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有違倫理的新聞攝影及規避
2007-07-26


張魁 陳欣   2007年07月24日11:49  來源:人民網—《新聞戰線》


   在新聞領域里,新聞攝影隨著“讀圖時代”的到來而顯得尤為重要。近幾年,人們對新聞倫理的研究在不斷深入,美國新聞學家赫爾頓說:“在新聞領域里面,沒有哪個問題比新聞倫理問題更重要,更難以捉摸,更帶有普遍性了。”①一圖勝千言,圖片對受眾的影響在某些方面要遠遠大于文字,因此對新聞攝影領域的新聞倫理研究也就顯得更有現實意義。

   新聞攝影中有失倫理的種種表現

   新聞倫理所要研究的主要是新聞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所發生的道德現象。在新聞攝影領域,有違倫理的形式有多種多樣,概括起來大致分為下面幾種類型:

   1.有違職業道德的新聞攝影。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尋求真實的新聞是新聞工作者的天職。攝影記者應該以攝取真實的新聞圖片為己任。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從新聞攝影誕生后不久,假照片就進入了受眾的視野,迷惑受眾對生存環境的判斷。

   假照片有多種表現形式,一是無事生非型,二是張冠李戴型,三是惡意篡改型。

   無事生非型,是指為了完成工作任務,獲得新聞圖片從而制造新聞場景和“決定性瞬間”,對被攝對象進行設計擺拍。擺拍造假,這是最古老也是最慣常使用的一種造假手段。2004年,某報攝影記者拍攝的《非典時期的婚禮》榮獲2003年第47屆“荷賽”日常生活類(單幅)三等獎。但照片中的男當事人獲此消息后,以照片侵權為由向作者索要賠償,最終將作者告上法庭。圍繞這場官司,引發對這張照片是否是擺拍造假的討論。

   張冠李戴型,是指新聞圖片內容和文字說明不相符合的造假形式。如2004年12月30日,加拿大頗有影響力的《卡爾加里先驅報》在頭版刊發了一張觸目驚心的“獨家海嘯照片”,照片中數米高的浪潮正向人們席卷而來。該照片引起巨大轟動。然而事后證明該照片并非是在12·26“世紀海嘯”中拍攝,而是2年前于中國杭州拍攝到的“錢塘江潮”。

   惡意篡改型,就是利用現在先進的數字技術對新聞照片進行合成造假。隨著數碼技術的普及,對圖片的后期制作也變的更為簡單,近幾年這種形式的假照片呈現出愈演愈烈的趨勢。如曾獲第二屆“華賽”經濟及科技類金獎的《中國農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被網友指出有數碼拼接的嫌疑,經證實后,被“華賽”組委會取消了獲獎資格。

   2.有違社會道德的新聞攝影。

   如果一名攝影記者看到一個落水兒童在水中掙扎,他是盡一個記者的職責端起相機靜靜的記錄在他眼前發生的這一切,還是奮不顧身地跳入水中舍己救人?于是引出又一個爭論,在新聞職責和社會職責(抑或是社會道德)發生矛盾時,攝影記者是端起相機還是勇敢的阻止不幸事件的發生?

   2005年5月,一組抓拍的雨中騎車人陷入水坑摔倒的照片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拍攝者在事先知道路面危險的情況下,僅僅為了拍出“好照片”,既未將危情上報相關部門,也未及時向行人告知路況危險,而是守株待兔式的等待不幸的發生,這就不由使大眾對記者的行為產生了道德質疑。

   另外一種有違社會道德的新聞圖片是一些涉及到血腥、暴力,對災難中的當事人極力刻畫的照片。如在遇到此類事件時,有些媒體所刊登的照片過于暴露當事人的痛苦狀況,這類照片是對人性的不尊重,對當事人家屬的不尊重,同時也是攝影記者和受眾感觀趣味異化的標志。

   3.有違法律原則的新聞攝影。

   侵犯他人隱私、忽視對未成年人和犯罪嫌疑人肖像的保護是有違法律原則的新聞攝影的常見表現形式。談到隱私權就無法回避一個問題,那就是公眾人物,特別是影視娛樂明星是否享有隱私權。明星作為公眾人物雖然以娛樂大眾為己任,但是作為普通的公民,明星也享有隱私權,對于一些不涉及到公眾利益,又不愿讓受眾知道的私人秘密,明星也有權利拒絕記者的采訪或拍照。美國電影《狗仔隊》恰恰反映出一些攝影記者有違道德的社會現實。去年炒得沸沸揚揚的關于歌星王菲生下兔唇女兒的新聞,也反映出同樣的現象――記者們不僅刊登了相關文字來娛樂大眾,而且還配發了王菲兔唇女兒的照片,這是對未成年人肖像權和隱私權的侵犯。這些照片的傳播勢必會對無辜的小女孩的成長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忽視倫理的成因及規避

   新聞攝影的倫理問題是各國新聞攝影界都普遍存在的。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階段,各種利益沖突、文化沖突以及法律的原因使得倫理問題在新聞攝影上表現的也較突出。總的說來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媒介市場化下的攝影記者壓力。市場競爭對于所有傳媒行業的從業者都是巨大的挑戰,攝影記者也不例外。特別是各大報紙為了吸引受眾眼球,紛紛開始強調新聞圖片的重要作用,這個任務就落在了攝影記者的肩膀上。求新、求奇、求特,總之追求視覺沖擊力是新聞圖片吸引受眾眼球的法寶。再加上攝影記者為了生存而必須完成的任務量,無形中促使攝影記者們想法設法搞到“精彩”的圖片,有的忽視了倫理。

   第二、缺乏必要的人文關懷。人文關懷的核心是尊重人、關懷人、強調人的價值、主張以人為本、關懷人的生存狀態和權益。然而在消費主義思潮影響下,隱私、血腥和悲情時常被當作賣點來供人們消費,溫情被娛樂淹沒,倫理在人們的淡漠中消解。

   第三、法律意識淡薄。對大多數公民來說守法僅僅局限于不殺人放火的層面上,對更廣泛的法律常識還沒有普及。忽視被拍攝者的肖像權,不合法的偷拍等是我們一些攝影記者和編輯們遇到官司“束手無策”的根本原因。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第四十五條規定: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聞報道、影視節目、公開出版物不得披露該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斷出該未成年人的資料。這些都是攝影記者在平時的工作中常常忽略的。

   當然,違背倫理事件的發生不單單歸罪于攝影記者個人,如上述原因所說,有復雜的經濟、文化、法律等因素。在進入“讀圖時代”的現代社會中,如何規避新聞攝影倫理事件的發生,為社會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1.建立新型的新聞攝影價值觀。

   記者的人格和報紙的報格就是“真正的倫理精神”。中國正處于社會變革的歷史轉型期。各種價值觀念相互影響,人們的社會心理出現了某種程度的失衡。因此必須建立健全新型的新聞價值觀,讓是非、善惡、美丑劃清界限,把新聞攝影領域高尚的人格、報格重新樹立起來,以避免有違倫理的事件發生。

   2.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

   我國對新聞倫理的討論和研究只有大約10年的歷史,對涉及新聞攝影領域的倫理研究也才剛剛起步,而且大多在學理層面,相關的法律法規數量較少,法規包含的面也很窄。法律效力等級較低,而且不完善、不配套、不協調,甚至還有不少法律法規的空白點。比如目前我國還沒有一條法律明文規定媒體在什么情況下可以暗訪或偷拍,公眾人物與隱私分際等等都缺少必要的法律規范。行業規范的制定也比較空泛。

   3.建立健全新聞圖片監管機制。

   我國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對新聞圖片的監督比較缺乏,也是有違倫理的新聞圖片成泛濫趨勢的重要原因。媒介有沒有倫理意識,不僅取決于媒介的自身素質,也取決于社會對媒介的要求、監督和輿論壓力。比如對于涉及隱私、血腥、暴力的圖片,相關部門和受眾能迅速通過某種渠道對媒介施壓,那么則有利于媒介倫理環境的培養。在我國的新聞攝影界,目前很少聽說有記者因為假照片或圖片嚴重有違倫理而被解雇甚至是道歉的消息,就是因為我們缺乏必要的監督機制和必要的輿論壓力。因此,就整個新聞攝影領域而言,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監督體系和監督機制已經是燃眉之急。就政府而言,監督部門應切實負起責來,對媒介有違倫理的現象不能視而不見,要嚴格把關,強調賞罰分明,要確立嚴厲的問責制,讓媒介在涉及倫理的圖片處理方面小心謹慎,不敢懈怠。

   4.發揮報社內部“把關人”的功能。

   圖片編輯是圖片編發的重要一關。圖片編輯要具有較強的道德意識、法律意識,同時也要具有高超的辨別圖片真偽的能力。圖片編輯不能因為和攝影記者感情上的信任而放松對工作的盡責。同樣,報社的審稿領導也要有辨別圖片是非的能力,讓有違倫理的新聞圖片喪失內部的生存土壤。▲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

 

   注釋:

   ①【美】John·L·Hulteng:《信使的動機――新聞媒介的道德問題》,第220頁,臺灣遠流出版社1992年版。

 

    《新聞戰線》 (2007-02-01)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