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眉山白塔地宮探秘猜想
2010年3月10日 來源:眉山新聞網
一個沒有人走穿過的地宮,藏著一段怎樣的秘密?
一個風雨中飄搖的白塔,見證了怎樣的歷史?
這里的地下是否如法門寺般藏著價值驚人的寶物?
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座白塔?為何塔下埋藏地宮的傳說經久不息,讓幾代人魂牽夢系?
讓我們前往仁壽縣富加鎮,為著這段關于白塔地宮的傳奇。
【一】
百余年前,清末民初的一天,仁壽縣富加鎮涌泉村(現奮斗村)。
這天,村民熊連清正在當地名勝白塔寺附近的一塊田里耕作。天色漸晚,干了一天活的熊連清正準備平整完最后一方地就回家,于是加快了進度,他卯著勁一鋤頭挖下去。可這一挖不要緊,令他沒想到的事情發生了。
頓時,他覺得這一鋤頭下去,手上有種使不上勁的感覺,“怎么鋤頭下面的地是空的?!”熊連清好生奇怪,接著又挖了幾下,一個類似地道形狀的洞口一下子就呈現在眼前!
只見這洞口僅容一人,從外面看去里面漆黑一片,熊連清站在洞口處,驚詫了半天,好不容易才回過神來。片刻之后,熊連清趕緊驚呼起來:快來看,這里有一個洞!
聞訊后,鄉親們從四面八方圍攏過來看到底發生了什么事。
這里怎么會有一個洞?
幾乎在一瞬間,一個關于富加白塔地宮的傳說頓時浮現在現場所有人的腦海之中。
原來,在當地,歷來就流傳著這么一個傳說:白塔寺中的白塔興建于明代成化年間,興建之時,原本有天地兩座塔,天塔即現在所看到的地面白塔,地塔也叫地宮,是在地面之下的一個地下塔。
而關于地宮,有一段更為玄乎的傳說:明代之前(具體年代不可考),白塔寺已經是一方名勝,香火旺盛。為了躲避災禍,寺中的僧人便建了地塔,將歷年來善男信女供奉的金錢財寶以及經書、佛像等文物偷偷放入地塔之中。也由于這座地塔的存在,讓白塔寺幸運地躲避了歷次劫難。
然而,由于時間的流逝與社會的動蕩,白塔寺的僧人辭世的辭世,離開的離開,知道地宮入口的人也越來越少,直至消失。
雖說知情人消失了,但是這個傳說卻一直保留了下來。今天熊連清挖到的洞口會不會是地宮的入口呢?如果真的是地宮入口,不就可以證明傳說所言非虛?
一時間,驚慌未定的熊連清與鄰居們站在洞口前議論紛紛,拿不定主意。
“光站著這里議論有什么用,不如我們進去看看再說。咱們人多,怕什么!”這時,人群里有人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由于天色漸晚,幾個膽大者約定:“干脆明天一早下洞去一探究竟。”
第二天一大早,村里人三五成群聚集在洞口,商量進洞方案,為了安全起見,大家兩兩結伴,身上栓起繩索,有的點著火把,有的提起燈籠,大家提心吊膽地摸索著往洞內一點點挪。
進入洞內,一條樓梯如地面上的白塔一樣,環繞墻壁而下,呈螺旋狀。熊連清等人越往下走,空間也逐漸變得寬敞。走了不到3分鐘,突然間一股難聞的陰風撲面而來,村民們心里更加惶恐不安,沒有人知道下一秒鐘會出現什么。
又往前約莫走了幾十米,突然聽聞水流的聲音,越往里走,流淌的響動聲越大。“莫非前面有地下河?”,村民們猜測。白塔寺背靠涌泉山,當年的富加鎮曾有河水繞城而過,有地下河倒也不算稀奇。
可是,不久人們又聽到了類似雄雞啼鳴的聲音,越往里走越覺得陰森恐怖。隨著這些異常的聲音越來越清晰,大家心里的恐懼感愈盛,商量后,決定即刻返回。
沒有想到的是,那次探秘地宮竟成了迄今為止唯一的一次。
如今,當年下過地宮的老人們已經逐漸離世,留給后人的記憶更加模糊,但當時熊連清等人的下洞“壯舉”仍然被當地村民津津樂道。
物轉星移,時過境遷。隨著民國與文革期間的混亂,白塔寺周圍的環境已面目全非,當年的地道洞口再也尋找不著。
這次發現是不是就是白塔傳說一個不經意間的插曲?難道尋找地宮的旅程就此打住了嗎?
【二】
1987年4月3日,西安法門寺佛塔施工現場,人們意外地發現了一個洞口。
隨著一連串的發掘工作,工作人員打開了佛教和盛唐王朝的寶藏,這座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佛塔地宮,面積僅31.48平方米,在清幽燈光照射下,終于展現在世人面前。
隨著電視、報紙、電臺媒體的大幅報道,法門寺地宮一夜之間,天下聞名。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法門寺的報道吸引了一個有心人。他叫巫煥堂,地道的富加人。法門寺的發現,讓巫煥堂興奮不已,富加白塔下的地宮會不會是另一個法門寺呢?
要說巫煥堂,從小就與白塔寺有著頗深的淵源。文革前,富加鎮原本是在現白塔寺附近。文革期間,白塔寺被改建成一所小學,巫煥堂幼年曾在此讀書,期間他多次聽人說起關于地宮的傳奇故事,也聽過熊連清等人的經歷,這些都令他好奇不已。
當時有一位很出名的老中醫叫汪伯元,巫煥堂放學后愛去他那里聽他講故事。汪伯元有一次告訴巫煥堂:“解放前我家里有一本明代的地方志記載了萊菔鎮和興隆州(當時富加鎮屬于其中)的史實,上面介紹白塔寺、菩提寺、長生觀、三圣庵確有地宮通道把四個寺廟連通在一起。”汪伯元沒想到,就是這句話讓巫煥堂從小就萌發了找尋地宮的決心。
從1992年到1998年七年間,巫煥堂先后拜訪了30幾位當地75歲至85歲的老人,有人說當年看到的是天然溶洞地道,有人說是人工修建的地宮。從他們的口里,巫煥堂聽到了不盡相同的說法。根據老人們的回憶,巫煥堂推斷,涌泉山白塔寺地道洞口可能有三個,并且由洞口可以找到地下河。
也許是歷史久遠,又或者是地形環境發生變化等客觀原因,很多人即使來到當年的現場,也再沒有人能說清具體的洞口位置。失去了線索,一時間,巫煥堂一籌莫展。
巫煥堂不甘心,他堅信白塔下面有地宮。他先后三次向省、市、縣的有關部門寫報告反映。1993年仲夏,時任四川省副省長的韓邦彥批示:責成省文化局協助查證,省文化局又責成仁壽縣文化局查證。遺憾的是,由于縣文化局資金短缺,而地宮的挖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事情進展得并不順利,尋找地宮的事就擱淺了。
然而,神秘地宮的巨大吸引力讓巫煥堂并沒有就此停下。他用自己積攢的2000多元雇傭了勞動力,在征得當地政府的同意后,先后五次改變不同地點,進行挖掘取證,最深處掘到了地下近30米。在尋找的過程中,當地村民鬧起了意見,理由是“亂挖會壞了風水”。各種難以回避的外力,讓巫煥堂不得不在1996年下半年停工。
直到2000年夏天,事情發生了轉機。富加區政府為了改變當地百姓缺水的狀況,由時任區長的劉書文、時任黨委秘書的劉子康多次走訪當地長者數人后,由涌泉村委組織勞動力簽字,協商挖掘查找白塔寺地宮與地下河。巫煥堂多年來內心積累的熱情再一次被激發,他主動自己掏錢購回一臺農用鉆井機,協助村里人鉆探取證。
經過幾個月的不懈努力,大家在涌泉山的一處半坡上發現了人工修建的痕跡,在中心地帶發現了夯土層,由人工夯填的黃泥厚度竟達6米。消息傳出后,老百姓們紛紛拍手稱快,十里八鄉的老鄉們都趕了過來,大家顯得很是興奮。巫煥堂回憶,當時還挖出了很多像是銅錢之類的古老東西,看上去銹跡斑斑。
就在地宮似乎觸手可及時,挖掘工作又一次陷入困境。由于挖掘手段落后、經費無法保證等諸多原因,尋找地宮的行動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夯土層出自何人之手?銅錢屬于哪朝哪代?富加白塔下真的有地宮存在嗎?
【三】
2009年11月30日,滿懷好奇的記者找到了巫煥堂本人,并走近了這座充滿神奇色彩的白塔,希望能一睹真容。
記者在當地人的引領下,從仁壽縣富加鎮上一個不起眼的小路驅車行進,大約十多分鐘后,車子爬上了一個較陡的長坡,便抵達了白塔寺。寺中的白塔就在水泥路的正前方,塔身白色的“衣裝”很是打眼,但再看看寺廟,大門左側兩處破敗的房屋搖搖欲墜,地上滿是車輪碾壓過的雜亂痕跡,缺乏保護的現狀讓記者心疼不已。
“如今的白塔寺百廢待興。”巫煥堂告訴記者,這里正在進行重建,白塔也剛剛被粉刷了一道。
奇怪的是,寺門右側卻是一座內外造型十分精美的大殿。大殿前,白塔寺在2005年12月19日被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碑刻矗立在顯眼的位置。
見有人來訪,寺中代主持常浩法師很熱情地介紹起白塔的情況,一邊介紹一邊領著記者一行游覽寺廟。這時,法師說起的一段經歷讓記者陡然一驚。
那是在2003年農歷九月初八,寺廟要修大殿,就在現在大殿的位置,工人們在挖地基時看見一個洞口,下面還不斷冒出水來。
工人們很是好奇,再繼續往下挖,居然看到一個地下室,大小差不多有十平米左右,里面還有佛像。地下室中間是個一公尺見方的方形石盒,盒子里有段烏木,長度和盒子差不多,被一根粗銅鏈懸吊著。從進入地下室那刻起,所有人都聞到了一股比香水還香的氣味,像是久封的檀香。一經開放,香氣頓時彌漫四周。
這個發現立刻轟動一時,由此推之,歷史上白塔寺的僧人的確有藏埋佛像的習慣。
但可惜的是,為了保護起見,工人們只好原封不動地回填洞口,后來人已經見不到當初的密室。
“地洞的門大約有這個大殿的門那么寬,門階也是用水泥加固筑起的。”法師指著大殿門口的地下說道。
這里會不會是地塔的又一個入口?還是歷史上白塔寺用來存放和尚尸骨的地方?盒子里的真的是烏木嗎?會不會是別的更有價值的東西?一個個疑惑因為大殿的修成而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白塔寺大門處,記者看到一個圣旨碑,上面的字雖然歷經沖刷但還依稀可辨,據說是道光七年,因為白塔寺興盛一時,道光皇帝曾專門下旨保護白塔寺建筑群。
沿著大門左側繼續前行,便見高聳的白塔全貌。據法師介紹,白塔通高14.15米,座高5.6米,塔身為四面五重檐,底層采用石料,其余四層采用佛像青磚砌成。底層開一門,門楣上一匾書刻“今古同心”四字,各層均三面開窗,塔均穹窿頂結構,全用各型預制佛像青磚拱砌。樓梯均一米寬的人行道沿內壁螺旋狀四十余級可達頂部攬勝。而現在所見的白塔翻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90),而在之前的明朝成化年間,白塔就已修成。
此時的白塔已是修葺一新,里外都涂上了白漆,塔門四周被籬笆圍了起來。在獲得法師的特許后,記者輕輕推開塔門,沿著塔里的樓梯往上走。站在塔上透過塔窗向外望去,只見涌泉山巍峨壯麗,群峰環抱,風景宜人。
據聞,歷史上的白塔寺風水極好。西漢時期,白塔寺所在的涌泉山群山環繞宛如百鳳朝陽,山上濃蔭蔽日,山下景色宜人。左邊的飛龍山昂首蒼穹展翅欲飛,右邊的臥虎山雄踞丘野躍躍欲撲,在地理上構成了虎踞龍盤的格局。據仁壽縣志記載,白塔寺的石壁上確曾刻有隸書體的“虎踞龍盤”四個大字。
在2004年11月眉山市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推薦材料中,對于白塔的歷史價值進行了這樣的鑒定:白塔歷史悠久,用材料優質,塔身堅固不易風化,具有歷史性、科學性、藝術性,保存完好,具有研究價值。
但對于塔下的地宮,或者是否真有地塔的存在,資料則非常稀少。
【四】
要探尋塔的歷史,則不能不從佛教傳入中國說起。
常浩法師介紹,“塔”是古印度的佛教建筑,在東漢時期隨佛教傳入中國,之后迅速與本土的樓閣相結合,形成中國的樓閣式塔。后由于木結構易腐爛,易燃燒,又按照樓閣式塔的形式,演化出了密檐式塔。
在漫長的歷史中,塔曾被人們譯為“窣堵坡(Stupa,梵文)”、“浮圖(Buddha,梵文)”、“塔婆(Thupo,巴利文)”等,亦被意譯為“方墳”、“圓冢”。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直到隋唐時,翻譯家才創造出了“塔”字,作為統一的譯名沿用至今。后世的塔在本土化的進程中,也為道家所用。后來,“塔”逐漸走出了宗教而走向世俗,衍生出了觀景塔、水風塔、文昌塔等等不同作用和目的的塔。
三國時,吳國丹陽人笮融“大起浮圖,上累金盤,下為重樓”,是中國造塔的最早記載,所造的塔為樓閣式。后,吳國于建業(今江蘇南京)開始大面積建塔,開創了江南造塔之先。
印度的窣堵波是由臺基、覆缽、寶匣、相輪四部分組成的實心建筑。中國塔一般由地宮、塔基、塔身、塔頂和塔剎組成。地宮藏舍利,位于塔基正中地面以下。塔基包括基臺和基座。塔剎在塔頂之上,通常由須彌座、仰蓮、覆缽、相輪和寶珠組成;也有在相輪之上加寶蓋、圓光、仰月和寶珠的塔剎。這些形制是由窣堵波演化而來的。
后來塔身逐漸變為多層造型,于公元三至四世紀,即有三層塔身出現,其后更有五層、七層、九層、十三層、十五層、十七層,乃至三十七層等重層結構。 覆缽是向下的半球體,狀如倒覆之缽。
至于為何會修建地宮,有專家推測來源于中國歷史上幾次轟轟烈烈的滅佛行動。
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后,宗教文化迅速進入了鼎盛時期。但所謂水滿則溢,月滿則虧。中國歷史上隨之發生了著名三武一宗的滅佛事件,分別為北魏太武帝時期、北周武帝時期與唐武宗、后周世宗時期。而在唐會昌五年(845年)的“會昌法難”事件中,白塔寺原址上的隋緣寺也噩運難逃,寺毀僧散,鐘寂煙滅。
切合這段背景,近年來發現的法門寺地宮,以及杭州雷峰塔地宮舍利的發現,紛紛印證了當時的僧侶為躲避災禍,紛紛將寶物轉移到地下的猜測。
歲月滄桑,隋緣寺又幾經戰亂毀壞,直到大觀四年(1110年),官方出面建涌泉寺,并以涌泉寺為中心,在寺廟和鼓樓山之間,修鑿千佛巖,東兩華里建三圣庵,東南兩華里建菩提寺,北五華里再造長生觀,涌泉寺更名為興隆州白塔禪院。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又重修該寺,由于蒙古人宗寧氏母子在廟門右方三十米處捐資修造了一座白塔,故名白塔寺,后又叫興隆州白塔禪院。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90年),該寺僧人映慧又主持重修了寺廟。
仁壽縣志記載:明朝末年,農民起義軍將領張獻忠兩次攻占仁壽縣,曾多次到白塔寺來活動。明末清初,清王朝開始清剿邊遠反清勢力,一隊清軍追趕一群反清義士到白塔寺時,竟神秘失蹤,當他們發現地宮洞口后欲強行進入搜尋,由于迷宮作用清軍有去無回,為首的將領在震怒之下填塞了所有的進出洞口。
于是,地塔之夢便從此成為一個至今無法解開的謎。
【后記】
來到白塔寺探尋地宮之謎的過程始終讓人匪夷所思,在外人看來這個近乎天方夜譚的地宮故事,卻讓當地人苦苦尋找了將近一個世紀。雖然至今仍無結果,但卻成就了白塔的神秘傳奇。
巫煥堂不抽煙不喝酒,用自己辛辛苦苦積攢了大半輩子的工資,也搭上了大半輩子的時間來探尋地宮的下落,雖然沒有更大的收獲,但執著的信念并沒有因此中斷,而他最大的心愿便是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有人發現地宮。這個固執的老人甚至認為,一旦地宮地下河能夠展現在世人面前,所引起的轟動效應能夠讓當地成為一塊旅游勝地,將與三蘇祠、黑龍灘互相呼應、相得益彰。
記者在當地聽到一個說法,曾經有地質人員分析,涌泉山地下河應在地表下120米處,正合乎礦泉水的要求,繼而有人提出利用這個水源來辦酒廠、飲料廠或者成為城鎮生活用水,成為造福當地一方百姓的大好事。
有人說,地塔傳說沒有記載,但親身進入地道者卻是活生生的證明,并有多家媒體進行過報道。雖然地宮至今仍深藏地底,但一天沒有找到,就還有找到的可能。
圍繞著白塔地宮之謎的探秘也還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