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07月31日04:09 來源:正義網-檢察日報
如下兩則消息放在一起研究大有深意:
一是《中國青年報》7月30日以《榆次區政府官司敗訴,拒不支付365萬》為題發表記者調查說,山西晉中市榆次區經貿局違法出臺的“33號文件”,讓一個擁有價值數千萬元資產的股份制企業以800萬元的底價拍賣給了個人。
為奪回企業,原匯隆公司法定代表人張春江開始訴訟。經過兩級法院4次審理,2006年11月,山西省高級法院作出終審判決:“33號文件”違法;榆次區政府拍賣匯隆公司的行政行為違法,判決其賠償張春江365萬余元的直接經濟損失。判決下達后,張申請強制執行。然而9個月過去了,榆次區政府以沒錢為由多次推托,拒不支付賠款。
二是某媒體7月30日報道:從今年起,上海將把行政倫理和公務員行為規范列為公務員培訓的常規項目和各類培訓的基礎內容,把行政道德案例教育作為每年行政機關公務員的必修課。
這兩則新聞都涉及“行政倫理”這一現代行政概念。行政倫理,是行政管理領域中的角色倫理,指行政人員在行使行政職權、履行行政職務中應遵循的倫理道德規范。
在第一則新聞中,榆次區政府的有關官員在行政倫理上顯然是失范的。面對業已生效的省高院終審判決,輸了官司卻拒不賠錢的榆次區政府秘書長表示,“300多萬元也是老百姓的血汗錢,不能隨便給,我們對省高院的判決不滿意,還得再認真核對此事,不能這么隨便地花掉老百姓300多萬元。”
古訓曰:“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毀,民德降。”鄭培民同志的座右銘也說“做人要有人格,做官要有官德,做事要有本事”。這里所說的“官德”,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行政倫理。行政倫理對于行政管理的公正、廉潔、高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行政倫理可以樹立政府在公眾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影響著民眾對行政權力的認同感和支持程度。反之亦然,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道理正在于此。
數百萬公務員的行政倫理水平,是我們這個泱泱大國道德的風向標。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權大于法、有法不依等問題在我們的行政體系中還大量存在,這使得行政倫理失范問題未能有效遏制。好在我們的高層決策者已經認識到,用法律的形式推動行政倫理建設,是推進“官德”建設最重要的杠桿。在《公務員法》、《行政監察法》出臺后,今年6月1日實施的《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首次將行政機關對公務員違反行政倫理規范行為進行的懲戒,上升到法律層面,使得我國行政倫理法制化邁出了重要而堅實的第一步。
行政倫理法制化——這一“當頭棒喝”,將會使像榆次區政府秘書長這樣的官員猛醒。如果實在不能醒悟,不妨到上海進行一下行政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