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巍
2007年03月07日
什么是道德?道德就是即便你有了某種強烈的情感,如果你的理性告訴你它并不合適,你便能夠抵制住這種情感,作出不同選擇的品質。社會英雄是那些始終內心充滿矛盾和情感沖突,又能在這種沖突中作出正確抉擇的人。
作為一個倫理學研究者,這些道理應當說已經爛熟于胸。然而,如果你在工作、生活、學習、社會交往種種人生閱歷中對此時常溫習、頻有感悟,這些道理就可能內化為你對道德的信仰并終生受益。因此,好的道德品格的教育養成始終是不同社會文化恒久的主題,一年多以前在美國哈佛進修時上過的課,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授課的老師叫凱茜,她在課上講了自己家里的一個故事。她的祖父是愛爾蘭人,從懂事時起,就總聽見祖父對她說:“我恨英國人”。多少年來,這句話一直在她耳邊縈繞,但她每每都要提醒自己,不要有這種情感,因而總能在這種聲音的糾纏中作出自己認為恰當的選擇。
在一節課上,凱茜還借用一個電影片段講什么是道德英雄主義。《探尋者》這部影片自始至終貫穿著主人公內在的道德情感矛盾和心理沖突,令他不斷地挑戰自我,克制自己的欲望去做“正當”的事情。
我當時感覺自己好像不是在課堂,而是在教堂,基督教道德強調,“愛鄰如己”,也主張愛自己的敵人,“別人打你的左臉,你把右臉也轉過去。”我并不以為這種道德可以在社會中實行,在一個像美國這樣的推崇自由、人權和人的尊嚴的國家,一個在我們看來并不太大的人際糾紛都要上法庭的社會能允許自己忍受這般凌辱嗎?但是,道德的確時常要求人們違背自己強烈的情感和意愿,做出正當的選擇。“我是否遵循了我自己所信奉的行為準則?”這是一個需要處在道德沖突中的人們不斷捫心自問的問題。
美國著名道德心理學家柯爾伯格一直研究兒童道德推理能力的發展,而凱茜說自己更想探討如何教會孩子們批判性的思考,以及由誰來教會他們?道德哲學家的任務是追問什么樣的品格是為我們建構道德所必需的品格?而道德心理學家則要研究“如何解釋那些違背法律和社會道德者的行為?”一個學生提出如何區分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的職責問題。凱茜回答說,社會學家并不關注個人的社會生活層面,而更關心一個人的社會呈現(Representation)和角色,關心社會秩序。而心理學家則關心一個人是否適應這樣的社會?如果不適應,應當如何處理?并研究一個人如何在社會生活中成為群體的成員。
凱茜的課讓我思索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在心理學、倫理學和教育學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以解決我們社會緊迫的道德品格教育問題?
來源:《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