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敦煌壁畫流動著的千年故事
2010-03-02

敦煌壁畫流動著的千年故事

新華網  2010-03-02  來源:蘭州晚報

    敦煌壁畫是敦煌的名片。這些記載了和風俗人情的畫作,到底出自何人之手?是誰年復一年地在這風沙漫漫的絲綢古道上用畫筆描繪精神家園?敦煌畫師的來源顯得有些神秘。

    研究人員認為,敦煌畫師的來源主要有4種:首先是來自西域的民間畫師,這是因為敦煌壁畫的早期作品風格和新疆同期的很多佛教石窟壁畫風格非常接近;第二是中央政府的高級官吏獲罪流放敦煌時攜帶的私人畫師;第三是高薪聘請的中原繪畫高手;第四是來自五代時期官辦敦煌畫院的畫。

    這些創造了敦煌精美壁畫的人們,在敦煌文獻中被稱為畫匠或畫工。這種隨意的稱呼反映了這些人主要來自民間,沒有很高的社會地位。由于來自民間,這些畫師便在壁畫增添了許多真實的生活場景,如大量的田間勞動場景和一些日常生活用具等。這些根植于現實生活的東西在今天看來不僅提供了讓現代人了解古代生活和科技水平的材料,也給民俗欣賞帶來珍貴的畫卷。

  佛教故事

    綿延數公里的壁畫為世人呈現出神秘壯麗的佛國,也為人們講述著善惡循環的佛教故事。一個個富有想象力的美麗故事,構成了敦煌壁畫的主要內容。在敦煌壁畫中,最能體現佛教教義的當屬《五百強盜成佛因緣故事》。

    繪于第285窟和第296窟的《五百強盜成佛因緣故事》來自于《大般涅槃經·梵行品》、《報恩經》等,講的是:古印度摩迦陀國有五百個強盜,經常結伙攔路搶劫,濫殺無辜,阻塞商路。后來國王擒賊審判,處以酷刑,強盜們痛苦異常。佛聽說后憐憫他們,給強盜們施法,使強盜們身體康復。身體康復后的強盜們立見佛陀,求佛說法后,剃度出家,隱居深山老林,潛心修行,成無上正覺而登佛國。

    敦煌壁畫,由表示動作的戰斗開始,到表示靜的強盜因緣出家結束。畫面表現了由動到靜的特點,充分地體現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佛教思想。

    佛教不僅注重對現世人們的教化,還注重宣揚佛陀在過去世中教化眾生、普行六度的事跡。這些在敦煌壁畫的佛教本生故事畫中也有體現。

    九色鹿舍己救人

    本生故事畫,是壁畫題材的一種,表現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中為菩薩時教化眾生、普行六度的種種事跡。莫高窟本生故事畫的題材有:九色鹿舍己救人、尸毗王割肉貿鴿、子行孝、善事太子入海求珠等。

    九色鹿舍己救人本生故事畫繪于敦煌257窟,源于《佛說九色鹿經》故事說的是:在古印度的恒河邊,生活著一只皮毛上有九種漂亮顏色的鹿。一天,九色鹿在河邊散步時救起一溺水人。溺水人為了報答九色鹿的救命之恩,跪在地上愿做奴仆,終生侍奉九色鹿,九色鹿謝絕了溺水人的請求,但希望溺水人能保證不讓別人知道自己的住處,溺水人一口答應了。

    后來,這個國家的王后夢見了漂亮的九色鹿,醒來后要國王捕捉九色鹿,用美麗的鹿皮做大衣,用雪白的鹿角做拂柄,并說:“如果得不到九色鹿,我便會死去。”于是國王布告懸賞:若知道九色鹿住處者,就分國土和財產的一半作為賞賜。溺水人見到布告后,心生惡念、見利忘義,向國王告密,并帶領國王和軍隊來到恒河邊捕捉九色鹿。九色鹿一眼就認出帶人來捕捉自己的正是被她搭救的溺水人,于是大膽無畏,理直氣壯的向國王訴說了搭救溺水人的經過,國王聽后,十分感動,怒斥溺水人貪圖富貴,忘恩負義的行為,并下令從今以后任何人都不得傷害、捕捉九色鹿。那個溺水人因為失言,渾身長滿了毒瘡,口中發著惡臭,遭世人厭惡。王后也因貪欲落空了,又失去了國王的寵愛,最后悲憤而死。

    割肉貿鴿

    與告誡人們要消除貪念的故事不同,敦煌壁畫中也有一些鼓勵人們要胸懷寬廣和普救眾生的故事。《尸毗王割肉貿鴿本生》故事就是其中的代表。

    尸毗王割肉貿鴿本生故事在北涼、北魏、隋、五代的洞窟中都有繪制,以第234和275窟中最有藝術性。故事最初見于《六度集經·菩薩本生》《賢愚經·梵天請法六事品》。該故事講:古印度有一個大國,這個國家土地肥沃,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國王名叫尸毗王,是一個胸懷寬廣,愛民如子的國王。他心好佛法,立誓普救眾生。一天,一只鴿子被老鷹追逐,飛到尸毗王的腋下,請求國王的保護。尸毗王欲救鴿子,但又怕老鷹餓死,于是割肉貿鴿。他傳令取來一稈秤,一頭放上鴿子,一頭放上割下的肉。奇怪的是,國王全身的肉都已割盡,還是不及鴿子的重量,國王在納悶之余,忍著劇痛,奮力坐到秤盤上。這時,天地動搖,眾天神都被尸毗王普救眾生的善行所感動,齊聲贊嘆,并撒下無數天花。忽然,老鷹和鴿子都不見了,原來是帝釋天和大臣化成老鷹和鴿子來試尸毗王的誠意和信心,最后帝釋天以神力使尸毗王的身體恢復了原狀。

    死而復生

    佛教還鼓勵贍養老人,孝敬雙親。這些與中國儒家思想中的“孝道”思想如出一轍。

    行孝故事畫在北周、隋代等洞窟都有不止一幅繪畫。其中以第299窟故事情節最為完整,最具有代表性。該故事來源于西秦圣堅譯《佛說晱子經》:在很久以前的迦夷國,有一對雙目失明的夫婦,他們只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叫晱子,父母對他非常寵愛,晱子也“至孝仁慈,奉行十善”,他長大后陪著父母在山中修行,靠采集野果,汲取泉水供養父母。一天,晱子披著鹿皮在溪邊取水時被在山中狩獵的國王誤傷。晱子大聲呼叫“是誰這么狠心,一箭殺害的不只是我一人,而是三人!”國王聽見有人呼喚,非常吃驚,急忙下馬來到晱子身邊。晱子向國王傾訴在山中修行二十年的經過,并說:“山中還有我的盲父母,我死了,盲父母便沒有人照料,無異等于三人全死,晱子告訴國王他父母居住的地方后,便死去了。國王深為悔恨,來到晱子父母居住的地方,以實相告,并表示愿代晱子瞻養二老;晱子的父母悲痛萬分,國王帶他們來到溪邊,晱子父母抱著尸體痛哭流涕。由于晱子的孝心感動了天神,天神派帝釋天來到晱子身邊,把神丹妙藥灌入晱子的口中,毒箭自拔,晱子便死而復生,他父母的雙眼也重見光明。

    入海求珠

    在北周、中唐、五代等時期洞窟中都有相關繪畫,以五代146、98窟最有藝術性。該故事源于《賢愚經·善事太子入海品》故事講:古印度的波羅奈國有兩個王子,一個名叫善友,另一個叫惡友,這兩個王子名如其人,善友太子聰明仁慈,國王、王后都喜歡善友,視若掌上明珠。惡友太子性格暴劣,人人都憎惡他,為此惡友非常嫉妒善友。善友太子因見眾生相殘而開國庫布施,結果國庫空虛。為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他決定入海向龍王索取心想事成的摩尼寶珠。惡友知道后,要求與善友一起去龍宮,途中遇到了金山、銀山、七寶山。惡友貪得無厭,因船裝的太重,沉入大海,惡友逃命而歸。

    善友太子歷盡千辛萬苦,取得了龍王的摩尼寶珠。善友太子在返回途中被惡友用竹刺刺瞎雙眼,奪走寶珠。

    再說,善友太子雙目劇痛,昏迷不醒,幸好有牛王及牧人走過,牛王用舌頭將善友眼中的竹刺舔出,牧牛人把善友帶回家,又買琴送與他,善友便到街上靠彈箏賣藝為生,師利跋國守園人發現善友琴藝超群,雇傭他到王宮看守果園,后來他在果園與公主偶遇,公主對他一見傾心,兩人最終喜結伉儷。善友的眼睛也在他們立誓起盟之時復明了。善友向國王講述了自己的身世,國王派人把夫妻二人送回波羅奈國。善友回國后,不計前嫌,請求父王饒恕惡友的罪行,惡友交回了寶珠,善友虔心供養,為民祈福。 (記者 瞿學忠 實習生 趙龍)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