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老傣醫的傳統醫術傳承下去
來源:中國民族報 2010-02-09 10:27
位于中老邊境的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正在實施一項弘揚民族醫學、解決山區群眾看病難的工程。自2006年西雙版納開展傣醫職業資格考試以來,勐臘縣已有18人取得傣醫執業醫師或傣醫助理醫師資格。
勐臘縣地處云南省最南端,東部和南部與老撾接壤,西部與緬甸隔江相望,有傣族、哈尼族、彝族、瑤族等13個世居少數民族。勐臘縣衛生局副局長向增華介紹說,2005年以來,為解決邊遠山區群眾看病難問題,當地衛生部門實施了中央轉移支付、邊疆民族健康工程,先后投入資金494萬元,新建村衛生室75個。但是,由于偏遠地區居民點分散、人口稀少、經濟落后,防疫、保健工作開展難度較大。
勐捧鎮一位村民說,邊境山區的寨子里,個別人前些年染上毒癮,最初就是因為頭疼腦熱的時候看病不方便,才吸食鴉片來緩解癥狀。
勐臘縣農村大約有傣醫民間醫生100多人,但幾乎找不到年齡在60歲以下的傣醫。
“如再不進行及時搶救,大量傣醫藥民族民間應用經驗將失傳,傣族傳統醫藥的發展將變成‘無源之水’。”西雙版納州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周原林說。
傣醫理論認為,自然界存在風、土、水、火“四塔”,人體同樣由風(氣)、水(血)、火、土“四塔”構成。傣醫治療也是根據“四塔”之盛衰,選用4個成方并配其他藥物以調整患者體內“四塔”之間的平衡。傣醫還根據當地氣候特點,將一年分為冷、熱、雨3季,選用不同的方藥治療不同季節的疾病。傣醫治療疾病,除采用內服、外用、內外合治3種治法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睡藥、敷藥、蒸藥、薰藥、研磨藥、刺藥等治療方法。
1983年,國家確定傣醫藥為中國四大民族醫藥之一,要求加以發掘、繼承、整理和提高。西雙版納現有藥材種類約1800種,其中,民間傣藥材有228科、1300多種,資源十分豐富。在西雙版納州的“十一五”規劃中,傣藥南藥產業被列為重點培育的6大支柱產業之一,并擬完成150個左右傣藥材國家標準的申報。
美國坦尼科學院首席研究員胡增建博士到西雙版納調研時表示,如果用現代科技開發傣藥這一獨特的資源,無論是對人民健康還是對當地老百姓的經濟發展都將有重大貢獻。
向增華認為,為了讓老傣醫的傳統醫術傳承下去,發揚傳統民族醫學,解決一些特別偏遠村寨的群眾看病難問題,實施傣醫執業醫師資格認證,不僅一舉兩得,還是對傣醫從業者的一種激勵。
“民族醫藥的發展還要不斷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把普通教育、繼續教育和其他靈活的培訓進修制度有機結合起來,提升現有人才的綜合能力水平。”周原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