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富折射了世俗文化浮夸風
嚴循東 2007年5月15日
5月14日《中國青年報》報道:“見證奢華”,“新奢宅,彰顯財富擁有者的非凡品位”……當買不起房成為大多數人苦惱的時候,鋪天蓋地的房地產廣告用詞顯得格外刺眼。這種刺眼的用詞甚至引起了城市管理者的注意。5月9日,北京市市長王岐山在市政協召開的“加強城市戶外廣告設置管理問題研討會”上表示,許多戶外廣告除了設置上違規造成環境破壞以外,廣告詞中反復出現的“至尊”、“豪宅”、“奢侈”、“頂級享受”等字眼也嚴重影響了首都的和諧氛圍。
武漢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周運清教授表示,和諧的社會需要和諧的社會心理,窮人的“仇富心理”對社會和諧有很消極甚至危險的影響。
分析一下周教授所提到的“仇富心理”,這個概念已經早已出爐,也不知是哪個人哪個學者提出的,但這個概念,首先就是一種不道德的概念,所謂“仇富”,與仇窮比起來,究竟哪一個占強勢、主導地位?長工丫環給地主家干活,無產階級的工人給資本家干活,究竟誰在仇誰?不是地主通過金錢權勢詭計剝奪了窮人的田地,才造成了更多的雇農嗎?不是資本家占有了更多的生產資料,占有了經濟命脈,才導致了更多的無產階級嗎?歷來的仇富者,不是被仇窮者逼到了墻角才開始盟發仇富的心理嗎?中國的歷史,歷來是富裕階層、強勢者的歷史,有幾多是窮苦老百姓當家作主的歷史?仇富與仇窮,恐怕永遠是大象與老鼠的關系,因此,有學問者在滿嘴仇富之前,為什么不先提仇窮?所謂的仇富,不是給窮人頭上先扣了一盆子骯臟的穢物嗎?
浮躁與浮華,是一種惡俗與泡沫,“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這是對窮人說的,但也有“富貴不能淫”的勸告,富貴又怎么了?不過是多了幾個錢而已,富不過比爾·蓋茨,我看這個比爾·蓋茨就應當是中國富人的榜樣,從來不見這些有涵養的富人怎么炫富,而中國的某些人怎么就有了倆臭錢就以為自己成了大地主、大富豪甚至皇上?
類似于“莊園”、“帝苑”、“相府”、“世家”、“公館”、“皇家”等等名詞,不過是房地產商的文化技窮的表現而已,中國歷史上不乏富人,但也不乏富人中的蠢才,石崇斗富,就是典型的蠢才斗富,但房地產商的斗富,目的卻是讓富人加窮人多掏錢,清醒的做法是,千萬別上了這些浮華名詞的當,弄不好,這真是買房中的迷魂藥、花花陷阱。
炫富是當下世俗文化的一種浮夸風,從道德意義上講,一個人不宜過份炫耀自身的財富,當然房產商人也不宜在廣告中過份地挑起貧富差別,引發社會階層的對立。
要想改變這種惡俗與浮夸,應當從整個道德架構、經濟架構中找深層的原因,沒有貧富的兩極分化,又怎么可能有這種炫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