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好人做到底,的確是個問題。前段時間,好青年洪戰輝在一場報告會后,推銷自己的新書,說每本他可以提成1.5元,引來了質疑,認為道德楷模有些掉價。深圳的好人袁成友師傅,佳言懿行經常上報,在老家河南更以“在深圳的活雷鋒”而家喻戶曉,但也滿懷委屈來報社投訴,因為單位的領導不支持他這樣做(見本報今日深圳新聞)。
對比來看,是有意思的事。一個是好人言利,似乎有違“君子篤于義而薄于利”的古訓,與印在我們腦海中的英模報告團的形象有些遠,是打了折的好人;一個是欲廣泛深入地做好事而不得,受到牽扯,是想繼續加分的好人。
吃過泛道德年代的苦頭,看透了道德高調的偽善,現在的人,提起道德,總有些“多少錢一斤”的買賣意識,多少有些矯枉過正的報復。但是,市民社會,還是需要有品質的個人來撐托的。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認為對財富的追求都是利己主義的本性使然,是為個人的自利張本的,這是很多人愿意聽的話。但別忘了,他還有《道德情操論》一書,強調有利己傾向的個人如何控制自私的情感和行為。所以,天下皆是利來利往之時,有袁成友這樣濟殘恤孤、拾金不昧、勇擒小偷等常人所不能及的行為,尤其是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地做好人,兄弟我捫心自問,的確覺得自己還要改造。
好人也要一日三餐,所以對于訾議洪戰輝拿提成的人,我覺得是出于想把他架在道德圣人的牌位上烤的心態,著實有些站著說話不腰疼,飽漢子不知餓漢子饑。不能我們流著淚,心靈得到短暫的凈化,卻讓別人在困苦中慘兮兮地“感動中國”,這本身就是一種反倫理反道德的把玩心態——倫理學是把追求幸福當作目的的,如果我們的心靈感動、靈魂的提升是建立在別人餓肚子的前提下,恐怕也是偽善。孔子的學生子貢贖了奴隸回來,按魯國法律的規定,是可以拿回贖金的,但子貢要做道德超人,不要,結果被孔子剋了一頓:你這樣道德標高,普通百姓以后誰還敢做好人呢?也就是說,道德與利益不是天敵。所以,我對洪戰輝的鼓勵是:多拿提成,繼續做好人。
袁師傅做好人的困惑在于倫理和道德的沖突。按照學者的看法,“倫理”的概念蘊含著理性、科學、公共意志等屬性,“道德”的概念則有情性、人文、個人修養等色彩;倫理重點強調了義務,而道德則是奉獻。在這里,好人袁師傅3月5日想請假學雷鋒領導沒批準,可以說是與公司的“職業倫理”有些對抗,領導說先做好本職工作,再學雷鋒,這話也不錯。至于袁師傅說的他抓小偷受傷,領導沒來慰問,而且說的話讓他難過,以及他抓小偷要求事先安排采訪的行止,讓人覺得袁師傅好可愛。做司機和抓小偷都是為人民服務,袁師傅要多保重自己。
也許在領導和同事看來,袁師傅是做好事上癮,有些過了頭。但是我們不妨用亞當·斯密的眼光來閱讀他:“有助于把社會上的人團結起來的內心情感,即仁愛、仁慈、天倫之情、友誼、尊敬的傾向,有時可能過分。……但是,仍然同情地、甚至是親切地看待它,而從來不會厭惡。
來源: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