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忍受“暴民”謾罵 名人博客集體降溫
嚴循東 2007年6月7日
自2006年以來,博客熱持續在國內網民中升溫,據權威機構報告預計,今年年內,中國博客用戶數將接近1億,同比增長65%。在博客增勢不減之時,名人博客卻開始集體降溫,不少名人宣布“息博”;博客糾紛增多。記者近日對這些現象進行了調查采訪,發現兩個“雷區”在影響博客發展。
● “雷區”一:誹謗侮辱
“觸雷”案例:2005年末,中國博客第一案爆出,但時至今日,該案件正處于管轄權異議的上訴過程中。事起南京大學副教授陳堂發看到自己被指名道姓地在私人博客上遭辱罵。在與總部設在杭州的中國博客網聯系無果后,2005年11月,陳堂發便向南京市鼓樓區法院遞交了訴狀,成為“中國博客第一案”。
作為傳播領域的研究者,陳堂發認為:“不管是博客,還是BBS或者網上論壇,雖然它們與傳統媒體的技術支持有很大不同,但是在媒體的本質屬性上,它們是沒有區別的。所以各項關于言論尺度的法律條款對于網絡媒體應該也同樣適用。通過這封帖子,我發現目前中國的博客監管問題很大,是網站沒有盡到監管的義務。”
專家點評:名人博客成攻擊標靶
有評論人指出,每每讀到那些臟兮兮的博文,胃腸上下加速運動的感覺都由始至終陪伴著。文里的臟話粗話只是點綴,滿目皆是些人體器官和私密生理活動的言辭。這類博客甚至缺乏對“博客”這個載體的尊重,吸引來的關注眼球與看猴戲是一個道理。
由于網絡“暴民”的蓬勃發展,通過流言、謾罵、詆毀及惡語大肆攻擊“力所能及”之處,尤其一些名人博客更是熱點攻擊標靶。去年年底至今,名人博客們開始集體降溫,不少名人正式宣布“息博”。
2007年2月,著名畫家陳丹青關閉了點擊量超過200萬的博客。實際上,在陳丹青關閉博客之前,白燁、高曉松、池莉、戴軍、鞏俐等名人也相繼關閉了自己的博客。先是“韓寒與白燁”之爭發生后,因為無法面對網友的惡語攻擊,文學評論家白燁關閉了博客,隨后,高曉松也因為參與“韓白”事件受到“寒迷”攻擊而關掉了博客。今年年初,作家池莉以“在關閉博客之前給我讀者的信”為自己的博客畫上了句號。
律師說法:侵害名譽言論有三種
一位于姓律師表示,在法律實踐中可能被認為具有侵害名譽性質的言論有三種:傳播虛假事實,發表不當評論,表達侮辱性言辭。
● “雷區”二:開店糾紛
“觸雷”案例:上周一,讀者李小姐給記者發來E-Mail說:“我在一家名為'好雨知時節'的博客店里買了一條裙子,但隨后卻發現裙子腰間有個1分錢硬幣大小的洞,再找博主換時卻被告知,這個洞也不好說是什么時候弄出的,不給換。”
專家點評:交易要保存交易記錄
今年3月末,商務部信息化司下發了《關于網上交易的指導意見(暫行)》,首次對網上交易以及交易的買賣方進行了界定。同時,《意見》還提醒用戶網上交易存在一定的違約和欺詐風險,交易當事人在使用網上交易之前要多了解對方的真實身份。《意見》還指出,交易各方可以自行保存各類交易記錄,如交易過程中的聊天記錄、博客上的留言及回復、手機短信及電話錄音,都可作為糾紛處理時的證據。
律師說法:博客主要承擔法律責任
于律師表示,這種通過博客經營的情形可能會越來越多,應當引起業界專家的重視。一般來說,在博客里開店經營與在專門的電子商務網站開店經營的性質是相同的。博客主仍然應當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誠實信用、公平交易。否則,買方有權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合同法等法律規定,向博客主要求承擔法律責任。
● 新聞鏈接:非強制性博客實名制將推出
日前,中國互聯網協會秘書長黃澄清向媒體透露,非強制性博客實名制即將推出。上周二,記者登錄中國互聯網協會官網發現,協會公布了《博客服務自律公約》征求意見稿,意見稿對博客實名注冊不再強制實施,而僅僅是“鼓勵”博客在后臺注冊時使用真名。
(來源:大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