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網 2007-05-10 14:45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精彩書摘
聽南懷瑾講《易經》
[編者按] 著名管理大師彼得·圣吉博士曾于2006年春前往上海,與南懷瑾先生晤面,并參觀了位于蘇州廟港的太湖大學堂。當年 10月底,圣吉博士一行 30余人到達太湖大學堂,成員包括了聯合國的專家顧問、學術界的精英等,其工作領域均屬對人類有關懷性質的行業,隨后南懷瑾先生發表了講演。《南懷瑾與彼得·圣吉》(上海人民出版社)一書即此次講演的記錄。
我很高興看到諸位,因為我們的老朋友彼得·圣吉對我有偏愛,所以才有這次與大家的相會。彼得·圣吉多年來跟我講了很多問題,他主要是想學習心性的修養。他去年來的時候,我曾說希望他建立一個新的科學研究系統,一個是生命科學,一個是認知科學。這兩個科學的研究,世界上剛剛開始,實際上是一個老問題。因為世界上的科學、宗教、哲學始終都在這上面轉,至今還得不出一個結論來。
我沒有學問,也沒有什么了不起的見解,只是年紀活得大一點而已。但是以老年人的經驗讀了一輩子書,看到宇宙人類只有一個字:變。中國有一本老書《易經》,是有關一切治世的書,上面畫有八卦。我認為《易經》這本書,是上個人類文明時期的文化,用八卦圖案當代表。《易經》包藏的意義只有五個字,發揮起來的作用,每個字表達的含義都是好幾部大書,這五個字中文就是:理、象、數、通、變。
“理”,是包括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的法則、原理。“象”,就是宇宙各種萬有的現象,包括一切人類生活的發展。宗教、哲學、科學與萬有的現象都各有關聯,互通的,也就是中文講的“息息相關”,生命活著隨時有關聯。“數”,是數字,比如一個“零”,再到“一”,一加一,一直到九,到了十就是一和零,零像是沒有,但也包含了所有。“通”,是能夠知道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發展。“變”,是變化。宇宙萬有隨時隨地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變。
這個規律的法則可以找到,不過大原則是:物質世界也好,精神世界也好,總而言之,沒有不變的事情。重點是,我們要能夠首先認識怎么變。如果知道了變,跟著變,那就差一點了,沒有智慧了;如果宇宙萬物及人類所有的變化已經過去了,自己在那里埋怨、憂傷,再想辦法補救,那就是普通人,也沒有智慧了。先講兩個笑話給你們聽,大概就知道了。
譬如我們等公共汽車,每人都想第一個上車坐前面的位子,有的人趕不上車,拼命罵汽車為什么不等我,氣得不得了,第一流有智慧的人,算好時間車子一到,就先上去了;第二等人是和大家一起擠上車去;第三等人是排在最后,上不了車,車子一開,后面臭氣放出來,只好在那里罵。如果我們知道了世界怎么變,諸位自己要準備好如何應變。
第二個故事是英國人的故事:有兩個好朋友,站在那里等公共汽車,很講禮貌,都想讓對方先上去。車子來了,兩個人推來推去,你先你先,結果車開了,不管他們了。第二次車來了,他們還是你先我先,車子不等又開走了。第三部車來了,他倆都想把對方推上去。司機看著很討厭,結果車開了,把兩個人都軋死了。死后兩個靈魂去投胎,因為感情太好變成了雙胞胎。到生產的時候,兩個人在里面還是你先我先。醫師拿聽筒一聽,糟糕了,他們又在里面謙讓,你先出,你先出(眾笑)。
這個故事就說明,人類的智慧是要知道如何先行應變。儒家對時代的轉變,原理是清楚的,它的精神有四個字“中流砥柱”,是說像黃河、長江那樣大的洪流,那個水勢是擋不住的。但是儒家的精神,硬要站在中間,要把它擋住,擋住洪水下流。道家呢,不是這樣的,道家認為這樣沒有用,因為時代的大瀑流這樣走,你站在中間擋是擋不住的;你只能計算它水流的速度,計算流到什么地方變弱了,再在那里輕輕引導趨勢方向,才不會出事。我看你們諸位都用這個方法吧!你們擔心這個擔心那個,都想領導時代,所以非常佩服你們。
至于佛家的辦法就不同了,反正開始奔流以后,隨時在變,很快又開始另一個時空了。不論如何變易,最終一切都是沒有,來去皆空,你放心好了。所以,我們了解了諸位的做法,我主張,先要認識原則,然后再找出出路來,并把個人的思想和修養定一個方針再作調整。
(節選自《南懷瑾與彼得·圣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