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中的奇珍異寶往往被人稱道,其實除了珍寶之外,故宮中還存留著各地進貢和造辦處制造的佛像。由于保存條件有限,大量佛像與所裝供的供龕被分開保存,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然而,佛龕的藝術價值逐漸凸顯,連連在拍賣中創下佳績,成為收藏家的新寵。記者近日走訪了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何芳之后發現,佛龕并非只是個“盒子”那樣簡單,其精致的樣式,甚至可以“裝”下整個江山。
皇族與佛學的不解之緣
翻開歷史,古今中外不少皇帝與佛教結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緣。其中,皇帝們的出家在后人眼里充滿了傳奇色彩,廣為傳誦,在歷史的星空中璀璨若星。
縱觀古今,當年釋迦佛祖舍王位出家,廣宣佛法;大清順治棄皇位而入空門撲朔迷離,明太祖朱洪武(朱元璋)青年時在皇覺寺出家為沙彌;唐朝武則天在感業寺削發為尼;唐宣宗為避武宗的追殺,隱居寺院出家為僧;梁武帝三次舍身同泰寺;明建文帝為避燕王之難,在壽佛寺出家,法名應能……這些引人入勝的歷史傳奇為佛教平添不少神秘色彩。
皇帝們還俗登基后,對佛教愈發青睞有加。宣宗即位后,為報答黃檗希運禪師之恩,賜封其為斷際禪師;武則天登位后,尊崇佛教,封華嚴宗法藏、北宗神秀為國師,六祖惠能大師也深受其禮敬。她不僅撰寫了著名的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愿解如來真實義”,還修建了被稱為瑰寶的敦煌石窟和龍門石窟等佛教勝地,大興佛事。
其中,以順治皇帝的出家,因與董鄂妃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相關,就顯得更加撲朔迷離和傳奇動人,引得后人寫下不少野史和小說。后世傳言最多的是,順治皇帝因深深寵愛的董鄂妃之死而悲觀厭世,萬念俱灰,從而生起遁入空門之念,前往五臺山出家為僧的。在《順治皇帝御制董后行狀》、《清實錄》、《清史稿》、《茚溪語錄》等史籍中,均可見順治皇帝曾有意為僧,卻出家未遂的記載。但后人多以順治皇帝出家一說較為可信。由于皇家與佛學的不解之緣,故宮中大量佛像和供龕的存在便有了合理的解釋。
源于建筑又精于建筑
《說文》記載,“龕”在古時并沒有后來的含義,漢揚雄著《方言》四稱:“龕,受也。”即容納、盛受之意。佛教傳入中國后,龕又指掘鑿巖崖為室,安置佛像,即供龕。在我國云崗、龍門、敦煌等石窟中均能見到。此后,又出現了將石、木或其他材料做成櫥子形小閣供奉佛像,但大都是與佛堂建筑同期進行,尺寸上有一定規范的較大佛龕。而在故宮中,獨立于建筑主體之外,可隨時拆遷并與佛像有多種組合關系的小型供龕,則在數量、樣式和藝術特征上遠遠超過了傳統的佛龕。
何芳指出,自元代起,皇室達官就曾于北京城內競修梵剎,思結善緣。在熱衷于信奉藏傳佛教的清宮內外更是遍布著數以百計的小佛堂,供奉著藏傳佛教龐大教義體系中的眾多尊神。隨著寺廟的大肆維修和新建,清宮的造像活動也達到極盛,與此同時,藏區各地絡繹不絕地將大量印度古佛等作為貢品進獻朝廷,從而帶來了佛龕這一重要的佛堂陳設的需求量驟然增長。皇帝專用的養心殿及養性殿仙樓佛堂是原本寬大的殿堂分割成的狹小空間,成為皇帝修煉密宗的場所。此類佛堂因空間優先,不需布設較大的佛像,因此常見各種小型銀制佛窩,或層層供奉大小佛像。
清宮還有專門供奉佛教的大佛堂,如中正殿、佛日樓、梵華樓,也有隨各宮殿而特設的小佛堂、佛龕及佛像。皇帝每天早晚進佛堂燒香,每月初一還要讀佛經,并到各殿神佛前拈香。在內庭各主要宮殿里設有佛像、佛龕,皇帝們親自到佛供前讀佛經,拈香行禮,以示對佛教的尊崇。這樣,高大空曠的殿堂就需要大量特制的供龕來營造宗教氛圍。于是,佛龕便以前所未有的豐富和精美面貌出現在清宮佛堂中,并逐漸由建筑整體的一部分變成一個自我完善的門類。
制作需皇帝親自監督
何芳介紹,乾隆時期,承做供龕的事項主要記錄在《活計檔》的“金玉作”、“匣裱作”、“油木作”、“廣木作”、“琺瑯作”及“如意館”等檔案中。盡管雍正時期檔案中已有大量制龕活動的記載,但現存實務并不多見。目前,故宮中珍存的供龕多屬乾隆時所作,樣式和裝飾內容融匯滿、蒙、漢、藏宗教和生活中眾多藝術元素。據乾隆年間檔案的記載可知,宮中佛龕制作遵循著傳統的審定方式。
當內務府官員將佛像及供龕呈皇帝時,皇帝首先會降旨將“法身梅洗,開臉,像染青發”,然后讓造辦處為佛像配龕,然后讓如意館或中正殿按皇帝意圖繪畫紙樣,貴重的金銀質地佛龕還要先做出模型,皇帝常會提出一些意見,令其修改后再次呈覽,有時反復多次,直至滿意后開始制作。內務部所屬各部門按照分工性質承攬活計。如“錢糧庫”籌備制龕用的各類材料,“廣木作”、“油木作”、“匣裱作”承做各式木龕,除制龕、罩油、鑲嵌外,還要進行紅片金或黃緞裱里,龕背后刻四體字樣等工序;“金玉作”承造各式金、銀質地佛龕以及各類鑲嵌工藝;“琺瑯作”承造琺瑯龕及琺瑯裝飾物;“如意館”除繪畫供龕紙樣外,還負責各種玉飾雕刻工藝。一座制作精美的供龕通常需要由造辦處多個部門協作完成。
供龕制成后,最后的驗收者往往是皇帝本人。不要小看皇帝的審美能力和對工藝細膩程度的苛求,工匠們因制龕不能令皇帝滿意而遭罰俸祿之事時有發生。從“用材不好”、“大小不合”到“做工粗糙”,都有可能成為受罰的原因。乾隆十三年(1770年)7月就發生了這樣的事:當造辦處“金玉作”為皇太后萬壽節所制四座供龕呈覽給乾隆時,皇帝認為“佛咼做小了,又糙,片金里為何不用好圓金片做”等,降旨將相關責任人“并該作俱議不是”,結果,相關人分別被罰俸祿六個月、罰錢糧六個月。懲罰如此嚴厲的原因卻極為簡單:此龕是特地為皇太后八十大壽制作的,而皇太后又崇佛至極,乾隆皇帝是至孝之君人盡皆知,豈能容忍制龕之事有半點閃失?此事也足見皇帝對供龕制作的重視。
來源:深圳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