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陽光格外的好,上海市浦東區民政局里排隊登記結婚的人也比平常要多,楊穎和金鑫在隊伍里格外引人注目,輕輕揚起的嘴角顯得稚氣未脫,一個星期前他們剛剛拿到上海財經大學的畢業證……
失戀總在畢業時,對大學生來說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鮮事了。但近年來卻有不少大學生選擇了一畢業就結婚,形成了新興的“畢婚族”。“畢婚族”究竟為何急于結婚?是對愛情的堅持,對婚姻的草率,還是家庭寵溺的結果?
結婚未嘗不是一種堅持
“分手是現實的,但結婚未嘗不是一種堅持,一種堅守大學時代美好愛情的方式。”網友yedong23說。
校園里純真美好的感情,往往都是因為缺了那份堅持,而與很多人擦身而過,成為永久的遺憾。但是,當愛情遭遇現實,面對外界的種種壓力,是放棄還是堅持,確實是對校園愛情的一次重大考驗。有人說,它像是一場賭博,你賭上了你的愛情、青春和前途,卻無法得知最終能否贏得幸福。
“都是剛剛畢業,要經濟條件談何容易,但若等到有錢了,也許一切都變了,這個世界可知不可知的事情太多了。你是女孩子,你愿意用大把的青春歲月為別人做嫁衣裳嗎?”網友yedong23說出了很多“畢婚族”女孩子的心聲。
“周圍那些畢業后沒分手的同學,基本都是保持著男女朋友的關系一起奮斗,想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以后再結婚。但等真正有了經濟基礎以后能結婚的又有幾對?我覺得既然決定要堅守這段感情,為什么不能先結婚,再一起奮斗呢?這樣的婚姻不是更可靠,更堅固嗎?”結婚已經5年的王曼感慨地說,“我和老公就是一畢業就結婚了,雖然剛結婚時吃了很多苦,但愛情支撐著我們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現在家對我們而言是最重要的地方,我慶幸自己堅持的愛情并沒有錯。”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現在找老公比找工作重要,我也想和男朋友結婚,可是我們連工作都找不到以后靠什么生活啊,家里給我介紹了一個條件很好的德國留學生,那就只有先嫁人了。愛情有時候真的沒有面包重要。”劉麗是一所民辦大學的學生,因為就業的壓力她決定聽從家里的安排一畢業就結婚。
“畢婚族”中許多女生把結婚當“出路”,緩解即將面臨的就業壓力。“嫁得好”成了她們畢業后的主要目標,這種有目的的婚姻也得到了很多家長的認可,他們甚至做主安排子女的婚姻,為孩子鋪設一條看似不用吃苦且美滿幸福的道路。
“曾以為有了愛情就夠了,其他的都可以自己創造。但我真不知道人是那么容易就會改變的。我不懂為什么一個北京戶口會比我們四年的感情重要。當她對我說,她不愿再回到那個小城市生活,畢業后會嫁給一個北京人時,我才明白自己付出的感情是多么幼稚可笑。”畢業后女友要嫁他人的李剛痛苦地說。
家庭的寵溺讓孩子毫無顧慮
新疆大學的黎慕元和女朋友大二時就在一起了,雙方的家庭條件都很優越,所以雙方家長在知道兩人戀愛后,非常支持。兩人上大學時就經常去對方家里吃飯、串門。等快畢業時,家里人早已經安排好了一切,讓他們畢業就結婚,害怕錯失了這么好的結婚對象。
“我本來不想這么早就結婚,這么年輕多玩幾年不好嗎?干什么這么早就讓婚姻綁住自己。但家里覺得難得找到這么門當戶對的,一心就想讓我們早點結婚,我沒辦法就答應了。反正也是有感情的,而且我倆都愛玩,不住家里聽爸媽口羅嗦也好,不就比以前多一張證書嘛!只要大家都開心,我無所謂。”小黎滿不在乎地說著結婚的事,仿佛是在說別人。
在采訪中發現,現在很多大學生都在矛盾中成長著,一方面希望遠離父母的嘮叨和管束,過自由的生活;一方面又無法離開父母的庇護獨自面對挫折、承擔責任,有的甚至連日常生活都無法自理。
婚后的“問題生活”
經濟困擾
“能當上‘月光族’我們就很開心了,最愁的是入不敷出。經常還不到月底,就連坐車的錢都沒有了,沒辦法就只好伸手向家里要。但要得多了自己臉上都掛不住,好歹也是有工作有家的人了,還向父母要錢,但剛工作賺的錢實在不夠花。現在才真正理解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啊。”中國公安大學畢業剛成家不久的陳建設皺著眉頭說。
如同陳建設一樣為經濟問題困擾的年輕人還有很多。經濟不能獨立,是困擾“畢婚族”婚后生活的主要問題之一。沒有經濟基礎,只靠剛工作的那點收入來支撐一個家。這樣“背”著家庭去打拼事業,使他們在精神上一時難以擺脫對父母的依賴。
生活能力
美娜從小就是家里的公主,家務活兒基本就沒讓她插過手。用她媽媽的話說就是“我家小公主的手是用來彈琴的,可不是拿來干活兒的,那些粗活兒小時工做就可以了”。可這樣的公主偏偏早早嫁給了一個同樣什么活兒都不干的“王子”張賓。
他們的家里除了每星期小時工來的那一兩天是整潔的以外,就似乎再沒有干凈過。根本不會做飯的他們讓家里的廚房也基本成了擺設。原本感情很好的兩個人,成天為了今天該誰擦地,明天該誰洗衣服之類的家務事吵得天翻地覆。漸漸地婆婆開始埋怨美娜不干家務,岳母開始埋怨女婿不疼老婆。
據不少“畢婚族”反映,婚后的生活能力問題,往往會直接影響整個家庭的和睦,成為家庭糾紛的導火索。
婚姻穩定性
“80后”的一代是較崇尚自由的一代,不喜歡責任和舊觀念的束縛。即使結了婚,也不愿被婚姻“鎖”住。婚后面臨的諸多新選擇,讓他們的婚姻充滿了變數和不可預知的危險。
“本以為和心愛的人長相廝守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但婚后才知道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并沒有錯。”沈雪蜷在沙發里,一臉落寞。“現在的他寧愿和朋友一起喝酒吃飯,也不愿意陪我。以前出去玩都愿意把我帶上,現在我好像見不得人了一樣。如果能讓我重新選擇一次我寧愿一輩子都做他的女朋友,也不當他的老婆。”
調查中還發現,過早走入婚姻的大學生們一般都難以一下接受從“未婚”到“已婚”的轉變。害怕同事和朋友的疏遠,不甘終日只在單位和家之間徘徊,使他們在婚后更喜歡參加社交和聚會。這種心理落差和無法適應的角色轉變讓“畢婚族”的婚姻大多都不夠穩定,“中途死亡”的幾率也增加了很多。
鞋好不好,只有腳知道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生工作部部長李庚副研究員認為:大學生已是能承擔社會責任的成年人了,他們結婚是在一定感情基礎上的,是自己的選擇,其實很多情況下是不能去評價他們的,畢竟“鞋好不好,只有腳知道”。
“但是,婚姻是一個很嚴肅的話題,不像買東西,不喜歡就可以低價轉手賣了。愛情是純粹的,不應該摻雜相互利用之類的成分,特別是因為對方有權有勢而嫁娶,就顯得不那么崇高。”他指出,不管社會怎么發達,人的情感還應該是最純真的。希望當代大學生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待婚姻,不僅如此,還要去經營自己的婚姻。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院長陸士楨教授也談了同樣的觀點:“婚姻是兩個人的經營體,需要像經營企業一樣去經營彼此的愛情。”兩個人之間更多的是去包容對方,包容彼此的優點和缺點,彼此尊重對方,要有愛心和包容心,世界上美滿的婚姻都是以這個為基礎的。“個性誰都會有,和諧就是高音低音一起奏,生活其實也一樣,既要張揚個性,又不要傷害別人。許多人感情出現危機,就是不知道怎么張揚自己的個性。”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心理咨詢中心周少賢老師分析了三種“畢婚族”的心態:
一部分“畢婚族”是因為感覺彼此之間的感情已經到了可以結婚的程度,而且其他現實條件也比較成熟,這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
有些青年人是出于對婚姻的渴望和好奇,有些學生“五一”、“十一”會在外面租一個房子,短期感受一下柴米油鹽的家庭生活,就說明了對這種生活的向往;
還有少部分學生存在比較功利的心態,尤以女生更普遍,畢業后,在心理、生理上尋求一種依靠,把婚姻作為一種依靠,依靠對方減少壓力。這部分人心理上承受能力不是很強,社會生存能力也不是很強。這一方面反映了這些大學生對于婚姻的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們是否有完整的個人獨立性。
周少賢分析說,一個成熟的婚姻需要雙方有處理婚姻的能力,處理雙方家庭的責任心,以及經濟上的獨立性。從心理學角度說,雙方要有比較穩定的感情基礎,能夠用合適的溝通模式來處理差距和分歧。
他建議,大學生對待婚姻應該慎重,尤其是對于希望通過婚姻尋求保護的女孩子和因為渴望婚姻而結婚的人,要去了解一下真實婚姻的狀況,首先學會在自我獨立、心理獨立的基礎上更好地照顧自己。當然,在理想狀態情況下,兩個人感情到了一定階段,經濟基礎、雙方的家庭等方面都沒有什么問題,畢業就結婚也無可厚非。畢竟大學畢業生年齡都已經不小了,關鍵還要看是否已經具備了結婚的條件。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