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盛大林 轉自:中國職業道德在線
醫生說,你患了什么什么病,需要吃什么什么藥,你會怎么說?你可能明確表示同意,也可能默認,一般不說二字。醫生說,你的病比較重,必須住院治療,你會怎么說?你多半也是同意,最多會以探詢的口吻問:“不住行不行?”但如果醫生堅持,你多半還是照辦,即使已經做好了砸鍋賣鐵、東挪西借的心理準備。這一方面是因為關系到自己的身體健康甚至身家性命;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病人不懂醫術,只能信任醫生。可有幾人能想到:有些藥不一定必須吃、有的病不一定非要住院呢?
在醫生面前,患者幾乎沒有發言權。除非發生了大的醫療事故而引起糾紛才有可能被追究責任之外,醫生的行為幾乎不受監督。事實上,該吃什么藥、不吃什么藥,該不該住院、住多長時間,該不該動手術以及應采用哪種手術方案,不可能有“標準答案”,不同的醫生當然可以有不同的診斷,他們也應該有處方上的“自由裁量權”。從法律的角度講,很難確認醫生有多開藥等方面的“主觀故意”,也很難找到其坑害患者的證據,這也正是醫療官司難打的主要原因。正因如此,醫生在很大程度上干的是“良心活兒”,他們是否依醫行事,主要取決于職業道德——“醫德”。
“醫德”是什么?筆者認為,它的內涵應該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盡最大可能救死扶傷的責任心;二是處處為患者著想的“菩薩心”。何謂“處處為患者著想”?比如,國產藥也能達到效果絕不開進口藥,一個療程即可康復絕不開兩個療程,回家治療無礙絕不讓患者住院……總之,要推己及人、設身處地地為患者著想。
19世紀法國一位空想社會主義者在批判資本家的極端自私自利時曾說:“玻璃銷售商天天希望下冰雹,賣棺材的商人天天希望多死人。”這幾乎成了對資本主義道德批判的經典名句。但拿這些玻璃商和棺材商與那些故意延長病人住院時間的醫院和醫生相比如何呢?玻璃商希望天天下冰雹,這只是他的一廂情愿,也是“空想”,因為他左右不了老天爺,所以也不會因為有此想法而對他人造成實際的損害;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玻璃商的想法也是“經濟人”的本性使然。而那些醫院及醫生則完全不同,他們面對的是任其擺布的患者呀!
人說“盜亦有道”,醫家焉能無道。“醫德”是各種社會道德中最崇高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能體現人性的品德的。也正因為“醫德”處于人類精神的最深處,社會規則(包括法律)也難以對其進行有效的約束。所以,堅守“醫德”,確實需要“天使”般的情懷,這大概也是醫生常常被稱為“白衣天使”主要緣故吧。
人們尊敬并信任醫生,人們景仰并呼喚“醫德”。希望醫生及醫療單位都能堅守這一塊凈土,“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無愧于“白衣天使”這一神圣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