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2007年08月13日10:16 來源:浙江日報
宗教社會學是宗教學和社會學的交叉學科,是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宗教現象的一門學科。隨著我國文化多樣性趨勢的日趨顯著,身處多元文化境遇中的團體和個人不得不正視宗教這一社會文化現象。宗教社會學從社會學的視角切入社會現實生活,能為解決現當代的宗教問題提供科學的理論和決策依據,因而在社會學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法國的涂爾干和德國的韋伯是西方學界公認的宗教社會學奠基人。宗教社會學界的兩大流派——靜力學派和動力學派就是在他們的理論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前者主要關注“宗教是什么”以及“宗教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是什么”的問題,后者則主要關注宗教對于社會發展和對于人類的“意義問題”。盡管當代國際宗教社會學界呈現一派多元的景象,但兩大學派在宗教社會學界仍然有著重要影響。
宗教社會學在中國僅有二十余年的歷史,是改革開放后才逐步引進的一門新興學科。自引進以來,宗教社會學在中國經歷了思想準備、引進介紹、逐步生根的發展階段,逐漸走向成熟,摸索出了一條緊密結合中國社會宗教現實和宗教特點進行研究的發展道路和方向。
宗教是整個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然要求宗教的和諧,包括宗教自身的和諧、各宗教之間的和諧、宗教與社會的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契機為宗教社會學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實習生 黃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