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佛法需要大眾化、民間化
2010-02-25

佛法需要大眾化、民間化

2010年02月25日 10:35

編者按:人間佛教是當代佛教的主流,慈航法師作為人間佛教的倡導者太虛大師的親傳弟子,他強調佛教要走入民間,與世俗社會相結合。他的相關演說和思想,直到今天仍有十分積極的價值。本文作者徐文明,現任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通過研究慈航法師關于佛教民間化得到啟示:佛教要想盡一切辦法走向民間、深入大眾、融入社會,使之成為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思想觀念和習慣,并逐步成為主導現實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之一,佛法只有充分世俗化、大眾化、民間化,佛教才有生命力,才能真正發揮弘法利生的作用。

佛教民間化有三大障礙,一是佛教的自我封閉,二是佛法的深奧難解,三是世俗的偏見無知。傳統佛教習慣上的自我封閉可以說是佛教走向社會、深入民間的最大障礙,慈航法師指出,中國的佛教“一向是寄在三點上面:一佛教在山上;二佛教在叢林中;三佛教在關房里。” 總之,佛教是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的。佛教的寄跡山林不能說毫無意義,由于佛教是以出離世間為宗旨的宗教,這就必然決定了其超然塵外的特質。在山林中遠離世俗的喧鬧、沒有紅塵的誘惑,有利于出家人的修行,所謂“大廈之材,必出幽谷”,因而歷代祖師大德大多樂處山林、不染世塵。雖然如是,可以將幽居山林作為修行初期的一個重要步驟,但要想成就大乘極果,就必須走出山林,來到民間,弘法度眾,自利利他。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中說得好,“在欲行禪知見力,火中生蓮終不壞。”離欲修禪如同水中蓮花,雖然表面上十分鮮艷,生命力卻很脆弱,一離開水馬上就枯干了;在欲行禪如同火中蓮花,無論外邊的環境多么惡劣,永遠不會變壞。

出于修行的目的而暫時自我封閉,還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以修行為借口,將遠離世俗作為自保和自私的擋箭牌,就是一種完全消極的自我封閉了。如果是在亂世,為了躲避兵火戰爭而避處深山,還是能夠諒解的。但在世界和平、國家安定的今天,還如此行事,就沒有多少合理根據了。有些僧人選擇遠離民間,不愿意到世間弘化,是為了自保,文革的陰影還象幽靈一樣徘徊在受過打擊和迫害的老一輩僧人的心中,使得他們謹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以免招惹是非,引火上身。有些僧人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本身缺少弘法度眾的能力,有的人之所以出家,就是因為在世俗社會中遭遇了挫折和打擊,他們的學養和能力不足以在現實社會中出類拔萃,為人師表,因而不想拋頭露面。還有的人既非不敢,亦非不能,而是不愿,他們囿于傳統的習慣,認為佛教只度有緣之人,因而抱著姜太公釣魚的心態,在深山孤院中等魚上鉤。隨緣變成了消極怠惰的借口,缺少傳法的熱情,這也是佛教的一大弊端。

第二個原因是佛法本身的深奧能解。佛學自古號稱難治,雖碩學宿儒,亦不敢輕涉。佛教有經典眾多、名相浩繁、宗派林立、理論艱深的特征,即使是高僧大德、專家學者,也不敢輕易宣稱自己通曉佛法,大多只能是對佛法的某一部分有所領略而已。因此一般民眾更是無從窺其堂奧,只能是敬而遠之。這對佛教的普及世間也是一大障礙。除了佛法的艱深外,造成這一障礙也有人為的原因,即有些人反對將佛法通俗化,認為一通俗化就容易庸俗化。也有些專家學者不愿意做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出力不討好,真正將佛法恰當地通俗化并不容易,只有深入才能淺出,沒有深厚的功力是做不好的,但現存的習慣和制度并不鼓勵這項工作,佛典的校釋整理不受重視,甚至不算成果,其白話翻譯和解說更是不值一提了。
由于上述兩方面的原因,佛教在今天的社會中的知名度和認可度非常有限,民眾大多數對佛教不了解,不關心。反過來,對佛教的偏見和曲解則特別盛行。主要有下列數種,一是佛教迷信說,二是佛教落后說,三是佛教消極說。宗教是迷信,佛教是宗教,所以佛教是迷信,這是一種流行百年的簡單推理,也是對佛教最大的誤解。為了消除這一誤解,近代的佛教有識之士急于將佛教與基督教之類的有神論宗教劃清界限,認為佛教非宗教,當然也不是迷信,但這么做效果并不明顯,因為佛教也有明顯的宗教性,反對者也能從現行的佛教身上找到很多相反的例證。為了表明佛教非迷信而否認佛教的宗教性,無疑于斷腕自救。佛教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動的,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是幫兇,這是過去對佛教最致命的偏見,也成了消滅佛教的最好的根據。雖然這種說法在公開場合已經基本上聽不到了,但在有些人心中仍然存在,一有機會,很可能會死灰復燃。例如前些年附佛外道興起,帶累了佛教乃至所有宗教,以致于“宗教迷信說”這種明顯違憲的說法又堂而皇之地成為大報的大塊文章的內容。因而對此還須有足夠的警惕。佛教消極論也是相當流行的說法。說佛教消極,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認為佛教既然主張出離世間,就必然會對世俗社會和現實生活持否定的消極的態度,二是佛教主張隨緣,佛教的因果輪回是一種宿命論,因而不會努力進取。還有人認為佛教主張苦行,認定人生是苦,因而持悲觀消極的人生觀。在青少年流行的可能是佛教落伍說,認為佛教是過時的、陳腐的舊說,只能與老年人為伍,不時髦,不現代,缺乏吸引力。這種說法表面上還算溫和,實則對佛教的傷害最大,因為失去了青少年,就失去了未來和社會的有生力量。總之,社會上流行的是佛教有害論和無用論,對佛教的價值缺乏正面的認同,因而佛教對民眾缺少吸引力。

佛教要想走向民間,融入社會,就必須消除這三大障礙。首先佛教自身必須要有這樣的認識、態度和能力,要堅決打破自我封閉。佛教的自我封閉已經威脅到了自己的生存權,對此應當有足夠的認識。慈航法師指出:“倘若一個教徒采取那離群索居的消極主義,終日終年的和世人隔居在那深山里,那么這個宗教,不但不能盛行在這個人世間,并且還要滅亡在這個世間的,就是僥幸不致于滅亡,也只能跟著他的幾個教徒跑到深山里去生活了。” 這一警示絕非危言聳聽,事實上佛教已經被滅過一次了,而且在現代社會里,已經沒有可供躲藏的深山了。

即使是在今天,佛教仍然不敢說已經沒有生存危機了。這一危機不僅來自于政治,還有宗教之間的生存競爭。面對被世俗社會不斷擠壓的生存空間,宗教之間的市場爭奪和生態矛盾日趨白熱化。有的宗教借助于強大的西方文化和政治力量,又有極高的傳教熱情,其勢力擴展的速度可以說遠遠超過佛教。也有的宗教自保能力極強,借助整個民族幾乎全民信教、而且幾乎永世不得改變的傳統,其勢力范圍有可靠的保證。有的宗教則屬于真正的本土宗教,可以打民族牌。面對這種激烈的競爭,中國佛教又有多少可以憑借的資本和資源呢?

因此,佛教不是居安思危,而是居危思危,不能被表面上的興盛和一時的優勢所迷惑。必須以大無畏的精神面對現實,不能只求自保,不能考慮太多個人安危,要勇敢地荷擔起如來家業,積極弘法利生,要在法律和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最大地爭取佛教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并積極促進憲法規定的權利,使之真正得到落實,堅決與一切違背憲法、限制宗教自由的行為作斗爭。同時要加強佛教教育,使得年輕一輩的僧人都能三學兼修、內外備通,具有向民眾弘法的能力,積極吸引高學歷、高水平的人才加入佛教。還要改變那種消極等待的態度,既要隨緣,更須精進。不能坐等人來求學,要積極走出去,主動出擊,送法上門。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連俗人都能做到這一點,出家人有什么理由做不到。因此要隨緣,還要借緣、造緣,要想盡一切辦法宣傳佛教、傳播佛教、發展佛教。要改變以往的三不:不敢、不能、不愿,要以無畏對治怯懦,以博學對治無知,以精進對治懈怠,自覺覺他,自利利人。

佛教要想融入民間,就必須花大力氣實現佛法的通俗化。大藏經之所以被鎖進柜子里,只是成為禮拜的對象,原因之一就是沒有人能看懂。隨著現代科技尤其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佛典的普及已經不是問題,在網上很容易得到大藏經電子版本,我們早已用不著費盡周折尋找佛經了。但這并不意味著佛法的真正普及,因為找得著并不等同于看得懂。對絕大部分人來說,佛典還是如同天書,不知所云。

佛法的通俗化并不是現在才產生的問題,古人一直重視這一問題,于是有了俗講,有了變文和變相,還創造了許多藝術形式來傳播佛法。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我們有了更多的手段和條件來促進佛法的通俗化,理應比古人做得更好。

佛法通俗化也要分層次,一是佛典校釋,這其實是面向專業讀者的,屬于高層推廣;二是佛典簡明注釋和白話翻譯,這是真實意義上的通俗化,能讓中等以上的讀者看懂;三是結合現實的演講解說,有似于傳統的講經說法,這主要是面向對佛教有一定興趣者;四是配合圖片的音像資料,形式上更加生動活潑,可以面向更多的觀眾;五是電視或者網絡弘法,這是傳播面最廣、受眾最多的形式。

佛法通俗化絕非易事,要做到通俗不庸俗,簡明不簡單,淺顯不浮淺。不要以為既然是通俗化,通常的人就可以做,任何人都有發言權。通俗化必須是內行來做,甚至是最高水平的專家來做,先深入,后淺出。外行搞普及,雖然一時很熱鬧,可能也很叫座,但往往是嘩眾取寵,漏洞百出,實際上是誤導觀眾,歪曲經典,這是萬萬要不得的。佛法如果如此通俗化,就會是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其危害性比俗典被歪曲要大得多。

佛法只有充分世俗化、大眾化、民間化,才能得到絕大多數人的理解和支持,那些對佛教的歪曲和偏見也會不攻自破。佛教要想真正融入現實社會,還必須如慈航法師所言,要“將佛學插入社會學校教科書里” ,納入到現行國民教育體系中去。

學校教育對一個人影響極大,特別是對青少年來說。如果與佛學有關的內容能夠進入中小學教育,就會對青少年產生很大的影響,佛教就會在他們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對他們日后的人生會有很大的價值。但在現行體制下,這樣做的難度是相當大的。不過有難度不等于不可能,作為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佛學完全有理由成為國民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一。另外,只要是與佛學相關就行,不一定直接表達佛教義理。如講中國古代科技,必然講到僧一行這樣的佛教科學家;講古代藝術,就必然要講佛教藝術等。先從與佛學有關、但宗教意味并不明顯的內容入手,在這方面有所增加,這樣做是完全可行的。

總之,佛教要想盡一切辦法走向民間、深入大眾、融入社會,使之成為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思想觀念和習慣,并逐步成為主導現實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之一,只有如此,佛教才有生命力,才能真正發揮弘法利生的作用。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