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4月23日 05:48:31 來源:華商網 - 華商報
陜西省副省長張偉 本報記者 趙彬 攝 雋語點滴 ■唐玄 ■上善若水,其實最美的東西也是最普通、最大眾的東西。 ■“五色令人目盲”,有些人一提“色”,就想到“色迷迷”———總以世俗的、浮躁的心態去理解經典。 ■繼承傳統文化遺產,不是穿個對襟衣服,喝著茶坐而論道那么簡單! ■如果叫《道德論》就好了!因為是“經”,有人就敬而遠之,有人則燒香磕頭了。 ■世界需要“紫氣東來”,更需要“和氣東來”! 嘉賓簡介 張偉 漢族,陜西西安人,筆名樟葉。1968年10月參加工作,1974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學歷。曾任省商業廳統計信息處副處長、副廳長、黨組成員,省政府財貿辦公室副主任、黨組成員,省計劃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商洛地委副書記、行署專員、地委書記、人大工委主任。 現任省政府副省長、黨組成員。 其實,經典離我們并不遠。很多例子可以說明這點。請看這些語句:“大器晚成”、“功成身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這些話出自誰口?老子。它們的出處?《道德經》。誰說我們不熟悉這些語句?誰說先賢離我們太過遙遠?生活中,有太多經典的印記。2500年來,老子的智慧依舊恩惠后人且歷久彌新。 “如果我們帶著崇敬之心去聆聽先賢,去感悟經典,就會有所收獲的?!眹H道德經論壇陜西組委會主任、副省長張偉說。 論壇開幕前夕,張偉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感悟 這部書很神秘很博大 記者(以下簡稱記):《道德經》是您最近讀得最多的書吧? 張偉(以下簡稱張):對,這次為搞好國際道德經論壇而研習這部經典。但我直到現在都不敢說我讀過《道德經》。一部只有短短5000字的書,能影響2500年之久,其博大精深可想而知。如能領會其中的一些精髓,那真是人生的幸事??! 記:此前,您對這本書什么感覺? 張:神秘、博大。 記: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 張:我看過一個資料說,歷史上研究和注解《道德經》的有1000多人(家),近代以來《道德經》又被翻譯成二十幾種外國語言,存有400多個翻譯版本,是被譯成外國文字的發行量僅次于《圣經》的世界文化名著。為什么世界對它如此感興趣?這是其一。 其二,去年舉行的“玄奘西行”活動中,北京一位教授給我講,玄奘當年從長安出發去“西天取經”,他帶給印度最重要的禮物,就是《道德經》。他還怕印度人看不懂,后來又專門把《道德經》翻譯成梵文帶了過去。玄奘是佛教高僧,也如此看重此書,并把它作為珍貴的禮物帶給印度。為什么?其三,中國外交學院院長、中國原駐法國大使吳建民先生給我講了一件事。他在法國時和著名建筑設計大師貝聿銘聊天。吳建民問貝聿銘:“您創作的智慧來源是什么?”“《道德經》!”貝聿銘沒有絲毫的考慮和猶豫,脫口而出。又是《道德經》! 僅從這幾個方面,我就感覺到這部書很神秘,很博大,并對它充滿向往。 ■精髓 《道德經》充滿了辯證的雋語 記:在很多人眼里,《道德經》卻是一部十分深奧的書,“玄之又玄”,云里霧里,讓人稀里糊涂的。您怎么看? 張:它首先是一部偉大的哲學著作。著名哲學家張岱年說:“中國古典哲學的最高范疇是‘道’,而‘道’的觀念是老子首先提出的?!闭俊兜赖陆洝烦錆M了辯證的雋語,“像自然天成的寶石,不需要裝飾便可自閃光耀”。 這點很重要。我們知道,一個國家會有文化,但不一定有哲學。哲學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 《道德經》還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大“道”隱含在詩化的語言中,很精煉,卻微言大義,很深刻,也很優美。 記:比如說? 張:《道德經》里有個很美的詞:“上善若水”。意思是說,水是最好的“善”?!八评f物”,沒有水,人類就無法生存;水又是多能的,能方能圓,曲直隨形;俗話說:“人往高處走”,而水卻甘處卑下,甘“居善地”。這恰恰又是一種智慧,因為一味爭強好勝,結果心勞神傷,還很容易挫敗。退避三舍,則海闊天空;以柔克剛,則無往而不勝。 水,是我們處處可以看見的東西,老子卻將它概括為一種精神,一種人生哲理,這就是他的智慧之處。“上善若水”,可以這樣說,其實最美的東西也是最普通、最大眾的東西?!兜赖陆洝肪褪墙o人類提供智慧,提供方法的一部巨著。 記:這部書為什么叫《道德經》? 張:因為這部書分為兩部分,一部寫《道經》,一部寫《德經》,所以叫《道德經》。這里的“道德”不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人們的行為舉止等社會規范。其實經過時間的演變,很多古語都發生了變化,有些意思還恰恰相反。 記:能舉個例子嗎? 張:《道德經》里有句“五味令人口爽”。這里的“爽”字就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舒服”,而是“差錯”的意思。 記:老子所說的“道”究竟是什么? 張:簡單說,“道”就是宇宙、社會和人類自身發展的規律,這個規律涵蓋了很多內容。當然,我的理解也很粗淺。 記:“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很有名。很多注解是說,“道,是不可以說的,說出來就不是道了?!蹦鯓永斫膺@句話? 張:是不是也可以這樣斷句:“道,可道,非常道”,實際上用三個詞概括了宇宙、世界、自然、人類中各種各樣的規律,通俗地講就是“小規律、中規律、大規律”。道家講“道法自然”,就是要遵從規律,不要逆之而行。 ■發現 “經典”原本從日常生活中來 記:有人會說,研究《道德經》是專家學者們的事,它對我們老百姓有什么用? 張:這用處可大了。這次論壇就分了四個主題:《道德經》與和諧文化、與生態環保、與現代管理、與養生健康。 《道德經》的作用遠不止這些方面,它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是密切相關的。比如成功之道方面,講“無為無不為”,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講“大器晚成”,講“守柔曰強”;在交際之道方面,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心理健康方面,講“知足不辱”(后世引申為“知足常樂”),講“致虛極,守靜篤”…… 記:(笑)如果活到現在,老子一定是最棒的心理醫生。 張:(笑)是?。∷劦倪@些智慧其實對我們每一個人都很有用,所以才能風靡2500多年至今不朽。這就是“道不遠人”啊!俄國著名文學家托爾斯泰就曾說過:“做人應該像老子所說的如水一般?!? 記:是列夫·托爾斯泰? 張:對,寫過《戰爭與和平》的那位。他在給一位出版商寫的信后面,曾附了一份“給我留下印象的作品”名單:《道德經》列在“印象強烈”這個項目之中,是最高等級。 不管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都會從中獲得教益的。我還在想一個問題…… 記:什么問題? 張:(笑)如果叫《道德論》就好了!因為是“經”,有人就敬而遠之,有人則燒香磕頭了。經典,很容易被放上神壇。 記:這也是一種不幸。 我查了一些資料。經,繁體字為“經”,左為“絲”,右邊據專家研究,“很可能是一臺織布機的形象”??棽紩r,經線是很重要的,有了它,才可以織成各種美麗的圖案。后來“經”也就演變成了指導各種事物的靈魂性因素。以后各種重要的書也都冠以“經”這個字。 “典”更是一個象形字。古人早期在竹簡上寫字,并制作成卷冊。他們把這些卷冊堆放在一個桌子上,就組成“典”字。“經典”原本就是從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來的。 張:但是很多人忘了本,已經不愿意在經典中汲取智慧了。啃這些古董太麻煩,又掙不了錢!這種浮躁、功利的心態非常普遍。實際上我們丟掉了最珍貴的東西。 另外還有一種現象,也值得注意…… 記:哪種現象? 張:很多人不愿意深入地研習經典,總是以一種世俗的眼光看待它們。比如《道德經》中有句“五色令人目盲”。有些人一提“色”,就想到“色迷迷”,想到“女色”———總以世俗的、浮躁的心態去理解經典。其實,這里的“色”指顏色,五色,指青、黃、赤、白、黑,泛指色彩斑斕。 ■憂思 傳統文化教育亟待加強 記:有人問一個小孩,老子是誰?小孩說:老子就是我爸!您聽后什么感覺? 張:我們對“古”的東西,已遺忘了很多。不少人認為繼承傳統文化遺產,就是穿個對襟衣服,喝著茶坐而論道那么簡單。這太淺薄了!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刻不容緩。 這方面,香港做得不錯。從小學開始,他們的課本里就有《道德經》。香港還保留了很多祭拜老子的儀式。前天,香港還舉行了萬人齊聲朗誦《道德經》的盛大活動。 記:香港是國際道德經論壇的兩個會場之一? 張:對。論壇西安會場結束后,嘉賓將乘兩架專機前往香港繼續論壇。閉幕式放在香港舉行。 記:為什么選擇香港? 張:論壇在古都西安開幕,在現代化的大都市香港閉幕,體現了中華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對接,標志著傳統文化跨越歷史的無窮生命力。同時,也是對香港回歸十周年的一次獻禮。 記:聽說香港知名人士李兆基先生一家乘專機前來陜西參加論壇? 張:對,專機有兩架,來了六七十位嘉賓。李先生要求家人必須著正裝準時來聽《道德經》。他還邀請了香港經濟界的不少知名人士,如霍英東的公子、女兒等。 記:李兆基先生肯定深受《道德經》的恩惠? 張:我跟李兆基先生接觸過幾次,明顯感覺到,傳統文化在他腦子里占著很重要的地位。香港很多大亨級人物都深受《道德經》的影響。李嘉誠先生就曾感嘆說,一本《道德經》,短短五千言,如果能牢牢記住,將會終生受益。 記:(笑)李兆基先生是讓子女來接受教育:要聆聽老子的智慧,但決不能靠“老子”。 張:(笑)對,此老子非彼老子。他和家人是帶著感恩的心來的。據說他要求子女,這次來西安聽講《道德經》要正襟危坐,認真聽講。 記:舉辦這次論壇的初衷是什么? 張:《道德經》是世界性的經典,論壇的舉辦將為全世界愛好、研究和踐行《道德經》的人士,搭建一座對話、交流與合作的平臺。這也是一次闡釋傳統經典、弘揚和諧精神的盛會,對陜西也是一次很好的宣傳。 記:《道德經》的不少章句直接講到了“和”,如“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等。 張:是的。“和”是《道德經》的重要理念,《道德經》整體上貫穿著和諧的思想,比如主張和平、反對戰爭,“兵者,不祥之器”;強調道法自然,追求一種“自然而然”的“和”的境界等。在今天構建和諧社會和共建和諧世界方面,這次論壇的舉辦更有特別的意義。 記:老子入關,紫氣東來。這團紫氣,不僅在中國飄了幾千年,現在又飄出了國門,要給世界帶去更多的智慧。 張:世界需要“紫氣東來”,但在當今,更需要“和氣東來”。 ■實質 《道德經》是超越宗教的 記:有種說法認為,舉辦這次論壇是在鼓勵宗教發展宗教? 張: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這次論壇叫道德經論壇,并不叫道教論壇?!兜赖陆洝肥浅阶诮痰模仁俏覀儌鹘y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文明的寶藏。 記:《道德經》是道教的基本教義之一。 張: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道教,作為一個宗教,為什么用《道德經》這樣的哲學著作,作為他們的基本教義,這是我最不能理解的問題。這方面很值得探討和研究。 記:你找到好的解釋了嗎? 張:我覺得,中國有自己的傳統。任何宗教要想在中國站住腳跟,就必須要和中國的本土文化結合起來。佛教傳到中國后,不也中國化了嗎?我覺得這可能是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道教是宗教,但又不等同于一般的宗教。它沒有教主,更沒有教主說的話來做理論。 記:道教把老子奉為道祖。 張:老子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教主,而是在某種程度上被借用了。 記:您怎么看待宗教? 張:這里面話題很多。有人會說,那就是個“泥神”嘛,你還敬呢!其實這是一種精神寄托。對大多數人來說,燒香磕頭做好人,保佑家人平安,求個財運福運,這種信仰都是很單純的。 我們應該看到,宗教在世界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已經成為一種客觀存在。你不可能一刀割斷,你也割不斷。共產黨人講究實事求是,所以必須承認這種客觀存在。 宗教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各大宗教為什么有幾千年的歷史,成為很多老百姓和信徒的社會實踐,自然有它的道理,對百姓而言,其核心思想是教人善、愛、寬容。有著幫貧濟困,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的傳統。邪教為什么長不了,都是短命的?就是因為邪教有悖于常理,有違于民心,用假丑惡及極端迷信愚弄人、統治人、進而殘害人,這能長久嗎?不能! 在構建和諧社會和和諧世界中,宗教大有可為。它們的積極因素,值得肯定但不能夸大,畢竟對科學而言,它還有神秘、迷信的另一面,分寸一定要把握好。 記:陜西宗教文化資源很豐富,如何挖掘利用這些資源,推動陜西發展? 張:這方面資源陜西確實得天獨厚。比如道教的祖庭在這里,中國漢傳佛教八個宗派中六個宗派的祖庭也都在這里。這方面資源應該很好地發掘、整理。既然是祖庭,就要有祖庭的威望和它應有的位置。 本報記者 秦子 記者手記 道·悟 一 開始正式采訪前,張偉已沏好了茶,說:“一定要用好茶招待。” 記者開玩笑說:“品茗論道啊。有沒有人說您很像老子?”“為什么?”他很納悶。我解釋說:“老子曾官居國家圖書館館長,用現在的話說,相當于副部(?。┘?。此其一。老子文筆很好,《道德經》短短五千言,語句優美、微言大義,如果他活在現在,也跟你一樣,一定是中國作家協會的會員。此其二?!? 張偉大笑,連連擺手說:“不敢、不敢?!? 張偉是中國作家協會的會員,他出過小說和散文集,文筆清新細膩?!澳耐獗沓3o人錯覺?!薄笆遣皇俏宕笕?,不像會寫小說的。”他笑道。顯然,有人這樣說過他。 張偉是一位很灑脫的人,我想這跟他的心境有關。 和他聊天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我忽視了他“官”的身份,采訪非常自然。 二 我們談的是一位智者和他的著作。 這位智者的名字,小時候就很熟悉:老子。他還有一個很文雅的名字,叫“聃”。多年來,沒有人告訴我這個字是什么意思,也沒有人告訴我為什么叫這個名字? 經典和先賢,也許就應該有些神秘? 最近我知道,“聃”的本意是“耳朵大”的意思。老子生下來耳朵很大,所以起名為“聃”。孔子之所以名“丘”,是因為其頭頂有點凹,像個山丘,故名之。 以人的外貌特征起名是古人早期的一個習慣,不像后來,名字被賦予了更豐富的含義。 一切原本這么簡單。 老子的家鄉———河南,是中原所在,古時那里是有“象”的,河南的簡稱“豫”字,里面就帶有“象”(此前,我沒有想過“豫”的含義)。后來隨著氣候的變化,大象漸漸離開中原南下。于是有了一個詞“想象”。原來“想象”的本意竟然是這樣! 很多事,本就始自簡單。我不知道后來的演變是對還是錯,但最初的那種簡單、質樸、純真、趣味卻如此溫情,讓人懷念。也許這恰恰是我們現代社會所短缺的。 很多很簡單的事,被人們復雜化了。經典,同樣如此。張偉說:“道不遠人”,我想經典的本質也是如此。 三 張偉針對道教的一個發問讓記者深感觸動:“道教,作為一個宗教,為什么用《道德經》這樣的哲學著作作為他們的基本教義?”這個問題我從來沒有想過。 這讓我聯想起道家的形象。 綜觀儒道發展史,總的來說,一個在朝,一個在野。儒,似乎更為上層所喜好,為社會所尊崇。即便現在,很多人不也以“儒商”自居嘛!而很少有人以“道商”自居的。 提起道,大家知道的更多的可能是煉丹做法、可能是裝神弄鬼?!暗朗俊钡男蜗笠膊幌衿兴_和佛那么慈眉善目、和藹可親。盡管道教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制造,是自己的孩子。 原因在哪? 客觀地講,道家思想其實比儒家更加博大。道教奉《道德經》為根本經典,其存在與發展,都不應該脫離老子的思想和《道德經》文化。但很多現象說明,現在不少從道之人過分張揚了形式,而忽視了道教的終極目的。 整飭道風,改變神仙有術而黃老不彰的狀況,已顯得十分必要。 四 經典總是容易引起世界的興趣。 《道德經》的譯本很多,研究老子的漢學家也很多。國外學界研究老子和《道德經》的熱潮此起彼伏。國內學界甚至有過感慨說:“在中國流傳了兩千多年的《道德經》,今天似乎也遭遇了‘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命運?!? 每念及于此,總不是個滋味,因為一些先兆讓我們不安。 《花木蘭》被美國拍成大片了,她已經脫離了中國傳統的孝道,而被包裝成具有美國精神的英雄;日本開發的《三國演義》的游戲軟件,風靡亞洲,現在又瞄準了《西游記》,在他們的片子里,孫悟空腳踩滑板車在天上飛來飛去,很時尚。豬八戒和沙僧則被打扮得很搞笑…… 這種對經典的“闡釋”和強大的經濟實力、信息技術聯系在一起,具有極強的殺傷力。尤其對青少年來說,如果缺乏鑒別,很容易信以為真,顛倒黑白。 我們的經典正在被利用和歪曲,我們的文化話語權正在被蠶食,我們的文化安全正在受到威脅。張偉說,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愿此論壇,當警世人。 秦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