清楚。”

  在讀季先生的著作時,我有一點體會。先生重視考據,是有其道理的。因為先生認為,這是“做學問的必要步驟,必由之路”。也就是說,這是做學問的基礎,是基本功。如果基本功不好,就如同在沙灘上蓋樓,經不起風吹雨打。

  季先生擅長考據,也是有道理的。雖說考據是基本功,但并非人人都能做好的,先生所服膺的胡適、陳寅恪、湯用彤等前輩學術大師,無不功力深厚,博覽群書,學貫中西。先生自己也是如此。只有這樣,考據起來才能得心應手,信手拈來;也只有這樣,才能步步有據,句句在理。不然“考據”二字就無從談起。

  記得也是在一次課上,季先生特別談到在論證一個觀點的時候要避免學術界忌諱的“孤證”。他認為,憑孤證得出的結論并不可靠,也不能令人信服,至少應當有兩個以上的證據,才能站住腳。這已經是學術常識。

  其實,考據是為觀點服務的。正如先生自己所說:“我決不會為考據而考據。在很多地方我都說過為考據辯護的話。原因就是,我認為考據是有用處的,寫科學著作時必不可少的。”讀季先生的論文,的確有很多是屬于考據性質的,如早期的《浮屠與佛》、《〈列子〉與佛典》,以及后來關于紙和造紙法、繅絲和養蠶法、中國瓷器向印度的傳播,中印制糖技術的交流,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等等,都屬于此列。從中可以看出,先生不是為考據而考據,而是為了說明一個觀點,解決一個問題才考據的。正因為如此,先生的這些文章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就像被推導出來的數學定理一樣,被人們深信不疑,反復征引,至今不衰。

  季先生前期對于義理的態度是明確的,他并不反對談義理,而是對那些陳詞濫調的所謂義理深惡痛絕。并且,這是他在特定歷史時期的想法和看法。我們都知道,在“文革”前后,極“左”思潮泛濫,偽馬列、偽科學橫行霸道,這正是先生所不齒的。后來,季先生也開始寫文章談義理,那是因為先生對一些問題有了新的看法。他提出《中國通史》要重寫,《中國文學史》要重寫,等等。尤其是提出了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未來走向問題,即著名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理論,都是有根據、有理由的。雖然也遭到一些質疑,但更多的學者是贊成和擁護的。

  三、秉燭夜游的精神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我們不僅要學習季先生的治學態度,也要學習他的勤奮刻苦和不斷學習的精神。

  季先生曾經發表過關于天才、勤奮和機遇的文章。他認為所謂的“天才”可以理解為才能。而后天的勤奮是一個學者成功的主要原因。他說:“拿做學問來說,天才與勤奮的關系究竟如何呢?有人說‘九十九分勤奮,一分神來(屬于天才的范疇)’。我認為,這個百分比應該糾正一下。七八十分的勤奮,二三十分的天才(才能),我覺得更符合實際一點。我絲毫也沒有貶低勤奮的意思。無論干哪一行,沒有勤奮,一事無成。”從這里可以看出,季先生是承認天才(才能)的,他認為,一個人如果沒有天才(才能),其發展終究會受到限制;他又很強調勤奮,認為沒有勤奮則一事無成。至于先生自己,我們都知道,他是天才,而他的勤奮也是出了名的。無論是在小學、中學、大學,還是在留德的10年,他都是勤奮好學的。即使是到了晚年,80多歲,還不避嚴寒酷暑每天到北大的圖書館去,一邊看書學習一邊從事研究,并且為自己制定了龐大的工作計劃。應當說,勤奮刻苦是季先生能夠長久保持學術青春的秘訣之一。而長久保持學術青春,也許又是先生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之一。

  季先生相信一句古話,“滿招損,謙受益”。他說:“我一生勤奮不輟,天天都在讀書寫文章,但一遇到一個必須深入或更深入鉆研的問題,就覺得自己知識不夠,有時候不得不臨時抱佛腳。”以先生這樣的學問家,尚時常覺得知識不足,我們這些后輩學子,又有什么資格驕傲自滿呢?又有什么理由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見呢?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人,剛剛讀了幾本書,就以為自己滿腹經綸了,學習了幾句外國話,就號稱精通幾門外語了。看到季先生這樣勤奮刻苦而又虛懷若谷,在九十多歲高齡時仍然讀書寫作,那些人不知是否會感到慚愧。

  我們這一代人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我們的不幸是遭遇了“文革”,錯失了學習的大好機遇。我們又是幸運的,在改革之年又有了學習的機會。雖然是亡羊補牢,但我們如果能像先生那樣勤奮刻苦,那樣秉燭夜游,也會延長學術青春,也會做出一定成績的。

  總之,季羨林先生治學有成,成就非凡,他的學風學德是我們應當永遠學習的,他的諄諄教誨是我們必須牢牢記住并時時遵行的。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