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五臺山 中國的佛教名山之首
2007-07-23
五臺山 中國的佛教名山之首

太原新聞網   2007-07-23 09:46:57

     來源:樂途旅游綜合       

   

五臺山

  五臺山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同時也是國家首批AAAA級旅游區和全國文明風景旅

游區示范點。早在東漢時期五臺山就有佛寺建筑,迄今這里仍保存著唐代以來歷代寺廟建筑47座;五臺山又是國內唯一的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并存一山,共同講經說法的道場。五臺山是佛教文殊菩薩的道場相傳這里最早的佛教寺廟始建于東漢,經歷代修葺擴建已形成一定規模。現存寺院48處,僧尼數百人。五臺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古建成群、文物薈萃、珍品云集,是中國古建、雕塑、繪畫的藝術寶庫。唐建南禪寺,佛光寺;始建于東漢,規模宏偉的顯通寺以及《華嚴經字塔》等千百件珍貴文物早已名揚四海。淳樸的民俗風情誘人動情,歷史的名人軼事給人以啟迪,眾多的僧尼生活引人入勝。

  五臺山,最早稱五峰山,是說重山復嶺中突兀拔起五座主峰。宗教活動在山內盛行以后,發現“五峰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依據中國歷史上“臺”的發展演變過程,改稱為五臺山。另外,五臺山還有清涼山、紫府山、圓光山、白云山、雁門山、靈鷲山、五頂山、五龍山等別名。或據史實,或依經籍,或源傳說,無不情趣盎然。

  五臺山的五座主峰,以五方來命名。分別稱為東臺、北臺、西臺、南臺、中臺。五臺具指,東臺望海峰、西合掛月峰始終如此。其余三臺歷史上曾發生過變化。北臺,最早定為大黃尖山,后改為葉斗峰;中臺,最早定為葉斗峰,后改為翠巖峰;南臺,最早定為翠巖峰,繼改為古南臺,最后定為錦繡峰。五臺具指的變遷,應是歷史上宗教活動中。必由北向南發展的客觀反映。

  今五臺山五座主峰,東臺、北臺、西臺、中臺為一列山脈,南臺獨立為峰。山石多為片麻巖、大理巖、石英巖組成,強度較大,不易剝蝕。形成了山頂平緩,可降飛機;溝谷縱深,狀如U形的特殊風貌。五座臺頂,又各具景觀。東有離岳火珠,北有玉澗瓊脂,西有麗農瑤室,南有洞光珠樹,中峰則有自明之金,環光之壁。一代詩宗元好問驚嘆:“此景祗應天上有,豈知身在妙高峰”。

  東臺名望海峰,海拔二千七百九十五米,頂端若鰲脊,環周三里,建有望海寺。佇立臺項,可見云霧在群山中彌漫,露出點點山尖,其情景,有如海上浮舟。云海時而平靜,輕柔如絹;時而上下翻騰,云浪滾滾。云海上的峰尖時隱時現,象是在急浪中飄游。登頂觀日出,能見一輪紅日躍出云海,海天一片通紅,猶如紅綾,煞是壯觀。

  南臺名錦繡峰,海拔二千四百八十五米,頂端若覆盂,環周一里,建有普濟寺。《清涼山志》稱:“山峰聳峭,煙光凝翠,細草雜花,千巒彌布,猶鋪錦然,故以名焉。”

  西臺名掛月峰,海拔二千七百七十三米,頂平廣,周二里,建有法雷寺。由明月西沉時遠望,有如懸鏡而得名。

  北臺名葉斗峰,海拔三千零五十八米,為“華北第一峰”,其頂平廣,周四里,建有靈應寺。民間有“躺在北臺頂,伸手摸星星”的說法。《清涼山志》載:“其下仰視,巔摩斗杓,故以為名。風云雷雨,出自半麓。有時下方驟雨,其上曝晴……時或猛風怒雷,令人悚怖。嘗有大風,吹人墮澗,若槁葉耳。東望海氣,北眺沙漠。”

  中臺名翠巖峰,海拔二千八百九十四米,頂平廣,周五里,建有演教寺。該峰與北臺、西臺接臂而座,南眺晉陽平川,北俯雁門雄關。巔巒偉峙,翠靄浮空,故名翠巖峰。

夏季五臺山

  

   佛教圣地

 五臺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圣地,與四川峨嵋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并稱為我國佛教四大名山。而五臺山,以其建寺歷史悠久和規模宏大,居于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古往今來,帝王崇建,高僧懿行,不可勝數,中外佛教信徒和游人紛至沓來,朝山禮佛和參觀游覽。

  五峰巍然,頂皆平廣,千峰環開,鐘靈毓秀,佛家以此為佛山靈區。《大華嚴經》云:“東北方有處,名清聚焦國內知名企業 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于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寶藏陀羅尼經》也稱:“佛告金剛密跡主言:‘我滅度后,于前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日五頂。文殊童子,游行居住,為諸眾生,于中說法。””大震那,或震旦國,都是指中國。文殊師利,或曼殊室利,是梵語音譯,佛教大乘菩薩之一,有時稱文殊大士,有時稱文殊童子,都是指種種應化。《華嚴經》把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同作為釋迦牟尼佛的脅侍,文殊菩薩侍左方,其塑像多騎獅子。一般的佛教經典都記載,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演教之區。

  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人,出生于公元前七——六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釋迦牟尼姓喬答摩,名悉達多,成過后稱為佛陀,略稱為佛,意思就是覺悟者。因他的家系屬釋迦族,一般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就是釋迦族圣者。釋迦牟尼是王子,曾娶妻生子,后出家苦修,成道后旅行古印度各地,宣傳他的教義,信徒弟子也越加增多。經典所載,佛說東北方有山曰五頂,釋迦佛的左脅侍,專司“智慧”的文殊菩薩于中說法,因此,五臺山作為佛教圣地也名揚海內外。

   佛教淵源

  究竟在什么時代,五臺山開始創建寺院呢?

  據多種古籍記載,五臺山在東漢永平年間已有寺廟建筑。相傳漢明帝劉莊夜夢金人端坐祥云,從西天飄然而來,知是有佛感應,隨即派大臣蔡暗、秦景等人向西尋訪,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大月氏得到佛經佛像,并巧遇正在當地傳教的天竺國(今印度)高增攝摩騰和竺法蘭,即相邀同至中國。永平十年(公元67年),梵僧漢使以白馬馱載經卷和佛像到了洛陽。漢明帝一見釋迦牟尼佛像,果然和夢中所見一樣,越加崇信佛教,遂敕令修建了洛陽白馬寺,并著攝摩騰、竺法蘭在中國傳播佛教。永平十一年,二高僧來到清涼圣境五臺山,見五座臺頂圍護的腹地臺懷,其山形地貌與釋迦牟尼佛的修行地靈鷲山分不出兩樣,返回洛陽后就奏請漢明帝在五臺山修建寺院。于是,漢明帝頒旨,在五臺山修建大孚靈騖寺。大孚,是弘信的意思。寺曰靈鷲,指東土五臺山腹地與西域靈鷲山相仿佛。這樣,洛陽白馬寺與五臺山的大孚靈鷲寺就成為我國最早創建的寺院。大孚靈騖寺就是現今顯通寺的前身。

  歷史上,隨著佛教的傳播,帝王的崇建,高僧的懿行,五臺山作為文殊菩薩道場的名氣越傳越遠,地位越來越高,寺廟建筑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其間又有佛法的起落興衰,各個時期的情況亦不大相同。自漢明帝時攝摩騰、竺法蘭弘揚佛教,建大孚靈鷲寺開始,到南北朝時期,五臺山已建寺二百多處。周武滅法,五臺山和其它地方一樣,寺廟毀滅的情況十分嚴重。隋初,又復建寺廟,佛教再興。在佛教極盛的唐代,五臺山寺院多達三百六十多處。唐武宗會昌滅法,五臺山佛教隨入中落,寺廟減少。宋、遼、金、元各代,雖屢有修建,但由于戰亂毀壞,未能盡數復原。到了明代,佛教再興,五臺山重修和創建寺廟院庵多達百余處。清代以來,隨著喇嘛教傳入五臺山,有的青廟改為黃廟,并新建黃廟,出現了青黃二廟各具特色,漢、藏、蒙、滿各族僧眾和睦相處的佛地風貌。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正確貫徹宗教政策,十分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先后撥出大量資金維修和翻修寺廟。僧人也以廟養廟,用布施錢幣補塑圣像。重修殿堂,整飭寺宇。“信手拈起一莖草,總是金毛獅子威”,五臺山對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五臺山,高齊時為北方地區研習《華嚴經》的中心。唐代高僧澄觀將華嚴字發展到巔峰,曾為七帝之師,被敕封為“教授和尚”、“清涼國師”等等,尊為華嚴宗四祖。華嚴宗的真正興旺光大,是在澄觀時期。《華嚴經》中敘述文殊菩薩的說法道場在東北方的清涼山。五臺山不僅位于唐都長安的東北方,也在佛教發源地古印度的東北方。山內氣候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與《華嚴經》所說吻合。凡此種種,五臺山佛教便請文殊菩薩東來定居,改稱五臺山為清涼山,尊為中華大地上文殊菩薩攜帶家眷、游行居住、演教說法的道場。其后,又對文殊菩薩展開詳盡的研討,使文殊菩薩的形象不斷高大豐滿,最后上升為“七佛之師”、“三世諸佛以為母”。成為各民族佛教信徒最崇拜的佛教神,五臺山也被尊為“金色世界”、“清涼凈地”。五臺山佛教在學習、繼承古印度佛教的基礎上,根據中國的國情,創立了不同于古印度佛教的菩薩信仰,并從佛學理論與佛教實踐的結合上,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統一。對四大名山的最終形成,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具有鼎足輕重的影響力。

  五臺山地處長城腳下,位于歷史上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帶,歷來受到封建王室的極端重視。從北魏孝文帝在山內建立避暑勝地開始,隋煬帝、宋太宗、元英宗、清圣祖、清高宗等都曾駕幸五臺山。至于歷朝歷代皇帝、皇后遣使禮扎五臺山者,更是從未間斷,數不勝數。翻開五臺山各大寺廟史冊,第一頁上總是赫然書寫著“敕建”二字。達官顯貴,紛紛效仿。文人墨客,揮筆吐情。佛門常會龍門客,禪林時集翰林人,就是五臺山歷史的真實寫照。正因為如此,五臺山佛教以其在中國思想史中的特殊位置與功效,于北方地區民族團結融合問題上一直產生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說長城是民族對抗的產物,則五臺山佛教就是民族融合的象征了。

  五臺山,一直是名僧匯粹的地方。東晉高僧慧遠,就誕生在五臺山東麓的原平縣。北魏時期的曇鸞、靈辯、令休、法聰、嘉福;北齊時的劉謙之;隋代的惠龍、解脫;唐代的道宣、窺基、慧祥、澄觀、法照、鑒真;宋代的慧悟、成覺、善慧;金代的蘇陀室利、慧洪、法沖;元代的八思巴、膽巴、真覺、了性、弘教、海云大士;明代的大寶法王、妙峰、憨山、紫柏、鎮澄、釋達也失、如馨律師等等,這些中國佛教史上的名師巨匠,或出生在本地,或在山內居住多年,或終身修持山寺,皆對五臺山佛教的建設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甚至對中國佛教的發展產生巨大作用。

  五臺山在中國佛教中的顯赫位置,使得不少國外佛教信徒慕名而來。盛唐時期,五臺山成了國外信徒留學聽經的高等學府。唐以后,國外高僧仍然不斷朝拜巡禮五臺山。五臺山佛教以旺盛的生命力,不斷向外擴散著影響。唐貞觀年間,新羅王國的高僧慈藏來五臺山參學。回國后,在朝鮮半島開辟了五臺山。以中臺的真如院為中心,積極宣揚文殊信仰,使中國五臺山的文殊信仰在朝鮮半島開花結果。日本國從奈良時代就受到了五臺山佛教的影響,圣武天皇仿效中國武則天賜額五臺山大華嚴寺的圣舉,也曾將大華嚴寺的匾額掛在日本國東大寺的南大門上。日本國高僧圓仁《入唐求法巡禮打記》,其中對五臺山佛教有著詳細的描述,在日本國內影響很大。中國宋太平興國年間,日本國南部東大寺的高僧來到中國,朝拜了五臺山。回國以后,計劃將愛巖山改稱五臺山,仿照中國五臺山中最古老的大清涼寺,創建日本國大清涼寺。可惜宏愿來現,人先圓寂。其弟子請求朝廷恩準,將原來棲霞寺內的釋迦堂改稱為清涼寺,后成為集天下信仰的名剎。中國五臺山古剎被移到日本,可以說五臺山信仰已經普及到了東亞地區。今天,五臺山佛教,又吸引著眾多的東南亞信徒,每年朝山拜佛者絡繹不絕。

  五臺山佛教宗派,大的方面分為青教與黃教兩大系統。青教是漢傳佛教的總稱,先后有過法相宗、律宗、天臺宗、華嚴宗、凈土宗、密宗、禪宗及其屬下的臨濟宗、臨濟岔宗、曹洞宗等等。比較特殊的是摩騰法蘭宗,歷史上,顯通寺僧人認為該寺創建于摩騰法蘭之手,便將該寺宗派自詡為摩騰法蘭宗。其教義為禪宗與凈土宗的揉合,時代不應早過明。黃教,是藏傳佛教的總稱。傳入五臺山的時間,有唐代與元代兩說,清代達到頂峰。清初,朝廷將五臺山十座青廟改為黃廟,僧人也由和尚變作喇嘛。從此,五臺山出現了漢族喇嘛,這在全國還是罕見的。五臺山黃教,在清代分菩薩頂札薩克與鎮海壽章嘉兩大系統。僧人有漢、滿、蒙、藏、土各民族信徒,成為民族團結、和睦相處的圣潔之地。

  五臺山寺院組織,分子孫與十方兩種。子孫廟接受小沙彌,按師祖、師父、徒弟、徒孫序列排位。一個寺廟內分成多個家族。寺廟除共有財產外,每個家族還可以有私產,像房舍、金銀等等。師付圓寂后,徒弟要分遺產。子孫廟嚴格規定,本寺職事必須由本寺僧人擔任。家族拍賣私產,必須售給本寺其它家族。五臺山大部分寺廟,屬子孫廟,他是保持五臺山佛教常盛不衰的基本組織形式。十方廟,不準剃度,僧人一律按平輩稱呼。云游僧人進寺,掛了擋,就是寺廟中的當然一員。只要遵守戒規,具有相當能力,即可擔任重要職事。五臺山出名的十方廟,有獅子窩、清涼橋、碧山寺、十方堂等等。其中以碧山寺影響最大。

  五臺山寺廟,北齊時號稱 200余座。唐大中年間可查到有名者64座。宋嘉佑年間可查到有名者72座。明萬歷三十一年(16O3)碑刻90座,分四個等級,其中大寺12座,五頂寺廟5座,諸山中小寺39座,諸山叢林靜名34座。清初續修《清涼山志》收集寺廟 104座,其中五座臺頂以內的寺廟稱臺內寺廟,有68座;五座臺項以外的寺廟稱臺外寺廟,有36座。清末,五臺山諸寺中有十大青廟,十大黃廟之稱。全山青黃二廟中,為首者稱五大去處,計有青廟 3座,為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黃廟 2座,為菩薩頂、羅候寺。公元1956年調查,發現有寺廟 124處,其中青廟99座,黃廟25座。現存寺廟四十三處,其中臺內三十七處,臺外六處。

  建筑寶庫

  今天,五臺山已經成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稀世寶庫。

  我國保存下來的寺廟木結構古建筑,最早的是唐代遺物。五臺山南禪寺大殿與佛光寺東大殿,則是唐代木結構建筑的鼻祖與典范。唐代以后,宋、遼、金、元、明、清,直到民國年間,均在五臺山留下了典型的木結構大型建筑物。唐代建筑莊重樸實,宋代建筑柔和絢麗,遼金建筑大膽減柱,元代建筑粗擴自然,明代建筑規矩謹嚴,清代建筑豪華精巧,民國時期的建筑細膩繁雜。五臺山的寺廟木結構古建筑,歷史沿革連續性強,建筑規模宏偉,細部構件精細,樣式繁多,手法典型,在全國絕無僅有。完全可以說,五臺山保存下來的各個歷史時期的典型建筑,本身就是一部篇幅浩繁的中國古代寺廟木結構建筑史。

  五臺山,還有眾多的佛塔寶剎。從使用材料上看,有磚塔、石塔、琉璃塔、木塔、鐵塔、銅塔、銀塔、玉塔、水晶塔等等;從建筑形制上看,有車堵波式塔、密檐式塔、樓閣式塔、亭閣式塔、金剛寶座式塔、組合式塔;從性質上看,有佛塔與墓塔之分。佛塔中為舍利塔、靈跡塔及一般的供奉塔。墓塔中可分為高增墓塔與一般性紀念塔;從時代上看,最早的是北魏石塔,以后各個時期均有,最遲的是近年來為五臺山圓寂高僧建的舍利塔;從規模上看,大者高56.4米,刺破蒼穹,欲與天公試比高。小者僅0.05米,精巧玲瓏。從全國現存佛塔價值角度考慮,圓果寺的元建阿育王塔,塔院寺的釋迦文佛舍利寶塔,顯通寺的組合式銅塔,以及《華嚴經》字塔,均屬稀世珍品,皆可獨領風騷。五臺山的塔,沿革之久,數量之多,用材之廣,形制之全,性質之繁,都是全國同類地區所罕見的。

  五臺山的佛像,有關部門僅對37座寺廟調查,數字就達到了17445尊。全山佛像,恐怕會成倍于這一數字。在使用材料與制作方面,大致可以分為八種類型:泥塑(含懸塑與模拓),金屬鑄造(有鐵、銅、鎏金、金),石刻(含玉雕。可分為全雕、浮雕、摩崖石刻),木雕,燒瓷,拓紗,刺繡,畫像(含壁畫、軸畫、經卷插圖樹葉畫)。最早的佛像為南北朝時期遺物,鍵陀羅藝術手法明顯。最多的佛像為泥塑,自唐至今,連續不斷,形成了獨特的完整的沿革體系。最罕見的是明代著名畫家丁云鵬在菩提樹葉上彩繪的十八羅漢圖,共12幅,單數繪單,雙數繪雙,工筆重彩,共成一冊。五臺山佛像,原料不同,工藝有別,時代手法各異,整個作品嫣紅姹紫,斑駁陸離,將五臺山充實成一座罕見的佛像藝術寶庫。

五臺山全景

  

五臺山景區地圖

  
  五臺山攻略

  【交通】

  去五臺山有兩條路線,一條是從太原市乘空調車(二百多公里),票價43元。

  一條是從五臺山火車站乘旅游車(48公里),票價10元。

  如果是從太原方向去五臺山,最好是從太原乘長途車去,因為有時從五臺山火車站到五臺山的人比較少,人不滿車不開,否則就要花二百元錢包車。

  如果要從五臺山到恒山和大同,可以乘汽車先到五臺山火車站,再轉乘去大同的長途汽車(途經恒山)。

  從北京出發:開往五臺山的火車有一次是清晨4點到達,每天都有面包車在車站等人,但是淡季時人少,很難湊齊一車人。北方的游客如果人少的話,淡季時最好是先安排到太原一帶旅游,再從太原乘汽車到五臺山,這樣把握較大。

  【門票】

  以下提到的學生證均包括研究生證。

  進山門票90元每人,使用學生證可以半價。

  臺內寺廟門票票價一般不超過5元每人,小寺廟一般不收門票。持學生證可以要求兩人合購一張門票,沒有單獨印制的學生票。

  殊像寺:4元

  塔院寺:4元

  顯通寺:6元

  園照寺:4元

  菩薩頂:5元

  羅睺寺:4元

  集福寺: 4元

  如果習慣布施功德,要多備一些零錢,到處都有布施的地方。

  現在進五臺山要收取進山費每人90元,上各個臺頂坐旅游公司的車,單個頂是50元/人,相鄰的兩個臺一起上需80元/人(只有東臺和北臺、中臺和西臺才算相鄰的臺),若是五臺全一起上要186元/人。收費比較貴。

  【住宿】

  一般規模旅館的標間可以侃到50元每間,無空調。五臺山的夏季平均氣溫要比北京低上至少10度,所以空調可有可無。

  住在臺懷鎮私人家中可8~10元每人/晚

  【衣物】

  盛夏的七月,五臺山的夜間氣溫仍然很低,長袖長褲衣物是必備的。

  山間多雨,最好攜帶常規雨具,如果只想帶方便雨衣,至少要保證每天一件的數量。

  【飲食購物】

  鎮上的飲食比較便宜,推薦山西的各種風味面食,如栲栳栳、莜面紇栳、撥爛子、刀削面、油糕、蔥花餅等等。到了五臺山也不妨一嘗素食齋飯,最好到專門的素食飯館。

  購物方面,超市和商店都是可以侃價的,如果需要購買日用品一定不要忘了。

  五臺山的特色紀念品主要是念珠、護身符、木碗和臺蘑,我個人推薦念珠和護身符,因為可以到寺廟里請師父開光。木碗制作都比較一般,看不出臺山特色。如果自家可以做飯,不妨買幾包臺蘑,可以侃到十塊錢三包,記住要買那種小而黑的,臺懷鎮的飯館都是用這種蘑菇來做臺蘑特色菜的。

  【建議】

  去五臺山的邊際成本較高,但是在臺懷鎮多待幾天成本并不高,所以不妨靜下心來慢慢賞玩,這里比較純粹而興盛的佛教文化在別處不多見,另外五臺山的風景還是不錯的。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