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蘭曉華工作室 2007年06月11日11:23
網編輯部正在策劃一篇觀點類文章,主要內容是關于城市發展規劃方面的。編輯部認為,城市規劃離不開哲學思維,古老的《道德經》蘊含著完善的生態智慧和人文精神。通過現代的思維方式理解老子哲學,并把它與現代城市規劃緊密結合起來,這將對于促進城市規劃科學化、促進生態和環境保護工作、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推動作用。因此我們非常希望您能夠接受我們的采訪,秀出您的觀點,支持城奧網的升級改版。請結合您的專業擅長和老子《道德經》的觀點就中國現代城市發展規劃提出您獨到的見解,特別是關于城市經營策劃,城市品牌塑造,和城市文化的建立等方面。
1.每個人都生活在城市里(包括鄉村),每個人每天都要接觸城市的各個方面。您能談一談城市與《道德經》之間有什么聯系么?
老子的《道德經》,是一部“綜羅百代,廣博精微”(紀曉嵐)的大成管理哲學寶庫。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淵藪中,老子的哲學思想和政治主張在百家爭鳴中獨樹一幟,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說是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支柱和源泉。老子所倡導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也道出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真諦,成為了超越宗教的自然大意(韓合元博士語)中國社會都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治理。老子的智慧早已融化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行動當中、理念當中。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代城市建設規劃,明顯受到《道德經》老子的“道”,即“執一”、“抱一”、“太一”、“執道”、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等影響:古代都城的規劃體系分為兩個重要發展階段。從曹魏到隋唐都城的規劃都表現為封閉的棋盤形狀,“坊”、“市”分開(商業區和居民區嚴格分開),店鋪全部集中在市里,是典型的封閉式市場模式。
從宋以后,城市的布局呈現出開放式街道規劃。北宋東京( 開封)里城的中心被宮城所占據,而在交通便利的汴河兩岸形成繁榮的商業活動場所。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東京汴河兩岸繁華的商業活動。在近代中國,西學東漸,城市逐步受到西方影響。正如上海美麗的外灘建筑群,就是融合西方文化的智慧結晶。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道”的實現離不開載體,但“道”會不斷地更新自己所借助的載體,絕對不沉溺于某種載體。蘭曉華工作室研究發現城市的生命力需要新的發展,這也是新的挑戰,就是“道“的生命力,正如國內一些城市,同是特區,海南、珠海就是不了解“道”的生命力所以出現問題。現在被深圳、東莞等拋下至少落后20年。目前蘭曉華工作事參與的東莞的“經濟社會雙轉型”戰略對《道德經》就是最好的印證。
2.您是如何看待目前城市發展的弊端的?您是如何從老子《道德經》的角度去理解、指導中國城市發展規劃的方向?
從1996年開始蘭曉華工作室就對城市進行調研發現,目前國類城市發展的弊端的實在很多,比如環境治理、工業問題、交通問題,人口等。就說交通造成城市交通擁堵的一個重要的前期因素就是合理城市規劃的缺失以及項目決策的失誤。交通是城市功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與城市發展狀況以及城市特征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近年來,某些城市政府決策者無視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和前瞻性,無視市民百姓的生活需求,一些城市中心城區的土地開發強度之高幾近野蠻、無序,許多功能性的基礎設施布局也常常顯得隨心所欲,這無形中加劇了城市交通的矛盾。
目前大多城市(內地中小城市)的規劃嚴謹性不夠,很多取決了“一把手”意志。所以政府集體決策、民眾市民決策、專家決策三者有效統一。蘭曉華工作室做的城市研究課題,大多是珠三角、長三角區域城市,這些區域城市在城市發展、規劃的重大決策時,常常會向國內外學府或蘭曉華工作室王志剛工作室等城市咨詢機構虛心請教。
4.我們應該如何運用老子智慧,老子哲學創造和諧城市,和諧社會?《道德經》與和諧社會的關系又是怎樣呢?
蘭曉華工作室認為大力提倡建設和諧城市,這既是順應城市演變規律的必然要求,符合老子智慧的“天人和一”,也是推進城市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需要。對此,蘭曉華工作室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首先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黨中央把“可持續發展”與“科教興國”并列為兩大戰略,在城市建設和發展過程中,注重保護環境,要有國際視野,全球的戰略眼光,這點重慶市的經驗值得學習,提升城市的整體素質、國內外的市場競爭力和城市品牌形象。
其二是解決城市發展難題;城市作為區域經濟活動的中心,同時也是各種矛盾的焦點。城市的發展往往引發人口擁擠、住房緊張、交通阻塞、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生態環境之間矛盾的反映,建立一個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產業集群、政府與市民關系協調與和諧的生態型城市,可以有效解決這些矛盾。
其三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包括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自然系統的和諧三方面的內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統和諧、人與自然和諧是基礎和條件,實現人與人和諧是生態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態城市不僅能“供養”自然,而且能滿足人類自身進化、發展的需求,達到老子“人和”統一“無為而治”。
其四是提高市民生活質量的需要;如同胡錦濤主席說的要“執政為民”,城市市民對生活的追求將從數量型轉為質量型、從物質型轉為精神型、從戶內型轉為戶外型,生態休閑正在成為市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蘭曉華工作室:專注于城市戰略規劃,城市品牌定位,城市爆炸營銷,城市危機公關,對城市品牌與城市營銷的交叉解決方案尤為擅長。為珠三角、長三角十多個城市提供過城市咨詢服務。
5.目前國學盛行,論語,三國,史記,當然還有老子的道德經都從以前的高高廟堂之上走到了平民百姓中間,您對這種現象是怎么看待的,這種現象對塑造城市文化有什么積極推動作用,是思想的進步還是老生常談?
“國學”注重人格教育、行為教育,教導國人明禮知行,知榮明恥。因此,“國學”不僅在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而且在今天有其積極的作用和現實的意義,這也正是目前出現“國學熱”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蘭曉華工作室在與部分城市調研發現:很多城市爭祖宗文化遺產的人往往懷著經濟開發的目的。比如2007年蘭曉華工作室曾出席的湖北襄樊市搞的諸葛亮出山1800年旅游文化節,簡直是糟蹋文化,胡說八道,侮辱文明。在這個“娛樂至死”的物質主義時代,有多少正經八百的東西值得我們認真對待?國內那些比如于丹之流鼓吹“國學”的人有幾多是真心服膺國學的?
今天,為道屢遷,變動不居,大化流行,唯變所適。“漢學熱”也是唯時代之所適,為道變化之所需。蘭曉華工作室建議要使國學熱健康發展,必須度越“舊國學”,以建構新國學。如何度越“舊國學”?
一切學術并非超然于人間煙火,古代國學的薪火相傳是與科舉功名和當時整個社會的需求分不開的。國學可以用胡適先生 “研究問題,整理國故,輸入學理,再造文明。”來對待。
蘭曉華工作室認為目前研究國學的“學院派”(包括北大、復旦等學術權威學院)教授大抵墨守書齋,閉門造車,在故紙堆里奔東奔西,長此下去國學將是明日黃花,治理國故,舊學新知,對西方文化也要“有的放矢”實行“拿來主義”,帶著問題去研究,以新眼光,以環球戰略眼光去看國學經典,才能溫故知新。研究國學不是返回過去的愚昧無知,而是中西結合再造文明, 就是集中西文明的大成(上海的余秋雨先生做的不錯)。
6.現在各種選秀,娛樂節目很多,充斥著人們的生活。請您從道德經的的角度談談對目前這種娛樂文化的看法。
雖然現在不是 “百家爭鳴”的時代,但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思想觀點、有自己的生活習慣等,社會習俗、公共服務、制度管理,是人性的、理性的,還是自由的、科學的,這就是高層次的“道”的規則。目前國內各種選秀,娛樂節目很多作為學者,是可以理解的。也是符合“無為而無不為”。綜觀老子《道德經》,其為人之本,為政之道,治國之術、立世之則等大成管理智慧,但蘭曉華工作室保留的觀點是文化是社會少數精英創造。娛樂節目對社會思想建樹、學術交流無多大價值,對普通市民娛樂消遣而已。
稿源:新華網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