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東大清真寺武學尋蹤
來源:大河報 2010-02-04 09:38
據說石鎖與李元霸有關。李元霸小時候性情古怪,經常惹是生非,他爹李淵不勝其煩,就命人造了把沉重的石鎖,用鎖鏈把他拴在上面。李元霸好動,每天掂著石鎖到處跑,天長日久,力氣大增,最后竟成為隋唐第一英雄。
這個傳說真實性無法考證,不過,作為武術功力訓練器材,石鎖確實早已在民間流傳。過去練武,不管是練拳、練刀、練槍,還是玩摔跤,都很重視素質訓練,那時候訓練條件不行,沒有現在品種繁多、功能各異的器材,石鎖就成為習武必備的東西。別看這石鎖簡單,卻不僅能練力量,還能鍛煉柔韌性、靈敏性、平衡性。
顧名思義,石鎖用石頭制成,長方體,狀如古代門鎖。據沈少三先生介紹,石鎖的構造很講究,不是隨便鑿鑿就成。整個石鎖刻成后,前、后、底部的重量配合得很好,重量、厚薄不均勻,翻轉時就受限制。把兒的粗細,要合使用者的手;把兒應稍低于頭部,低的分寸要恰到好處,不然或容易斷,或容易“咬著手”。沈先生說:“石鎖的形狀,是前輩們經多少代、多少年使用經驗積累而成,臻于完美合理。可惜這種制作知識缺少文字記載,只靠口傳心授,現在有的石鎖做得就沒那么講究了。”
沈少三先生說,過去石鎖非常普遍,全國各地練武的幾乎都離不開石鎖,考武狀元就考弓、刀、石、馬、步。近半個多世紀以來,石鎖卻逐漸被冷落,如今人們看到石鎖就覺得新鮮,更別說練了。
幸而,在開封,在東大寺,石鎖技藝還在延續、發展,東大寺回民把練石鎖當成了游戲,當成了玩耍,練出了趣味,也練出了精彩。他們成年累月地提高難度,琢磨新花樣,將石鎖玩成了絕活。如今,不管在什么場合,只要他們的石鎖亮相,肯定驚艷一時,傾倒一片。
“東大寺的爺們”亮相央視
1994年秋,中央電視臺《夕陽紅》節目組派人來到開封,找到東大寺里,表示想拍石鎖表演,希望他們配合。東大寺的人有點納悶:石鎖年輕人練得多,中年也有練的,你《夕陽紅》怎么對這個感興趣?
一問之下才弄明白:原來此前省體委群體處來東大寺檢查工作,看到東大寺武術館一幫人在玩石鎖,覺得這項目不錯,就錄了像。那天,適逢沈少三回東大寺,眾人就邀請他一起來練,沈少三當時已66歲了,但功夫沒擱下,一時興起,就上前掂起石鎖耍將起來。后來,開封電視臺得到了這個錄像帶,加以剪輯,起名《回鄉盛開石鎖花》,在電視上播放。央視《夕陽紅》的人不知怎么看到了這個節目,他們是奔著沈少三來拍攝的。
于是,退休后在鄭州居住的沈少三被請回東大寺,再次帶著徒孫們玩起了石鎖。
饒是央視的人見多識廣,也被他們的表演驚呆了,只見笨重的石鎖,在他們手里顯得輕輕巧巧!
他們可以一個人練,也可以兩人對練,還可以眾人齊練,石鎖高高撂起,翻出打頭花、托底花、云花(飄花),然后用拳頭、肘、腳,甚至頭去接著,接的花樣有托塔、抱印、掛印、手托元寶、腳踢花籃、過橋、三指臥魚,等等,花樣之多,令人嘆為觀止。
來自北京的拍攝者被折服了,他們為這個紀錄片起了個名字,就叫《東大寺的爺們》。這個片在央視、河南臺、開封臺多次播放,令無數人大呼“開眼”。
這不是石鎖絕技第一次“被發現”了。沈少三先生說,自從習練石鎖之后,經常聽到有人驚呼連連。
少三先生練石鎖,是從60多年前開始的。那時他隨父親沈友三到開封傳授摔跤,就住在東大寺里,先在前院,后來挪到后院。當時東大寺里,周開元、馬五慶、趙七等喜歡玩石鎖,他們都是老人兒,年輕人練得不多。沈少三看著好玩,就喜歡上了,與弟弟一起跟著玩。那時沈少三正當十五六歲年紀,學什么都快,幾位老師就不斷給他提新要求,馬老師思路多,想了很多新花樣讓他練。后來一些年輕人也來練,練石鎖越來越熱鬧,氣氛很好,他練的勁頭也更大了。這樣學了兩三年,沈少三的石鎖已經玩得爐火純青。
父親因病去世后,沈少三成了家里的頂梁柱,在相國寺“撂地”摔跤養家,為了吸引觀眾,在跤場經常演練石鎖。
1953年,沈少三入選河南代表隊,前往天津參加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大會,其間他表演石鎖,引起觀眾極大興趣。當時郭沫若也去觀看,說“這個練得少,別讓失傳了”。隨后他被選入民族體育蒞京代表隊,在中南海懷仁堂為毛澤東等表演石鎖。
他父親當年的朋友聽說他回了北京,來找他,都要看他的石鎖,紛紛稱贊:“少三,不簡單,把這繼承下來了,還練這么好!咱北京過去也練,現在基本沒人練了。”后來他多次去北京,常有人拉著不讓走,留他住幾天教玩石鎖。
1986年,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大會在新疆烏魯木齊舉行。在入場排練的時候,河南代表隊發現了問題:人家每個隊都有表演節目,唯獨河南沒有。這時候排練啥節目都來不及了,帶隊領導急中生智,想到了沈少三的石鎖,指定讓他表演。
本來說好,從入場開始撂石鎖,邊走邊撂,走到主席臺前表演十秒就行了,但沒想到這個臨時拼湊的節目引起了觀眾巨大的興趣。等走過了主席臺,按照預定安排,沈少三收起了石鎖,誰知觀眾不干,滿場吆喝。他只好再拿起石鎖,邊走邊練,在運動場走了半圈,實在扔不動了,喊話又聽不見,只好給觀眾作揖,才算拉倒。
沈少三說,練石鎖就兩個字:“輕”、“巧”。石鎖笨重,小的7公斤,大點的二三十公斤,扔起來會讓別人覺得很輕。一次一個女記者走了眼:咦,這么輕,木頭的?過來一掂,差點岔氣,哎呀,這么重?!
要想達到“輕”,那就必須“巧”,借石鎖本身翻轉的慣力,哪種情況拋、哪種角度怎么接,必須順著它的勁兒,“硬碰硬肯定不成。它是石頭你是肉,怎么碰得過它?”
也許正因為用的是巧勁,沈少三先生六七十歲的時候,還能將石鎖翻轉如飛。
“中國式舉重”成正式競賽項目
沈少三的石鎖表演,在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大會上引起轟動,也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從第四屆全國民運會開始,石鎖成為表演比賽項目,沈少三獲得了這個項目的一等獎,得銅鼓獎杯一個,獎牌一塊。之后,開封成立了石鎖表演隊,石鎖作為集體項目參加了之后的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屆全國民運會,都取得了一等獎的優異成績。沈少三常被請去輔導,有了技術問題,愛好者也喜歡找少三先生求教。這期間,一批優秀選手,如馬青海、李寶潤、古國賓、張利軍、郭寶光、鮑峰等脫穎而出,成為石鎖運動的佼佼者。
2003年,為探索武術運動發展新路,尋找散打、散手之外武術適合比賽的項目,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科研部擬開發全國武術功力大賽。時任中國武術協會秘書長、科研部主任的康戈武到開封挖掘項目,首先看中了東大寺的石鎖,令人眼花繚亂的石鎖驚險動作,讓他贊不絕口。他認為,石鎖古老、傳統、實用,具有民族性、群眾性,是增強武功膽識的好項目,可以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一兩個動作進行功法比賽。
抓住這個時機,開封市伊斯蘭教協會秘書長、東大寺武術訓練基地負責人郭寶光,親身組織習練,在復雜的石鎖花樣中,選擇有可比性的動作,經過反復斟酌、考證,最終選取了“石鎖上拳”。這個動作是拋起石鎖,翻轉270度,然后用拳面直臂頂起。根據所用石鎖的重量確定輸贏。這個動作能代表石鎖項目力量加技巧的特點。郭寶光精心編制“石鎖上拳”競賽規則,并被采納,石鎖由民間愛好,演變為全國武術功力大賽的規定競賽項目,有人譽之為“中國式舉重”。
這個大賽從2004年開始,至今已舉辦六屆,開封石鎖隊獲得了五次第一名。選手所用石鎖,從22公斤提高到36公斤。
如今,開封石鎖隊經常應邀到外地演出,還曾在河南電視臺《武林風》節目中展示。2008年7月,奧運火炬在開封傳遞之時,撂石鎖被選定為表演節目,古老的中國武術項目,與來自奧林匹亞的圣火交相輝映。
石鎖是一種傳統的武術功力訓練器材,過去練武的幾乎都離不開石鎖。近半個多世紀以來,石鎖卻逐漸被冷落。從2004年開始,石鎖由民間愛好,演變為全國武術功力大賽的規定競賽項目。圖為開封石鎖佼佼者鮑峰、李維琦表演石鎖雙人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