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進入舊版
|
設為首頁
要聞
視點
觀察
專題
機構
培訓
教育
助殘
環境
動保
低碳
能源
智庫
明星
城市
企業
行動
布羅斯基:美學乃倫理之母
2007-04-02
美學乃倫理之母
——
布羅斯基演講稿
對于一個相當私人化的人而言,對于一個偏愛自己的私事超過任何社會重要角
色的人而言,對于一個在這種偏愛方面走得相當遠
——
至少遠離祖國的人而言,對
于一個寧做民主國家中徹底失敗者也不當暴政下烈士的人而言,突然發現自己站在
這個講臺上,這是多少有些令人尷尬不安的場面。
……
如果藝術傳授什么(首先對藝術家而言),那就是人格的私人性。藝術,作為
私人事業最古老、最具字面意義的形式,在一個人心中,有意無意地培育一種獨特
性、個人性、分離性的意識,使他從一個社會動物,轉變為獨立自主的
“
我
”
。很
多事物可以分享,一張床、一片面包、一些信任、一個情婦,但決非一首詩,例如
萊勒
·
瑪莉亞
·
理爾克的詩。一件藝術品,尤其文學作品,特別一首詩,是向一人
私語,將其帶入直接交談,沒有任何中介。
正是由于這個原因,藝術就一般而言,尤其是文學,特別是詩歌,并非完全得
寵于爭取大善的斗士、教化群眾的導師、揭示歷史必然的預言家。在藝術涉足之處
,在朗誦詩歌的地方,他們發現:漠不關心和多重聲調,代替了事先應許和全無異
議;疏忽大意和吹毛求疵,代替了行動決心。換句話說,在那些小零的位置上,在
那些大善斗士和群眾統領們傾向運作的地方,藝術引出了一串
“
句號、句號、逗號
,以及一個負號
”
,使每個零都變成一張小小的有人性的盡管并非總是漂亮的臉。
偉大的巴拉亭斯基談到他的繆斯,將她的特征歸結為擁有一張
“
超凡脫俗的面
孔
”
。
正是在取得這
“
超凡脫俗的面孔
”
上,顯示了人的存在意義,因為我們正如這
張面孔一樣,在遺傳上愿意并且能夠超凡脫俗。一個人,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其
首要任務就在于把握自己的人生,不受外來的強制或規范,不管其外表可能有多么
高貴。
因為我們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生,我們完全明白它將如何終結。把這個機會浪費
在他人外表、他人經驗上,浪費在同義反復上,那將是令人遺憾的;而更令人遺憾
的還在于,歷史必然的預言家說服一個人,使他可能愿意贊同這種同義反復,但既
不會隨他去墳墓,也不會向他致謝意。
語言,大概也可以說文學,比任何形式的社會組織都更古老、更必然、更持久
。通常由文學對國家表達的厭惡、嘲諷或冷淡,本質上是永久抗拒暫時,更確切地
說,是無窮抗拒有限的一種反應。至少可以這么說,只要國家允許自己干預文學事
務,文學就有權干預國家事務。一個政治制度,一種社會組織形式,正如一般的任
何制度,在定義上就是一種具有過去意味的形式,但指望將自己強加于現在(往往
還有將來)。
一個以語言為職業的人,對此最無法忘卻。作家的真實險境,主要并不在于國
家進行迫害的可能性(往往是確定性),而更在于發現自己被國家特色所催眠的可
能性,這些特色無論是野蠻或正在改善的,總是暫時的。
國家的哲學,它的倫理,更不必說它的美學,總是
“
昨天
”
。語言和文學,總
是
“
今天
”
,而且往往構成
“
明天
”
,尤其是在以政治制度為正統的情況下。文學
的價值之一,正在于它幫助個人,使其存在的時代更特殊,使其區別于前人和同輩
,避免同義反復
——
那被尊稱為
“
歷史犧牲
”
的命運。藝術尤其文學不同尋常之處
、文藝區別于生活之處,正在于厭惡重復。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將同樣的笑話講
三次,而且三次都引人發笑可成為聚會的活力,然而,在藝術上,這種作法稱之為
陳詞濫調。
藝術是一種無后座力的武器,其發展并非取決于藝術家的個性,而取決于物質
自身的運動和邏輯,取決于每次要求(或建議)一種新穎美學解答方式的以往結局
。藝術具有自己的譜系、運動、邏輯和未來,與歷史并非同義,而至多平行;藝術
存在的方式,在于其美學真實的不斷創新。這就是為什么人們往往發現,藝術
“
領
先于進步
”
,領先于歷史;如果我們不再一次在馬克思的基礎上改善的話,那么歷
史的主要工具就是陳詞濫調。
如今,有一種相當廣泛接受的觀點主張:作家尤其詩人,在其作品中應該采用
街談巷語,應該采用群眾的語言。這種主張雖然有民主外表且明顯有利于作家,但
非常荒謬,代表了一種使藝術
——
在此為文學
——
從屬于歷史的企圖。除非我們已
經決定,現代人類到了停止發展的時候,因此文學應該使用人民的語言,否則,正
是人民應該使用文學的語言。
總之,每一新的美學真實,使人的倫理真實更精確。因為美學乃倫理之母。
“
好壞
”
的范疇,首先是美學范疇,至少在詞源上先于
“
善惡
”
的范疇。如果
在倫理上并非
“
容許一切
”
,那正是因為在美學上尚未
“
容許一切
”
,也正是因為
光譜的色素是有限的。敏感的嬰兒哭啼拒絕陌生人,或相反伸手接近陌生人,都是
出于本能,作出審美選擇,而非道德選擇。
審美選擇是高度個人化的事務,審美經驗總是私人經驗。每一新的美學真實,
使人的經驗更為私人化,而這種私人性時常以文學(或其它)品位的面貌出現,能
夠自身成為一種抵抗奴役的形式,即使不能作為保證。一個有品位的人,尤其有文
學品位的人,較少受惑于那些用作政治煽動的伴唱和有韻律的咒語。善,并不構成
產生杰作的保證;這個觀點倒不如說,惡,尤其政治之惡,總是一個糟糕的文體家
。個人的審美經驗越豐富,其品位就越健全,其道德視點就越清晰,也就越自由,
盡管不一定更幸福。
只是在這種實用的而非柏拉圖哲學的意義上,我們應該理解陀思妥也夫斯基的
名言:美將拯救世界;或者馬修斯
·
阿諾德的信念:我們將由詩獲救。這對于世界
很可能太晚了,但對于個人總還有機會。人的審美本能發展很快,因為即使沒有完
全認識到自己是什么、實際上要什么,一個人本能地知道自己不喜歡什么、不適合
自己的是什么。就人類學的觀點而言,讓我重申,一個人首先是美學人,然后才是
倫理人。
因此,藝術尤其文學并非我們人類發展的副產品,而恰恰相反。如果言論使我
們區別于動物王國的其它成員,那么文學尤其詩作為言論的最高形式,明白地說,
就是我們人類的目的。
我遠非提倡必修韻律作文的設想;盡管如此,將社會劃分為知識分子和
“
所有
其他人
”
,在我看來是不可接受的。就道德而言,這種情形可以比作將社會劃分為
窮人和富人;不過,如果對于社會不平等的存在,仍然可能找到一些純粹體力或物
質的基礎,那么對于智力不平等而言,這些基礎是不可思議的。并不像在其它方面
,這方面的平等,已經由自然為我們提供了保證。我不是在講教育,而是講言論修
養。言論上最輕微的不精確,都可能引發錯誤選擇,而侵入人的生活。文學的存在
,預示著文學舞臺之上的相關存在,不僅是在道德的意義上,而且是在詞匯的意義
上。
如果一段音樂仍然允許一個人有選擇角色可能性,即選擇擔當被動的傾聽者
或主動的演奏者,文學作品
——
用孟泰爾的話說,無可救藥地成為語義學的藝術品
——
注定使人只選擇演奏者的角色。
在我看來,一個人正是應該以演奏者的角色,比以其他角色出現得更經常。此
外,在我看來,作為人口爆炸及其伴隨的社會更加原子化(即個人更加孤立化)的
結果,這個角色對一個人而言,變得越來越不可避免。我并不認為,我比自己的同
齡人對生活了解得更多;不過在我看來,就對話者的能力而言,書比朋友或愛人更
可靠。一部小說或一首詩并非自言自語,而是一個作者與一個讀者之間的交談,我
再重復一遍,這是非常私人的交談,把所有其他人都排除在外,如果你愿意的話,
彼此都是厭世的。而且,在這交談的時刻,作者與讀者是平等的,而無論作者是否
偉大。這種平等是意識上的平等,它以記憶的形式留存,模糊或清晰,伴隨著一個
人的余生;而且,或早或晚,當或不當,它調整一個人的行動。正是意識到這一點
,我講到演奏者的角色,對于一個人來說要自然的多,因為一部小說或一首詩,是
一個作者和一個讀者彼此孤獨的產物。
在我們人類的歷史上,在現代人類的歷史上,書籍是人類學的發展,本質上類
似于車輪的發明。一本書產生出來,是為了向我們提供某種觀念,較少涉及我們的
本原,而更多涉及人類力所能及的一切,它構成一種運輸方式,以翻動書頁的速度
通過經驗的空間。這個運動,像每個運動一樣,成為從公分母中逃亡,從企圖提升
以前從未高于腰部的分母線的嘗試中逃亡,逃向我們的心,逃向我們的意識,逃向
我們的想象。這種逃亡,是向超凡脫俗的面孔逃亡,向分子逃亡,向自主性逃亡,
向私人性逃亡。無論我們是按誰的相貌塑造的,我們已有五十億人,而對于一個人
而言,除了藝術所勾畫的未來,我們沒有別的未來。否則,前途即過去
——
政治的
過去,那首先是所有大眾警察的樂趣。
在任何情況下,就一般而言的藝術,尤其文學,作為少數人的財產或特權的社
會狀態,在我看來是不健康并且危險的。我并非在呼吁以圖書館代替國家,盡管這
種想法不時走訪我;不過,我毫無疑問的想法是,如果我們選擇領導人,是根據他
們的閱讀經歷,而非政治計劃,地球上的悲哀就會少得多。在我看來,我們命運的
潛在主人應該被問到的問題,首先不是關于他如何設想其外交政策的過程,而是關
于他對司湯達、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態度。如果只因文學的缺欠確實使人異
樣反常,那么文學就變成一種可靠的解毒劑,以對付無論是熟悉的還是有待發明的
任何企圖
——
一攬子解決人的生存問題。至少作為一種道德保險形式,文學比信仰
體系或哲學教義要可靠得多。
既然沒有法律能夠保護我們不受自己的傷害,因此也沒有刑法能防止對文學的
真正犯罪;盡管我們能譴責對文學的物質壓迫
——
迫害作家、審查行動、焚書,但
是當它達到最糟的破壞
——
不讀書時,我們是無能為力的。對于這個罪過,一個人
得付出一生的代價,一個民族得付出其歷史的代價。在我生活的國度里,我本來最
愿意相信,在一個人的物質優越及其文學無知之間,存在一系列依賴關系。但是,
我出生和成長的國家的歷史,使我沒有這么輕信。這是因為,根據一個最小的因果
關系或粗糙的公式,俄羅斯的悲劇恰恰是社會悲劇,在這樣一個社會里,文學變成
了少數人的特權,即著名的俄羅斯知識分子的特權。
我不希望詳談這個話題,我不希望使今天晚上那么暗淡,去回想千百萬人的生
命被其他數百萬人毀滅。二十世紀前半葉在俄國所發生的一切,在引進自動武器之
前,是在一種政治學說勝利的名義下,實現那個學說需要人犧牲的事實,早已證明
了它的不正常。我只是要說,不是從經驗上,只是從理論上說,一個讀過許多狄更
斯作品的人,以某種理念的名義槍斃他的同類,比起沒有讀過狄更斯的人,問題要
大得多。
我正在談的是關于閱讀狄更斯、斯特恩、司湯達、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樓拜、
巴爾扎克、麥爾維爾、普魯斯特、穆齊爾等,即關于文學,而非文化教育。一個受
過教育的文人,在讀了這種那種政治論文或小冊子以后,當然有足夠的能力去殺害
他的同類,而且會充滿堅信的狂喜去做。列寧是文人,斯大林是文人,希特勒也是
文人,至于毛澤東,他甚至還寫詩。然而,這些人的共同點在于,他們的打擊名單
比書單長。
……
(1987年12月8日在瑞典文學院的演講)
譯后記:極權下逃生的諾獎得主
張 裕
198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瑟夫
·
布羅斯基(1940
——
1996)是
美籍俄國流亡作家,創作以詩為主,其次是散文、政論、演說,此外還有劇本傳世
。他是在俄國(前蘇聯)出生、主要用俄語寫作的最近一位文學獎得主,其得獎所
引起的爭議比其四位前輩少得多。
法籍中國流亡作家高行健獲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后,人們出于中、俄兩國
社會制度相似,傾向于將他與俄國作家相類比。有俄國報紙以
“
中國的索爾仁尼琴
獲獎
”
為標題,有西方報紙將高喻為
“
中國的帕斯捷爾納克
”
,但也有中國人認為
高不夠格與蘇俄得主相提并論。
據筆者的初步考查,高行健與索、帕等前四位蘇俄得主相比,除了個人經歷和
創作環境有些
“
形似
”
之外,從文學創作傾向到價值觀念的確并無多少
“
神似
”
,
但他與布羅斯基倒頗有些形神相似之處。
在創作傾向上,前四位得主都不同程度地繼承了托爾斯泰,繼承了以他為代表
的
“
批判現實主義
”
傳統;在價值觀念上,他們都是傳統的愛國主義者,將俄羅斯
(或前蘇聯)國家作為至高無上的價值,文學及個人價值相對次要。
蕭洛霍夫(1905
——
1984)作為
“
愛國者
”
走得最遠,一生都為前蘇
聯統治當局效勞,擔任過全蘇作家協會主席和蘇共中央委員,是前蘇聯官方文學的
主要代表人物;其作品獲得過斯大林文學獎,1965年又獲諾貝爾文學獎,是唯
一能左右逢源的蘇俄得主。
帕斯捷爾納克(1890
——
1960)則是
“
第二種忠誠
”
的典型,一生極
力靠攏前蘇聯官方文學但始終難入其門;早年寫了不少為新生紅色政權歌功頌德的
作品,卻因作品中常有
“
不健康
”
情緒流露,一直擺脫不了受批判的命運;晚年受
托爾斯泰
“
揭露惡但不反抗惡
”
的思想影響頗深,文字上開蘇聯
“
暴露文學
”
之先
河,生活中卻對當局逆來順受;1958年獲諾獎時先高興致謝,后屈從于當局的
壓力表示
“
自愿
”
拒絕,但仍遭到舉國一致的口誅筆伐,兩年后郁郁而終。
索爾仁尼琴(1918
——
)曾是異議作家的典范,在斯大林時期就因批評文
字而被判刑流放,是赫魯曉夫時期
“
解凍文學
”
的主將;1970年獲諾獎,因擔
心當局拒絕他回國,而未敢出國領獎;1973年在國外出版揭露勞改營生活的《
古拉格群島》,1974年因此遭逮捕,隨后被押解出境并剝奪蘇聯國籍;流亡美
國近20年,一直以俄羅斯愛國者自居,既批蘇聯極權也批西方民主社會;198
9年重獲蘇聯國籍,1994年回國后更以大俄羅斯主義為榮,近年來還公開支持
俄羅斯當局在車臣的戰爭鎮壓政策。
蒲寧(1870
——
1953)是第一位俄語得主、也是唯一自我放逐的蘇俄
得主,1920年因厭惡俄共當局而移民國外,定居法國,但仍留戀具有貴族文化
傳統的舊俄國;1933年獲獎時仍未加入法籍,是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唯一無國籍
得主;在國外居住30多年間的作品仍是有關俄國的題材,二戰后對蘇聯斯大林當
局的態度甚至有所緩和。
布羅斯基和高行健顯然都不認同以上幾位前輩的愛國價值觀,分別在流亡五年
和十年后就加入居住國國籍,都愿意用雙語寫作,熱愛祖國文化但不刻意表現
“
愛
國
”
。
兩人恰好都是1940年出生,前者之所以能早13年獲獎,除了他本人的天
分以外,恐怕最主要還是兩人創作環境變化的
“
時間差
”
所致。1953年斯大林
死時,布羅斯基才13歲;而毛澤東在23年后才追隨而去,高已36歲了。布羅
斯基18歲發表詩作時,前蘇聯已
“
解凍
”
;而高38歲發表處女作時,中國才開
始
“
思想解放
”
。布羅斯基詩作的
“
形而上學傾向
”
令當局反感,24歲被加以
“
社會寄生蟲
”
的罪名,遭判流放勞改5年(實際服刑一年半),32歲時終被驅逐
出境;高早期作品(主要是劇作)的
“
現代主義傾向
”
也令當局不滿,在
“
清除精
神污染
”
和
“
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
運動中相繼遭批被禁,47歲出國自我放逐。
布羅斯基正巧在高去國的當年獲諾獎,是文學獎得主中第三年輕者(最年輕為44
歲的法國作家加繆,其次是46歲的美國女作家賽珍珠),但從他開始發表文學創
作算起則用了29年,從他流亡后可以自由創作起也有15年;高行健今年獲獎,
似乎
“
大器晚成
”
,但從他發表創作和出國流亡算起,倒只分別用了22年和13
年。布羅斯基于56歲早逝,又給高行健留下了
“
來者可追
”
的時間差。
由此可見,除去兩人的創作環境變化的
“
時間差
”
,兩人確實頗有許多
“
形似
”
。
至于兩人之間的
“
神似
”
比較,當然不是上面幾句話就可概括的。在此先將布
羅斯基13年前的獲獎演說摘譯出來供參考,有心者不妨與高行健今年在同一地方
的演說及其它相關論說對照,應該不難看出兩人的某些
“
神似
”
。布羅斯基演講共
分三大部分,這里摘譯的是開場白和第二部分,主要涉及到
“
文學的理由
”
,正好
可以高行健的演講主題對照,但標題是筆者根據布羅斯基的演講而添加的。遺憾的
是,筆者不懂俄文,只好從英譯本(注)轉譯,再加上文學水平有限,只能力求英
譯漢的
“
信
”
與
“
達
”
,卻無力兼顧其
“
雅
”
,更無法體現作者原作的詩意和文采
,還望行家批評指正。
■
(2000年12月20日)
注:JOSEPH BRODSKY:NOBEL LECTURE,
Translated
from the Russian text by Barry Rubin,
轉引自諾貝爾基金會版權所有的網頁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
相關新聞
星云大師的一生,以佛法惠眾生,詮釋
凈空法師:墮地獄后沒有真正利益眾生
凈空法師:遭受的毀謗、侮辱、障礙、
凈空法師:你要是迷了,假相是主人,
凈空法師:只有“真心”才是萬德萬能
愛心行動
成都彭州市仁愛志愿者:第一批40余噸
新雷鋒青年志愿者協會:結核宣傳落實
新灣鎮志愿者應急救援隊:暴雪“五必
湖北武當山消防救援大隊筑牢冬季“防
一元罐愛孩子成長
星云大師的一生,以佛法惠眾生,詮
凈空法師:墮地獄后沒有真正利益眾
凈空法師:遭受的毀謗、侮辱、障礙
共
0
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公益訪談
公益中國網創始人王生成:公益和慈善急需進一步
【SRC·2022】公益中國網負責人曹勝利:公益,
【SRC·2022】北工商郭毅教授:以負責任的企業
【SRC·2022】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SRC·2022】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會長黃速建:
【SRC·2022】全球報告倡議組織董事呂建中:低
【SRC·2022】原農業部副部長劉堅:勇擔社會責
聾人律師譚婷:讓法治之光點亮無聲世界
董強:社會組織進入鄉村服務鄉村迎來時代機遇
金錦萍:互聯網公益的共生共創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