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是閩南文化的發源地和富集區,長久以來,泉州文化被視為閩南文化的典型代表。關于泉州文化的價值,也是專家學者熱議的話題。下面是部分知名學者對于泉州文化的論述。
今日的泉州,自唐以來,都日漸成為中國對外開放和交通的重要港口。閩地文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海上交通的發達,固然刺激了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同時多種從域外傳來的宗教與中國固有的宗教,也都在閩地落戶。多種宗教并沒有因其教義、教規和儀式的不同,而互相沖突;相反,在被稱為“宗教博物館”的閩地兼容并存。這些特點與儒學在八閩的發展,都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區域發展既具有全國的同一性,又具有兼容性和區域間發展的競爭性……泉州的海外交通史研究很重要,特別是宋元時期的文化接觸問題更值得關懷。
——
費孝通(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中國人類社科學奠基人)
長久作為世界文化交流接觸中心的泉州,其居民擁有海闊天空的海洋心胸與性格,心懷四海,樂于接觸遠方事物,喜愛與不同文化的人交往,而以平等互惠的心態結交朋友,絕不具政治企圖與殖民心態,這在當代“全球化”的熱烈趨勢中,是一個可以作為世界公民學習的價值典范。
——李亦園(泉籍著名人類學家,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泉州最大的魅力體現在歷史和文化上,它很早就開放,有很強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泉州開元寺的佛教、還有清凈寺的伊斯蘭教、清源山上的道教、晉江草庵的摩尼教遺跡,來自世界各地的宗教文化在這里得到非常好的融合,并且生根發芽,沒有沖突,有容乃大。
——金庸(著名作家,全國作協名譽副主席)
在泉州展開跨文化研究,能讓我們看到“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連接點,曾經怎樣解決人類文化差異和共同生存問題,從而能讓我們一步步接近人類面對的迫切需要解決的文化問題的解決。
——王銘銘(北京大學教授,泉籍著名學者)
泉州給我的最大啟發就是——一種健康的文化需要的是融合、生長、多元而富有生命力,而不是像一塊靜態的、令人畏懼的化石,它體現的是一種對生命的態度。我們不要對文化頂禮膜拜,而是要讓自己的生命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