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是否成功在相當程度上,是看主辦國是否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本國的文化與形象,即看人文奧運的目標是否達到。
●人文奧運要真正做到人文,就要恢復我們傳統禮樂文化中優秀的東西,讓別人看到我們的精神面貌。
●迎接奧運必須堅持人文理念,但倡導文明禮儀不僅僅是為了人文奧運。借助奧運實現禮儀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民族的長治久安,而不僅僅是為了北京奧運的體面。
●所謂要和國際接軌是不存在的,全世界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禮儀,西方禮儀也是國際禮儀的一種,我們為什么要學他們的禮儀?
●中華禮儀的特點,是彼此把對方作為尊者,而把自己當作卑者;禮的原則是與人為善,處處為對方著想,以此求得社會的和諧。
●傳統的禮儀是要體現一個人的道德,要把一個抽象的道德具體化,要落實到每一個人的身上。
“世界給我十六天,我給世界五千年”——這是北京2008年奧運會提出的一句口號。作為一座綿延著五千年歷史文明的“禮儀之邦”,中國的禮儀有哪些內涵?奧運會時我們怎樣充分展現五千年禮儀文明?怎樣將傳統禮儀文化融入到人文奧運之中,繼而提升國人的禮儀層次?
在近日舉行的青島市第四屆社會科學普及周開幕式暨主題報告會上,來自清華大學的彭林教授就這些問題給出了一個學者的答案。
怎樣理解人文奧運?
“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是北京2008年奧運提出的三大理念。其中,“人文奧運”最能體現主辦國歷史文化和民族形象。不同國家“人文奧運”的內容也有所不同。2004年雅典奧運開幕式,沒有向全世界炫耀希臘的現代化,而是展示了一個原汁原味的古希臘文明,這是他們高明和成功的地方。作為有著五千年文明的中國,北京奧運會也將向全世界展現中華文明的人文精神。
那么,什么是人文奧運呢?有人說,所謂人文奧運,無非就是讓老外來看看我們的天壇、故宮、長城等歷史文化古跡。這一理解是站不住腳的。
“人文”一詞,源出《周易·賁》卦的彖傳:“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里“人文”一詞是與“天文”相對的,是上古為政者最重要的兩件大事。農業社會靠天吃飯,只有時刻觀察天文、正確把握氣候的變化和節氣的轉換,才能有好的收成。否則,農業歉收,社會的安定就沒有了前提。但是,光注意天文是不夠的,一個社會的進步,還必須要有精神的發展。人類社會是思想者的世界,而人的思想又非常復雜,如果不能正確的引導,就會出問題,經濟的發展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還必須關注人文。這里“人文”一詞的含義,古人有很明確的解釋,就是“文德之教”,具體來說,就是用禮樂之道教育民眾,不斷提升他們的境界,用道德來引領社會的發展。這種教育不是空洞、蒼白地說教,而是寓于民眾喜聞樂見的禮和樂當中,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之中被道德所“化”。“教化”一詞就是這個意思。
還有一個與“人文”關系密切的詞,叫做“觀光”。很多人認為,“觀光”不就是旅游嗎?這種理解其實不對。“觀光”一詞出于《周易·觀》卦里的“觀國之光”這句話。所謂“國之光”,說得簡單一點,就是人的精神面貌、道德氣象,就是國家的人文之光。古代中國是特別重視人文教育的國度,所以每逢外出,總是把參觀和學習對方民眾的好風氣放在主要位置。古書里常常有“到上國觀光”、“到大國觀光”之類的話,說的都不是游山玩水。
所以,“人文奧運”不單是指讓外賓看看我們的長城、天壇、頤和園、故宮等五千年文明,還包含了向世界呈現中國人精神素質和文明風貌等豐富的內容。
人文奧運,我們究竟要什么
奧運給我們帶來了什么?現在大家談得最多的還是商機:有多少客人來了,一個客人花多少錢,我們能掙多少錢。也有的在算我們能拿多少金牌。但我認為,奧運是否成功,在相當的程度上,是看主辦國是否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本國的文化與形象,即看人文奧運的目標是否達到。
2008年奧運會要實現綠色奧運和科技奧運的目標并不難,但要實現人文奧運的目標卻還有一定難度。舉個例子:現在生活富裕了,不少人喜歡出國,但出國游讓國外人對中國人產生了一些不好印象。一次我隨團去法國參觀巴黎圣母院。在飛機上坐在第一排的一個人,用很大的嗓門喊最后一排的朋友坐過去,聲音大的將很多正在午休的人都給吵醒了。到了目的地之后,他們依然互相大聲叫喊,到最后,管理人員出來說,“請你們出去”。咱們中國人很不解地問“憑什么?”人家回答說“你們不具備欣賞如此高雅藝術品的素養,我不要你們錢還不行嗎?請你出去?!边@個例子說明,目前我們的經濟發展與人的素質教育沒有同步發展,還存在著一定落差。
中華文明飽經5000年滄桑,外憂內患,但依然頑強地生存到現在,這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個奇跡。因此,北京奧運最重要的就是要向全世界展現中華民族的文明。人文奧運要真正做到人文,就要恢復我們傳統禮樂文化中優秀的東西,讓別人看到我們的精神面貌。如果人文奧運沒有給別人留下這些印象,那么我們賺的錢再多、金牌拿得再多,也是得不償失的。
文明禮儀不僅僅是為了人文奧運
禮儀是文明民族的標志,任何進入文明時代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禮儀。只有野蠻人沒有也不懂得禮儀。中華素稱禮儀之邦,禮樂思想尤其豐厚,這是我們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2008年北京奧運直接引發了一場禮儀熱。為辦好北京奧運,進行全民的禮儀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如果我們不辦北京奧運,那還要不要舉行全民的禮儀教育?可以肯定的是,迎接奧運必須堅持人文理念,但倡導文明禮儀不僅僅是為了人文奧運。
如果我們過于功利地看待禮儀教育與北京奧運的關系,那么奧運一結束,禮儀的約束就宣告解除,一切恢復到奧運以前的老樣子。就好像“非典”,那時大家怕被傳染,每天洗手,也不隨地吐痰??墒且坏胺堑洹钡娘L險消失了,一切都照舊。為了抗擊“非典”,我們付出了巨大代價,可是隨地吐痰的陋習都沒有完全改掉。因此,在我看來,借助奧運實現禮儀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民族的長治久安,而不僅僅是為了北京奧運的體面。
民族發展需要人文和道德的引領。北京奧運是我們大幅提升國民素質的一個最佳機會。青島也要抓住這個機遇,用傳統禮儀來提升大眾的道德水準,把一件本來早該做的事做好。借機把青島人民的道德水準和禮儀層次往上提升,將來青島的發展就有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入鄉隨俗是禮儀的一個通行準則
現在社會上有一個趨勢,就是把學西方禮儀當成時髦,比如教你如何打領結、如何吃西餐甚至如何微笑等。其實,我們中國是禮儀之邦,韓國、日本、越南等國家都在學習中國禮儀。很多韓國人、日本人來中國,我們卻用西方禮儀接待他們,這不是很滑稽嗎?
所謂要和國際接軌是不存在的,全世界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禮儀,西方禮儀也是國際禮儀的一種,我們為什么要學他們的禮儀?我們到外國去,也要入鄉隨俗,因為這是禮儀的一個通行準則,他們拿刀拿叉,我們也拿,盡管吃起來很費勁,我們也要尊重他們;反過來,人家來中國了,他們也要尊重我們,我們拿筷子,他們也要拿筷子。因為外國人來中國,恰恰希望體驗咱們中國的文化。
有人講,現在都國際化了還要搞這些東西。我認為,無論這個世界國際化程度多高,一些代表文化傳統、文化積淀的東西總是值得人們銘記的。例如雅典奧運圣火,完全展示的古希臘藝術,少女穿著古希臘的服裝,都是古希臘的禮儀,這表示民族還是有根的。因此,我們中國舉辦奧運會,一定要體現出我們今天的生活是和我們中華民族偉大的歷史相聯系的,要向世界證明我們的民族文明是一個活動著的、流動著的生命體。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文化沒有底色是很可悲的。堅持文化的多元性,可以促進民族之間的交流和互補,使民族更加繁榮。設想一下,如果人家來青島,發現所有人都西裝革履,外國人可能就會產生一種不知身在何處的感覺。
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
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什么?這在學術界見仁見智。我認同著名史學家錢穆先生的觀點,即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禮。
在歷史上,最早實行禮治的是文王?!妒酚洝酚涊d,商朝末年,紂王暴虐無道,天下怨憤。周文王用道德來收攬人心,威信很高,諸侯之間發生爭端,都會找文王做裁判。當時,虞、芮兩國為了一塊田地長期紛爭,于是去找文王評理。可是,他們走進周的地界,發現“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于是,便感覺非常慚愧:我們所爭執不休的私利,正是周人感到可恥的東西,去找文王評理,豈不是自取其辱?于是,他們轉身回國,通過互相謙讓解決了爭端。文王沒有出面,就把虞、芮之爭解決了,兩國的風氣也得到了改善,這就是禮樂教化的力量,成為后世追慕的典范。
禮是對人性合理的制約。西方文化是以神為中心的宗教文化,認為人的靈魂要靠上帝來管理。中國文化不然,它是以人為中心,認為人的靈魂是要靠自己來管理。這是東西方文化的重要區別之一。《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疤烀^性”,是說人的喜怒哀樂之情,是與生俱來的天性。“四海之內其性一也”,尊重人性,具有普世的意義。“率性之謂道”,是指沿著尊重人性的理路來治理老百姓,充分考慮到民眾的喜怒哀樂之情,這就是治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