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 一座寺廟的五個歷史節點
嵩山少林寺,是佛教禪宗的發源地,也是享譽世界的少林武術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它就是文人墨客著文吟詩、皇戚貴族封禪許愿、高僧名家隱居傳經、英雄豪杰“華山論劍”的一方寶地。“一葦渡江”、“慧可斷臂”等經典橋段,更為少林寺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清朝后期少林寺開始衰敗,一度沉寂多年,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這座藏于深山的千年古剎才伴隨著一部香港電影名揚天下。
-本刊記者 張歡 江華 發自少林寺
2006 今日少林
2006年9月9日上午,河南嵩山少林寺,山門緊閉。
11時,陽光一掃前幾日陰雨帶來的寒意,暗紅寺門緩緩打開,一干僧眾陪同下,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緩步走到寺前廣場。跟在他身后的是傳說中的“少林寺十八羅漢”。
不過,今天的主角不是“少林方丈”也不是“十八銅人”,而是最后出場的36個人——少林寺主持的選秀選手“功夫之星”。這一天是他們的“出關大典”,36位國籍、膚色各異的選手在廣場上秀出了他們的功夫——少林拳、太極拳、小紅拳、螳螂拳……
選手都很英俊,pose擺得也很酷,畢竟他們的參賽目的不單是為了比武奪冠,還要出演少林寺參與的《少林僧兵傳奇》。
秀場很熱鬧:幾十家媒體派了記者;節目編導指導過《千手觀音》;給他們打分的裁判則是武當、峨嵋、太極、行意等十二大武術門派的掌門人。
許多媒體報道說,這是一場用“超級女聲”的方式來選拔演員的選秀節目:短信投票、7大賽區、復活賽、粉絲團……各項時尚元素,應有盡有。
“功夫之星”只是少林寺近期諸多熱鬧活動之一。
這個活動的擁躉,比這個星期在少林寺新修的大禪堂舉辦的第一屆“少林論禪大會”的大家們多得多。你會經常聽到接近這些“星星”的人說起,哪個國家的選手有了漂亮的女粉絲。
講禪的人,是漫畫家蔡志忠、作曲家譚盾、歌手朱哲琴、武術指導袁和平、科學家余海禮,還有一位其他宗教代表——鮑立德神父(Raymond Parent)。
少林寺在大力推動其事業時給了我們兩個箭頭、兩個方向。
論禪結束后,釋永信方丈又先后接待了全國政協副主席周鐵農、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烏云其木格。
方丈的日程總是安排得這么緊,少林寺的事務也總是這么多。
普通僧人的生活相對簡單,除了必修的早晚功課,其他時間大多用來自修。為了提高僧侶素質,少林寺專門開設了佛教知識、歷史、英語、電腦等多種課程。
離課堂不遠的禪堂里,仍有禪師守著古老的禪七規矩(每天坐禪七柱香)。釋永信說:“當少林寺真正實現了禪師如林,才能說我們是真的興旺了。”
而對于年輕僧侶來說,少林寺更像一所學校,他們早已熟練掌握了現代通訊方式:時尚的手機、寬帶互聯網、有線電視、QQ、網絡游戲……
僧人房間傳來了熟悉的周杰倫的歌曲,“該不該擱下重重的殼尋找到底哪里有藍天,隨著輕輕的風輕輕地飄,歷經的傷都不感覺疼。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作為少林寺和尚,習武自然是少不了的節目。演武廳里“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鎲棍槊棒,鞭锏錘抓,拐子流星”十八般兵器一應俱全,沙袋啞鈴全部配套。和周邊武校不同的是,這里的武僧訓練現場外人是不能參觀的,而觀看一場表演則要再付出20元人民幣(進山門票100元)。
少林寺在歷史上 “拳以寺名,寺以拳顯”,游客也多半是沖著少林武術的大名而來。今年3月22日,少林寺就接待了一位慕名來訪的柔道黑帶6段高手——俄羅斯總統普京。
此前,1993年釋永信率團出訪臺灣,為1949年之后兩岸首次宗教文化交流;
中國政府將“少林功夫”作為“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后備項目,正式報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04年11月,少林寺武僧團配合胡錦濤主席訪問拉美,在巴西圣保羅參加“感知中國”大型文化交流活動;
2006年世界杯,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邀請釋永信方丈參加閉幕式。
……
少林寺,已經逐漸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張耀眼的名片。少林寺文化傳播公司總經理傅敏解釋說:“外國人提到China,就會想到Chinese Kong Fu,而少林寺正是中國功夫的最好代表,少林寺已經成為中國對外傳播的最好渠道。”
1982 少林復蘇
24年前,一部電影,在剛剛蘇醒的中國,竟然創下了過億元的票房收入,當時的票價為1角。這就是張鑫炎導演、香港中原影業公司出品的《少林寺》。
這部電影改變了全國武術冠軍李連杰的命運,當年扮演“覺遠”和尚的“招風耳”小子最終走進好萊塢,成為繼李小龍和成龍之后的第三位華人功夫巨星。
少林寺自此打開了一道川流不息的大門。
“到少林寺去!”成為那個時代眾多少年的英雄夢想——在那個稍顯混亂的改革開放初期,不論是鄉村還是城鎮,“功夫”都是“壞小子”們劃分地盤、確立“江湖地位”的法寶。不知多少懵懂少年看了不下20遍《少林寺》,一些狂熱分子干脆打起鋪蓋卷,上了嵩山。
直到今天,少林寺沙彌吳鑌(俗家名)在回憶自己出家的動機時還說,“少林寺是每一個男子漢向往的圣地。”他是幾經輾轉方才實現自己心愿的。
現在的少林寺,依然可以找到電影留下的印記:《少林寺》電影光盤被寺內僧人當作紀念品出售。唐太宗李世民題詞碑刻旁邊就是電影主題曲碑,正面是王立平的《少林,少林!》,背面是《牧羊曲》,并附有作者簡介。你能看到四十上下的人們,一邊指點著五線譜,一邊哼唱“手拿鞭兒,輕輕搖……”
隨著少林寺為人所熟知,它也開始改變周邊地區的面貌。根據門票統計,1974至1978年少林寺游客總量僅為20萬左右。1990年代后游客基本穩定在每年150萬人次左右。從那時起,少林寺旅游收入長期穩占登封財政總收入的30%以上。
武校帶來的收益更驚人:少林寺旁的塔溝武校號稱世界第一武校,僅在校學生就多達1.8萬人,而類似的武校在登封至少有五六十家,學生幾萬人。
登封,河南鄭州的一個縣級市,在少林寺的影響下確立了旅游立市的戰略方向,以往的經濟支柱——煤炭已經讓位給了新興的旅游業。
1260 極盛年代
公元1260年,在蒙古哈喇和林召開了一次特別的辯論大會,辯論雙方是道教代表——全真教道士李志常和佛教代表福裕大和尚。辯論的焦點是佛道誰為貴,評判者是皇帝元世宗忽必烈。結果佛教大勝,焚毀道經四十余種,勒令眾多道教徒皈依佛教,自此確立了佛教在元代的尊崇地位。
這場辯論的勝方代表福裕大和尚正是少林寺住持,此前他已經被元憲宗蒙哥任命為最高僧官“都僧省都總統”之職,總領全國佛教,佛教界尊稱為“大宗師”。
福裕在住持少林寺期間,對元初兵燹之災后的少林寺進行了大規模整修和重建,確立了曹洞宗在少林寺的地位,制訂了少林寺的宗法制度,自此,少林寺有了家譜,釋永信正是70字傳法序列中“德行永延恒”的永字輩。
歷史上少林寺與官府的關系一直都是相當密切的。少林寺創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當時,天竺僧人跋陀由西域跋涉而來,得到虔信佛學的孝文帝的禮敬。跋陀見嵩山很像一朵蓮花,便有意在“花”中立寺,孝文帝遂在少室山建造少林寺供養跋陀。又過了30余年,南天竺僧人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寺,廣羅弟子,傳授禪宗,成為中國禪宗開山祖師。
民間盛傳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確有原型: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少林寺十三武僧應秦王李世民之邀,參加了征討王世充的戰役,活擒王世充的侄兒王仁則,逼降王世充。勝利后論功行賞,除曇宗一人受封大將軍外,其余12人不愿受封,回歸少林,但均獲賜紫羅袈裟,朝廷另賜少林寺大量田地、銀兩,并賜立僧兵、酒肉等“榮寵”。自此少林寺以武功聞名于世。
明朝的小山和尚曾三次征邊,皇室為他在少林寺前建立旗桿和石獅。
明代中葉,中國東南沿海一帶頻受倭寇侵擾。嘉靖年間,少林寺月空和尚接到都督萬表的檄文,立即組成了一支有三十多位和尚參加的僧兵隊伍,開赴松江一帶御倭,后不幸誤中埋伏,全部壯烈犧牲。
1704年,清圣祖康熙御書“寶樹芳蓮”及“少林寺”匾額,賜少林寺;1735年,清世宗雍正御批重修少林寺,整頓少林寺門頭;乾隆初年,由河東總督、河南巡撫王士俊主持重修少林寺。
釋永信方丈對比中國和古印度佛教興衰認為:“為啥中國佛教生生不息?因為中國佛教能夠和政府共事,和政府溝通,才能和社會共存。歷史上正是政府配給土地,少林寺才得以養活自己,這也是始終提倡農禪并舉的道理。”
1928 衰敗肇始
冷兵器時代,武術一直得到重視,兵士操練也就是練武布陣,武功是衡量軍隊戰斗力的重要標準。鴉片戰爭后,軍隊普遍配備火器,武術功能更多地轉向了強身健體。在此情形下,“拳以寺名,寺以拳顯”的少林寺逐步式微。社會上不單對武術重視程度大大減弱,而且隨著“西風東漸”,西方文明進入中國,禪宗祖庭的少林寺所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猛烈沖擊,加之社會動蕩,兵荒馬亂,少林寺再難恢復歷史上的輝煌。
民國初年,少林寺尚有僧眾二百多人,土地一千三百七十余畝,度日艱難。此時,世局動亂,土匪蜂起,少林寺購置火器成立保衛團,當家和尚恒林任團長。縣府命其為“少林寺保衛團團總”,為地方民團性質。他只好“以菩薩心腸作金剛面目”,訓練僧兵,以備不測。恒林率民團與土匪大小數十戰,皆獲勝利。
恒林1921年去世后,弟子妙興接任了登封縣僧會司及少林寺保衛團團總的職務。保衛團后被直系軍閥收編為第一旅第一團,加入了吳佩孚軍事集團。
北伐戰爭期間,直系軍隊樊鐘秀曾將其司令部設在少林寺內。西北軍石友三部與之激戰,少林寺僧人助樊狙擊,終不敵而潰。1928年3月15日,石友三部縱火焚燒少林寺。次日,駐防登封的國民軍(馮玉祥部)旅長蘇明啟指揮部隊抬煤油到寺中,將天王殿、大雄殿、緊那羅殿、六祖殿、閻王殿、龍王殿、鐘鼓樓、香積廚、庫房、東西禪堂、御座房等處,盡付一炬。至此,千載少林寺之精華,盡遭涂炭。
“文革”期間,早已式微的少林寺再次遭受毀滅性打擊,僧人被逼還俗,佛像被毀,寺產被侵。“文革”結束時,少林寺已是十幾個僧人守著殘垣斷壁和28畝薄田的凄慘局面。
1999 走向世界
1999年8月20日,少林寺賓客云集,來自全國各地的諸山長老、大德居士、政府領導和海內外嘉賓,參加了一次盛會——少林寺方丈升座大典。34歲的少林寺住持釋永信正式升任第三十代方丈。
1982年,17歲的安徽穎上縣青年劉應成來到少林寺的時候,看到的是一副破敗景象:十幾個僧人,其中9位老人,守著一座破廟和28畝旱地過活。日后的香火興旺是根本想象不到的。
這一年最重要的事情是幾經周折,他拜了少林寺方丈行正法師為師。行正方丈因為眼疾,需要一位助手,年輕的劉應成成了他的主要侍者,而少林寺正是一所極為重視宗法門頭制度的寺廟。
當少林寺的歷史翻到釋永信這一頁時,人們發現這是一個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代長老的新方丈。他是中國第一位獲得MBA學位的僧人,他領導下的少林寺,很多做法極其新穎卻又備受爭議,甚至有營銷類雜志將少林寺的走紅稱為“一所寺廟的營銷奇跡”。
從1988年1月在少林寺院內首次公開對外表演開始,少林寺走上了“功夫經濟”的道路;第二年少林寺組織了少林武僧團,開始了國內外的演出;1998年成立了“少林寺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經營少林素餅和少林禪茶,并注冊了國內29大類近100個商標,向一些企業特許授權使用“少林”商標。
自1986年始,少林寺還先后創立了少林寺拳法研究會、少林寺紅十字會、少林書畫研究院、中華禪詩研究會和少林寺慈善福利基金會。
少林寺并不忌諱言商,釋永信的辯辭是:“我們出家人學佛修行,不能老待在山里、寺里,不能安于清凈的山門、賣賣香、收收門票,該主動走進眾生的日常生活。我希望同修們能明白,佛教不避世;佛教如果避世,早就自取滅亡了。”
釋永信說:“不是我太‘入世’,是我太超前。”“少林寺的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官府供給、農禪并重、商業服務。這也是中國佛教發展的大趨勢。”
“西方研究宗教的學者就曾提出,現在的宗教就是為了提供信仰這種產品。”“少林寺也應該有企業的觀念,就是要給社會提供一種好的產品、好的服務,只有堅持這個理念,少林寺才能更好地生存。”
少林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錢大梁先生則表示:外界說少林“入世”的說法是不準確的,少林寺發展進程中的商業也是出于無奈,商業化僅僅是一個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我們處在一個商業社會,市場化就是發展的最有效途徑,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保護和發展少林文化。
與濃重的商業氣息并行的,是少林寺這張特殊的中國牌在世界上越來越響亮。
1996年,少林寺在中國寺院中率先建立了中文網站,此后又有繁體中文版和英文版。
如今,表演武術、講經論法,乃至拍攝少林題材的影視作品,都成為少林僧人與國際社會往來的方式。1987年,釋永信擔任少林寺住持以來,他率領的少林功夫表演團體已經走訪了60多個國家。 隨著少林武僧團在全球巡演次數的增多,越來越多從未到過中國的外國人見識了少林功夫。
紐約法拉盛華人區的少林寺是少林寺在美國的第一家分寺。人們在這座現代化的少林寺看到,果林大師出入以汽車代步,手中有最新款手機,廚房中有煤氣爐、電水壺,辦公室中有電腦和錄像機。
2002年,美國探索頻道為釋永信拍攝了電視片《新少林方丈》。這部片子追蹤拍攝少林方丈一天的生活,親眼目睹他駕馭和率領著古老的傳統邁入現代社會:看方丈如何坐奔馳車穿行于繁華都市,如何用手機遙控少林寺內的日常生活。這部片子在翻譯成英文版時,“方丈”被譯成了“CEO”。
美國《洛杉磯時報》在對釋永信的報道中稱,他“常常坐著配有專職司機的吉普車四處旅行,坐噴氣式客機周游世界,與好萊塢名人過往甚密”,是“身披袈裟的首席執行官”。
英國《衛報》報道,少林寺的生意做得很大,每年收入達1000萬英鎊,其中1/3歸寺院。釋永信對本刊表示,那些說三道四的人應該解放思想:“每個和尚所做的事情不同。有的專心于修行,有的努力學習,有的希望贏得追隨者。每個人都可以選擇不同的道路。”
少林寺與時俱進的作風,與明星方丈的大力作為一脈相承。以出世心做入世事,反對避世不畏曝光,是這位僧人在自己的著作和身體力行中體現出的一貫方針。
少林寺千方百計從古制中尋找證據,證明自己不泥古的做法是正確的。但在媒體的種種報道中,釋永信給人的印象僅僅是“只見事功不聞禪理”。
人們指責釋永信把神圣的少林功夫變成了庸俗的舞蹈表演,甚至跑到美國拉斯韋加斯這個娛樂化色彩過于濃烈的舞臺上表演,嚴重影響了少林武功的聲譽;還有媒體質疑,佛教宣揚的是“眾生平等”,可釋永信帶領的少林武術團自稱接觸和影響的都是主流社會,“眾生平等”從何說起?
不久前,為表彰釋永信對河南旅游的貢獻,登封市政府獎勵他個人一輛豪華越野車,他的個人感言是“明年要拿更大的獎”,激起了輿論對他的行為是否符合傳統僧人戒律的爭議。
少林寺的文化影響已經在國際范圍內達到了頂峰,幾乎成為現代傳媒中的一個八卦神話,而釋永信弘揚少林禪宗文化的手段是否恰當,還沒有權威答案。
來源: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