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穿著棕黃色僧袍的僧人MBA們在認真聽課
文/圖本報記者阮巍 通訊員鄭茂
“文化建寺教育興寺”,玉佛寺“MBA”或會擴展上海38個寺院
佛文化市場運作,捐贈公益慈善事業
在一般人看來,僧人和MBA幾乎是風馬牛不相及:一個是看破紅塵、修悟佛法的出家人,另一個是緊盯市場、捕捉利益的經理人。“玉佛寺高級管理人員MBA核心課程研修班”在上海交通大學開班消息一傳出,立即吸引來美、英、法、加拿大、印度等中外媒體記者。有西方媒體甚至將它稱之為“中國教育界的一件好事”。
僧人為什么要學MBA?他們的大學生活怎樣?他們都學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記者走進交大校園采訪,披露這群“僧人MBA”鮮為人知的一面。
1 僧人學生在交大
MBA課程“原汁原味”學得開心
離上海交通大學放寒假還有一個多月時間,上海玉佛寺的8名僧人和10名居士,就結束了本學期的工商管理碩士課程(MBA)的學習,回到了寺院。按計劃,這學期的課程不該這么早上完,交大安泰管理學院培訓中心的一位老師解釋:“臨近春節寺院有很多活動,他們忙不過來。下學期的課程可能要延期了。”
課程10門:學兵法學商法……
“玉佛寺高級管理人員MBA核心課程研修班”是2005年9月1日開班的。學時為每周一天,學期持續一年,內容主要涵蓋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市場營銷、財務管理、商法等方面。課程共有10門,外加專題講座7個。
在課程表中,記者看到《孫子兵法與企業戰略》、《宗教產品營銷心理和創意對策》、《品牌管理》等講座題目。培訓中心的老師指著“品牌管理”四個字解釋說,“這是關于佛文化的市場運作”。
安泰管理學院院長王方華稱,所有課程都是“原汁原味的西方課程”,內容都是僧人們自己挑選的,學校要求老師盡量貼近僧人的需求。授課的老師也是學院經過刻意挑選的。
事實上,授課老師們對寺院的真正管理幾乎一無所知,只能依照“原汁原味”的準則來講授。
學會“不搞一刀切”
課堂上,老師會和這群特殊的學生討論日本的電器,討論洋山深水港吞吐量,討論自然地形對鎮江市城市發展的限制。“管理溝通和團隊作業”這門課的作業全部是企業案例分析。一位僧人在作業里給出了這樣的解決對策:“明確獎勵、懲罰,不搞一刀切”,“搞好上下級關系,加強團結協作”。
學了一學期以后,慧覺法師感到“有很多東西值得借鑒”。比如商法課講合同“對我們就有很實際的幫助。我們的經濟自養部門經常會涉及到一些合同,假如說萬一碰到沒有誠信的合作方呢?”
期間,他們曾在老師的帶領下到無錫靈山大佛禪寺考察,由于該禪寺的僧人不過問經濟管理,他們便與居士們進行了一次深入討論。之后,后者對他們的見解刮目相看,甚至也考慮參加MBA的學習了。
每周一次坐專車來上課
18位學生中8名僧人都著一襲棕黃色的僧袍。每周一次,這些棕黃色的身影會出現在交大的校園內。偶爾有居士缺勤,但8個僧人“從來都是整整齊齊地坐寺院的專車按時來”。課間休息時他們一般都聚在一起,很少主動與“圈外人”攀談。
“寺院方對于教學反映良好,大和尚(覺醒)希望以后擴大到上海市38個寺院。”王方華院長說。
院長承認有壓力
對于每周出現一次的僧人,師生們很快就習慣了。但也有人看不慣,認為“讓這些和尚在校園走來走去,對學生影響不好。”王方華承認自己有壓力,但他隨即表示:“當初別的學校不敢接,我接了,我就不怕人說。”
他沒有透露僧人MBA的學費,只是強調這個班是非學歷教育。
2 為什么要學MBA?
佛寺要“文化建寺,教育興寺”
僧人為什么要學MBA?“僧人也需要管理,MBA也不過是教人如何進行管理罷了。”院長王方華這樣解釋:“國際大都市中的寺院,跟深山老林里的不同,可以嘗試用市場化運作來弘揚佛教。”
僧人MBA研修班的想法,來自于玉佛寺住持———覺醒大和尚。“不是我們過去的管理不好,是想學習借鑒一些現代的新知識和管理方法。”覺醒大和尚坐在會客室寬大的沙發中,呢子袍袖在空中輕輕拂動。
玉佛寺的發展戰略是“文化建寺,教育興寺”。該寺高級管理人員慧覺法師是學員之一,他說:“目的還是為了找一個推動都市寺院的管理方式。”
在玉佛寺,除了“MBA核心課程研修班”,還有15位僧人被送到上海外國語學院,進行全脫產的專門學習。他們每3人一組,分別修學英、日、法、德、韓5個語種,學制5年,第5年將送往國外體驗語言環境。這是寺院為了“適應加入WTO后國際化程度日漸提高的總體形勢”而做出的舉措,而寺院的120位僧人幾乎都有僧學院畢業的學歷。
3 現代玉佛寺
僧人也現代,網站空調和樂團
從首任方丈于清光緒年間自緬甸請回五尊玉佛算起,玉佛寺有120余年的歷史。玉佛寺號稱上海第一禪寺,坐落上海市市中心,向南不遠是繁華的南京西路
慧覺法師和網絡辦公
清晨5點半到6點半,例行的早課在大雄寶殿進行,僧人們念誦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等經文,3個小時后,百余名僧人分赴各自的“崗位”。
玉佛寺組織機構包括弘法部、法務部、經濟部、后勤部、財務室等。玉佛寺寺務處副主任、弘法部負責人慧覺法師的僧鞋踏上覺群樓閃亮的花崗巖地面,摁下電梯按鈕,經過門禁系統來到辦公室,面前放著寺里統一配發的Acer筆記本,內部管理都是利用網絡辦公系統,相互間的聯系一般都發電子郵件。
弘法部即“弘揚佛法”,有僧人在維護本寺網站,還組織梵樂團,包括聲樂、器樂、舞蹈等專業小組,以及自辦季刊《覺群》,討論切合時代主題的內容,比如“入世原則指導下的佛法精神與上海城市精神”等。
僧人住房:電話電視空調
2004年,7層綜合性連體建筑覺群樓交付使用,集萬佛堂、賓館、講堂、教室、辦公、地下停車庫于一體。覺群樓名稱來源于玉佛寺管理理念“以佛法覺悟群生”。
覺群賓館、素齋館,加上書畫院、工藝品店、咖啡廳、茶藝室,以及物業公司的保潔、保安等員工,直接或間接受雇于玉佛寺的人員數量已經超過了僧人本身。
120名僧眾去年搬進覺群樓居住,每個寮房都裝配有電話、電視和空調。電視收看節目沒有限制,外面能看什么,這里也能看。有電腦的法師還可以上網、玩游戲,但只能上內部局域網。
僧人月“工資”1000元
畢業于該禪寺僧學院25歲的明非法師介紹,作為在不同“崗位”上的酬勞和補貼,每個僧人都有“工資”,大約在每月1000元上下,每年還有20天假期,可以回家探望父母,佛說父母恩重難報,所以“敬父母排在首位”。
“齋堂”在大樓底部,中午11時,記者看到的菜色包括“糖醋素排”、“小白菜”等。傳統的250宗律條,今天被概括為6個字:“素食、獨身、僧裝”。
晚飯后有一個小時的晚課,僧人們誦念千百年流傳下來的經文典籍,恍若返回時光隧道的另一端。
4 現代大和尚
覺醒:構建和諧社會,佛教是積極因素
覺醒在東北出生長大,15歲在玉佛寺出家。1995年,他25歲時成為上海佛教協會副秘書長。他30歲時成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33歲時成為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
覺醒大和尚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們就是要用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情。”覺醒說,曾于近百年前在玉佛寺修行的高僧太虛長老提出了“人間佛教”的主張,現在已成為他不懈追求的事業。
在覺醒看來,佛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因素”。10余年來,玉佛禪寺先后向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捐贈人民幣近2000萬元。覺醒目前還擔任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副會長、上海市兒童福利院名譽院長、上海市老年基金會顧問等職務。2004年,他被評為上海市首屆“慈善之星”;2005年,當選為全國百名慈善人物。
近年來,玉佛寺主打玉佛寺宗教文化品牌,帶動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為此,寺院專門成立開發公司,覺醒親自出任董事長。2006年元旦,玉佛寺的新年第一鐘“敲鐘權”賣了8.8萬元,捐給了慈善機構。除夕夜,有108響“吉祥平安鐘”又將要出售,客堂人員報價是,首尾兩鐘,每響88888元,其他每響1880元。
“上海市80多座寺廟,沒有一座需要佛教界內部資助———完全用不著!”一位宗教界人士自豪地說。
來源: 金羊網-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