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天下的秩序從未動搖過
來源:長江日報 2010年02月03日01:55
《孔子》上映,無論是商業票房還是社會評價都沒有達到有關方面的預期。陸續讀到一些影評,其中有將影片貶得一錢不值的,也有為導演鳴不平的。電影拍得不咋地,為之叫好固然不易;但為之叫屈,相對而言,總不至于太難。
有一篇評論,說現在的人耽于娛樂,而荒于思想;重于言利,而輕于言義。以這樣的社會精神姿態,作者擔心既拍不出嚴肅的電影,也不會有嚴肅的觀眾。文章提出我們——拍電影的和看電影的——都應該像孔子學習,要理直氣壯地去宣揚一種精神。
浮躁、空虛、彷徨、失神,我們用一系列的類似詞匯來描繪所處時代的精神狀況。將這樣一部以商業手段運作的,以“圣人”為男一號,多少具有給國人補課宣教情懷的“大片”置于時代精神的漩渦之中去考量,是一件蠻有意思的事情。30多年來,曾被批倒批臭的“孔老二”從學者的書齋,走到政府主導的祭壇,現在成為任娛樂圈打扮的偶像,我們到底是要理直氣壯地去宣揚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呢?它又建立在一個什么樣的精神廢墟上呢?
現在有一種宗教復興的說法,其中也包括儒教。近年來出現的“讀經熱”、祭孔、孔子國際學院等現象是一個印證。但就儒家思想對中國人的深刻影響而言,“復興”的說法是不確切的。按照臺灣學者李亦園和楊國樞等人關于面子、恥感等問題的研究,孔孟之道深嵌在中國人的心理結構之中,積淀于國人的日常生活行為舉止的各個方面。如果這樣一種被命名為儒教的“精神”其實一直在我們身邊游蕩,根本就沒有“去”,那么“復”興之說也就沒有了來由。
與臺灣的華人社會相比,中國大陸經歷過“文革”時期大規模的、劇烈的“祛孔”運動,其現時情形如何呢?近來一項關于農村老年人自殺問題的社會調查或可有助于我們一窺究竟。
據賀雪峰等學者的實地調查,湖北某縣老年人自殺現象嚴重。研究者發現在一個僅30戶人家的村落近20年來卻出現了10多例老年人的自殺。研究者發現,這些自殺的老人,往往采取的是沒有任何反抗性的自殺方式。他們自殺的目的,多數不是要報復子女,而是解脫自己,不愿意成為子女的負擔。研究者認為,老人自殺現象與老年人的家庭處境,村子的結構性力量以及鬼神信仰等有關。
孝道是孔孟之道的重要內容。在以上調查中自殺的老人不得善終,子女是有違孝道的。從表面看,這正是儒家傳統喪失的例證。但仔細分析其自殺的動因,我們不難發現,為了子女而自我了斷的利他動機,體現的正是家庭為重、自我為輕的價值秩序。如果考察現行的養老政策——這是老年人自殺的制度性原因,不也是以家庭為核心來安排的嗎?儒家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中無事,國也就穩了。“明德修身”說的是個體的自我約束,主要指的是道德層面的。但在我看來,農村老人迫不得已的自裁慘劇,可以說是一種最徹底的“修身”了。除了約束的方式各異,“家國天下”的秩序何曾動搖過?
李澤厚先生在最近的一次訪談中說,西方真正了解中國還要100年。的確,如果不明白老年人自殺背后的儒家道統,西方對中國有的只是誤會,或美麗或不美麗的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