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探求和諧之道 共建和諧世界
2007-06-19


人民網   劉延東 2007年06月18日13:40 來 源:《人民論壇》

 

                    劉延東
 
  2500年前,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告別都城喧嚷,騎青牛、出函谷,留下了千古傳誦的不朽名篇《道德經》。“紫氣東來”的傳說、《史記》“老子修道德”的記載、周至樓觀臺的景觀……都印證著古老的歲月和智者的足跡。物換星移,滄海桑田,先人的思想卻依然閃爍智慧的光芒。在21世紀的今天,古老的《道德經》所蘊含的理念與主張,對于我們探求和諧之道、共建和諧世界,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老子出關圖

  《道德經》不僅僅是中華文化寶庫中一塊絢麗奪目的瑰寶,而且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道德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經典,思想深邃,言簡意賅,短短五千言,涵攝宇宙、自然、社會、人生各方面,闡釋萬物之源、治國之術、為政之道、為人之本、立世之則,通篇貫穿著“道法自然”、“大道和諧”和樸素的辯證思想,折射了中華民族祈盼和順、崇尚和美、追求和諧的美好愿望,體現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獨具特色的無窮魅力。



《道德經》書法(局部)

  《道德經》認為“道生萬物”,闡釋了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強調天、地、人等宇宙萬物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人類與自然萬物之間有著共同的本源和法則。只有順應萬事萬物發展的規律,才能達到天人和諧的狀態。這些思想反映了中國古代先賢認識世界、把握世界的深刻洞察力,為實現人與自然的圓融無間、共生共榮,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

  《道德經》主張“無為而治”,闡釋了愛民治國的重要理念。強調“以百姓之心為心”,不恣意妄為,不逆道而為,達到“無為而無不為”。這些思想體現了中國古代先賢真摯深沉的“民本”情懷,成為中國政治思想的重要淵源,對后世的治國安邦產生了重要影響。

  《道德經》主張“為而不爭”,闡釋了和以處眾的重要原則。強調作為個人要“謙下”、“德信”、“上善若水”,作為國家要“不武”、“不怒”、“不以兵強天下”。這些思想對于中華民族形成與人為善、推己及人、合群濟眾的傳統美德,培育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愛好和平的民族品格,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道德經》主張致虛守靜,闡釋了立德修身的樸素哲理。強調把“德”作為操行的標準、人生的原則,倡導“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的態度和知足常樂、“清靜無為”的境界。這些思想體現了中國古代先賢深層次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滲透在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中,成為滋養人們精神家園的重要源泉。

  《道德經》睿智的思想穿越時間和空間、跨越信仰和國度,經世而長存,歷久而彌新。從敦煌卷子、馬王堆帛書、郭店竹簡等出土文獻的記載,到遍布全球30多種語言的400多種外文譯本;從孔子問禮于老子的傳說,到歷代思想家、政治家的悉心研究;從“東方智慧的結晶”、“永不枯竭的井泉”的贊譽,到老子被譽為世界百位歷史文化名人,無不說明了《道德經》的深遠影響,無不體現了《道德經》的重要價值。《道德經》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影響了不同國度、不同膚色、不同民族、不同語言的人們,不僅是中華文化寶庫中一塊絢麗奪目的瑰寶,而且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21世紀的今天,古老的《道德經》所蘊含的理念與主張,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和諧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價值觀念,也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不懈追求

  在人類社會不斷實現自身美好理想、邁向光明和進步的21世紀,國家的興旺發達,越來越需要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世界的繁榮發展,越來越需要和諧共存的國際環境。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作為深受“和諧”文化潤澤和滋養的禮儀之邦,中國的發展將為世界帶來更多的機遇,中國永遠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堅定力量。

  當前,中國政府對內致力于加快構建和諧社會,對外致力于推動建設和諧世界。共建和諧已經成為億萬中國人民的共同追求。這種和諧應是以人為本的和諧,即堅持尊重人的尊嚴,關注人的價值,保障人的權益,重視人的生活質量和發展潛能,努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種和諧應是包容多樣的和諧,即堅持尊重差異,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維護文明多樣性和發展模式多樣化,實現各美其美而又美美與共的良好狀態。這種和諧應是公平正義的和諧,即堅持扶正揚善,注重權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機會的均等,確保各方面的利益和訴求得到全面兼顧。這種和諧應是誠信友愛的和諧,即堅持以誠相待,坦誠相商,誠實守信,更加關愛彼此,更加珍視情誼,更加融洽相處。這種和諧應是共同發展的和諧,即堅持平等合作、互利雙贏,實現持久和平、共同繁榮,使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惠及各國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屬于全人類的美好未來。

  深入研究和挖掘《道德經》的豐富內涵,使之在新的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推進和諧社會、和諧世界,需要和諧的理念、和諧的文化。面對日益加快的全球化和現代化進程,我們要始終堅持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研究和挖掘《道德經》的豐富內涵,宣傳和弘揚《道德經》的時代意義,遵循客觀規律、倡導和合友善、注重律己修身,使這一超越歷史、超越宗教、超越國界的文化寶藏,在新的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遵循客觀規律,就是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理念,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最基礎的關系。從工業化開始的現代經濟,極大地增強了人改變自然的力量,但是也帶來了生態破壞、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等世界性難題。我們要通過研究和弘揚《道德經》,引導人們樹立人與自然辯證和諧的發展觀,合理而有節制地開發、利用自然,與自然建立一種和諧共處、同存共生的關系,走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倡導和合友善,就是要弘揚慈愛和同、為善尚義的傳統美德,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是一個古老而又永恒的話題。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關系趨于融洽,但社會上依然存在物欲膨脹、損人利己、信用危機等問題,國際上依然存在以強凌弱、以富壓貧、對抗沖突等現象。我們要通過研究和弘揚《道德經》,推動人們堅持正確的是非觀、善惡觀、榮辱觀,以慈善謙讓的態度待人處世,多行善舉,濟困助人,努力形成有利于社會和諧的社會風尚和行為規范。要通過研究和弘揚《道德經》,推動人們認識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重要特征,不同文明之間應當相互包容、積極對話、兼收并蓄,不同國度之間應當講信修睦、互惠合作,摒棄排斥、歧見和隔閡,使世界各國在互信協作中謀求共同發展,使人類文明在和諧共存中更加豐富多彩。

  注重律己修身,就是要培養淡泊寧靜、貴德守真的品格,促進人的內心和諧。追求內心和諧,是人生的重大課題,也是人際和諧與社會和諧的基本要求。在社會發展和轉型中,一些人出現了虛華浮躁、精神空虛、信仰失落、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問題,人們的精神生活面臨著新的考驗。我們要通過研究和弘揚《道德經》,引導人們從古人修身思想中得到啟發,凈化和升華思想境界,從社會發展進步的要求出發,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義利觀,崇儉抑奢,培功建德,不為物欲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所侵蝕;要理性認識和對待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利益和差距,把個人發展的目標和社會的大目標統一起來,合理表達情緒和訴求,采取積極的人生態度,以平衡樂觀的心態迎對挑戰、戰勝困難,去實現人生的和諧、安寧與幸福。(作者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  
 

繼承傳統,從娃娃抓起

 

道德經

在卷帙浩繁的中國書海當中,有一卷薄而又薄可能在國外擁有最多的譯者和讀者的書,這本書名叫《老子》或《道德經》。《道德經》是解釋道教哲學的主要經文。

這是一本微妙費解的書,文筆極其隱晦,可有許多不同的解釋。“道”這個主要概念通常被譯為“方法”或“道路”。但是這個概念有點兒含糊其辭,因為《道德經》本身一開始就說:“‘道’,說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不變的‘道’;‘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不變的‘名’。”①但是我們可以說,道的大體意思是“自然”或“自然法則”。

道教認為,人不應該與道作斗爭,而應該服從道,按照道來辦事。積極追求得到權力或積極尋求行使權力,與其說是不道德的倒不如說是愚昧無知和徒勞無益的。道是不可消滅的,人們在生活中應力求順道而行。一個道教徒可能會指出水是無限柔軟的,它馴順地流向最低點,甚至對最弱的力也不加抵制,但是它卻是不可毀滅的,而最硬的巖石是最終會被磨掉的。

國際道德經論壇正式開幕 許嘉璐發言贏滿堂喝彩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嘉璐發言

  華商網 劉強 葉萍 獨家網羅 今天上午8點半,中國(西安·香港)國際道德經論壇正式在西安人民大廈開始,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嘉璐、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等出席大會,并做了精彩的發言。現在大會仍在進行中。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嘉璐首先做了大會發言,他的發言內容是昨晚看完開幕式后連夜寫完的,在發言的起始,他說到:“昨天看了開幕式那么大氣,壓得我有點不敢說話”。許嘉璐副委員長的全篇發言融入了自己的親身感悟,情真意切,妙語連珠。他說“科技越發達,人類就越不幸,越不安寧”,在農耕社會時代,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都親密無間,相處的非常和諧,但是到了工業社會,人們開始在一個封閉的環境內生活和工作,天氣和地理變化的因素對人們的影響不像以前那么大,拉遠了人和自然之間的距離,下班了都很疲憊,都想著趕緊回家休息,也拉遠了人和人之間的距離。現在是后工業時代,人和人之間的距離更是以幾何速度拉遠了。雖然說現在有了網絡,兩個相隔很遠的人都能相互交流,但是這種近是虛幻的。重溫《道德經》這樣的先哲思想,就是要恢復已經失去或是玷污的人類智慧。他提出現在有幾件緊要的事情需要去做,一是要加強不同信仰之間的對話,幾千年來,儒、釋、道三家在中國一直都是既斗爭又融合的,也正因為這樣的關系,才促進著中華文明的發展,現在我們應該將《道德經》的思想與佛家的慈、基督教的愛、儒家的仁都結合在一起;另外一方面是對《道德經》的普及,自古圣賢對道的學習都是需要實踐的,學行并重,以行為為最終目的,這跟張繼禹道長所提出的“生活道教”的觀點異曲同工,將哲理融入生活實踐中才是正確的方向。許嘉璐副委員長的精彩發言了贏得了在場人士的頻頻點頭和多次掌聲。

王蒙專訪:讀《道德經》讓我心平氣和

        我開始認真讀《道德經》,大概是十五六歲。因為參加工作時年紀比較小,很容易就急躁沮喪。偶然讀了《道德經》,其中和“水”有關的內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莫之能勝……弱之勝強,柔之勝剛”等等。雖然沒完全弄明白,但我一下子便感覺心平氣和,覺得人不需要特別表現自己,所謂“善者不言,言者不善。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對《道德經》的感受,隨年齡增長而不斷發生變化。當經歷比較多、面臨沉浮曲折時,《道德經》能讓人保持良好超脫的精神狀態,使自己的心理空間寬廣一些。40歲以后,我開始讀一些宗教學、神學方面的書,從這些角度對《道德經》進行思考,對它的認識也不斷加深。

從道德經中汲取智慧

   丁亥季春,和風送暖。國際道德經論壇于4月22日至4月27日在中國西安與香港舉辦。此次論壇的主題是“和諧世界,以道相通”,它向世人表達和傳遞的是一個關于構建和諧社會、共建和諧世界的理念。

     和諧是人的心靈的安寧恬適,是行為的道德化展現,是生命的善始善終;和諧也是人類社會多元、協調而可持續的發展;和諧還必然是人與自然的友好依存。中國文化一以貫之、一脈相承地延續了生生不息的和諧之道。老子的《道德經》云:“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通篇貫穿著謙下后己、清靜和順、無為不爭、反戰尚和等和諧的思想主張,繼承和弘揚這些寶貴的思想主張,有助于豐富人們的和諧思想,深化人們對于和諧理念的認識,引導人們更加尊重生命、關心社會、愛護環境。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