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彭仁波切 造
輪回諸事無實義,無常浮動如電戲,
何時死亡無定日,必死縮短長計議。
修持上師之教言,靜處抉擇心本性。
心如閃電似風云,思維一切眾念染,
詳加觀察無基根,有如陽焰本性空,
空而現乎現而空,自心原狀自然住,
若修穩固見心性。于師強信得加持,
積資凈障生悟心,故當精勤而修持。
應個別初學者“需修行教誨”之請求,
麥彭巴撰此學處。愿吉祥!善哉!善哉!
麥彭仁波切對初學者的教誨
《麥彭仁波切對初學者的教悔》,是一個非常實際的修法。它屬于顯宗修法,不需要密宗灌頂等要求,任何人只要有信心,都可以修。
那么,初學者與非初學者的界線是什么呢?所謂的初學者,就是像我們這樣剛剛學佛,還沒有什么修證的人。而非初學者,就是不依靠任何藥物等外在力量,僅僅通過自己的修證,也能將普通人喝了立即會死掉的劇毒喝下,而沒有一點影響的人。
所以,大家不要認為自己肯定不是初學者,因為自己已經學佛兩三年了。如前所述,只有具有化解毒性能力的人,才算是超越了初學者的行列,大家自行對照,就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了。
本論可分為前行與正行兩個方面:
一、前行
1、輪回無義
嗚呼!
輪回諸事無實義,無常浮動如電戲,
麥彭仁波切告訴我們:嚴格地說,任何世間的名利等等,除了能為我們提供生存的能量以外,沒有更多的意義。不但沒有意義,而且還像閃電一樣無常,像戲劇一樣無實。
雖然古人也說“人生如戲”,其它人也道聽途說地跟著照搬,但人生為何像是一場戲,他們卻說不出所以然,其實大家還是覺得戲和人生不一樣——人生是很實在的,戲曲卻是虛無縹緲的杜撰。
大家都了解,世俗人除了追求金錢、地位、名聲等等以外,沒有其它的理想,所謂的崇高理想、偉大理想,也就是這些。因為外在的誘惑力相當大,單憑自己的能力,是很難抵擋的,所以,世間凡夫都在這些方面投入了珍貴的生命與時間。只要發現別人有而自己沒有,心里就不是滋味,然后就在互相攀比的心態中,拼命地牟取暴利、爭權奪利等等。
但佛卻認為,世間的名利等等都不值得那么投入,我們應該重新建立生存目標或人生目標。首先第一步,就是要提升、凈化自己。
一些有錢、有勢、有名的成功人士也私下告訴我們:他們在眾人聚集的熱鬧場合受到別人追捧的時候,會有與眾不同、高高在上的感覺,但真正回到家靜下來以后,才發現自己一無所有,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雖然有一點身外之物,但身外之物隨時都可能離開,那時自己也跟常人一模一樣了。但即便如此,自己還是不能擺脫名利的誘惑。
為什么我們會有如此觀念?這與我們的教育和成長環境有很大關系。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老師、同事、家人、朋友給我們灌輸的,都是這樣的觀念——要掙很多錢,發展自己的事業,讓自己成為社會上的紅人,別人羨慕、自己得意——因為身邊的人都這樣想,所以想轉變也非常不容易。
如今我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但我們自身卻沒有升級,不但沒有升級,還一年比一年衰老,一年比一年接近死亡。人體氣脈明點的結構、能量,都一年不如一年。
比如說,我們現在的身體,會時常遭到病魔、衰老與死亡的侵襲。一旦死亡,當我們的意識離開肉體以后,身體在幾個小時內就會腐爛變質,最后我們的身體就會在地球上消失、毀滅。但通過密宗的一些修法,就可以把我們的身體轉變為金剛身。
什么是金剛身呢?
金剛是不變化、不摧毀、不分離、不虛幻等等的意思。
對身體而言,金剛身是佛智的載體,就像我們的肉體是意識等等的載體一樣。
從精神的角度而言,我們現在的精神非常不自由、不自在。外界的所有東西一直在擾亂它的平靜,一旦遇到外境,內心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影響。
釋迦牟尼佛發現,在凡夫的肉體和精神當中,可以提取佛的智慧,可以體驗出佛的金剛身。通過修行,就能體驗到佛陀永久不變的智慧。
世間凡夫之所以在輪回中流轉,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不明白這些道理,所以會棄本趨末,追求外在的聲光形色。
當然,雖然佛陀知道輪回毫無意義,但他也不會要求我們立即完全脫離外在物質生活,這是欲界眾生不可能做到的。欲界眾生必須借助于外界的條件——飲食、氧氣等等——才能生存。
佛的意思是說,外在的物質,只能作為生存的條件而不是生存的目標。
雖然每個人、每個團體都需要制定這一世的長遠發展計劃,但這些計劃不但對我們沒有真正的利益,而且還有可能是欺騙自己的一個游戲。欺騙的結果,就是剝奪了我們自己畢生的自由和時間。
2、壽命無常
何時死亡無定日,必死縮短長計議。
每個人必須得面臨死亡,而何時何地死亡也不一定,死亡隨時都有可能發生。人的生命非常短暫,所以不要作過度長遠的打算。
其實,死亡并不是所有的結束和終點,而是生命的轉折點。生命當中有無數個階段,死亡只是結束了其中的一段短短的旅途,以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該怎樣走呢?很多人就沒有任何準備了,因為以前我們所有的想法和作法,都只是為了前面短短的旅途著想,其它長遠的路我們根本沒有考慮,這可謂是真正的失敗!
佛陀認為,真正的明智之舉,是把下一世,再下一世的生命旅途,納入自己的長遠計劃當中,至于現世的生活,就不要過度執著,要知足少欲地生活。
少欲知足是什么意思呢?不是說所有人通通都要到山洞里去,像米拉日巴那樣吃粗糲的飲食,穿破舊的衣衫。只要不過分地浪費自己的精力、生命,能夠在比較平穩的生活水平上簡單、樸素地生存。既不用太窮苦,也不要太奢侈。不走極端,就是理想的生活。
首先,不過分奢侈浪費不僅對本人的修行解脫有幫助,對整個社會也是一種奉獻。世人皆知,現在全球所謂的發展經濟,大多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人的欲望、需求越多,能源的開發與消耗就越大。知足少欲可以避免開發過多的能源,從而減輕對大自然的破壞。
其次,不刻意節儉,強行去過太苦的生活,也可以避免在修行過程中產生煩惱。
佛陀規定,即使是出家人,只要心里沒有貪欲心,不認為身外之物是了不起的東西,若能以前世的福報及種種因緣,不需要努力奮斗,自然而然就能享有五百間像五星級賓館那樣豪華的樓房,也可以隨意享用,不是必須要住在破破爛爛的地方。
我們都知道,相對在家佛教徒來說,佛陀對出家人的要求已經是最嚴格的了,既然出家人都可以享受如此待遇,在家人過好一點的生活就更沒有問題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華智仁波切去拜訪一位上師時,在上師家里看到很多東西。
華智仁波切雖然嘴上不說,但心里卻在嘀咕:雖然上師是一個少欲知足的人,但他家里的東西實在太多了。
那位上師了知到華智仁波切的想法,便切中要害地說道:雖然你認為我不是少欲知足的人,但實話告訴你,我對所有這些東西的執著,也沒有你對你那個木碗的執著強烈。
很多人知道,華智仁波切有一個根本上師留給他的木碗,他非常執著這個碗。
話說回來,除了極少數前世積累了極大福報的人以外,一般的在家人并不具備不勞而獲,無需勤作自然而然就可以正常生存的條件,所以佛陀允許我們適當地投入,適當地努力。
但如果滿腦子都是錢,認為只要有錢什么都解決了,至于倫理道德、因果取舍、親情良心都是毫無價值的東西,那就是大錯特錯的價值觀!
我學習佛學已經二十多年了,物理學、天文學、西方哲學方面的著作我也看過,并與有些物理學家進行過討論、交流,最后我得出結論:只有釋迦牟尼佛的理論,才是唯一的絕對真理。這不是因為我是佛教徒,就自我吹噓、自賣自夸,本來也沒有任何人強迫我一定要跟著佛陀學。如果用尖銳的理論來推測,可以發現佛教見解、行為、修法等方面一系列的漏洞,我也不會盲目地相信、夸耀佛法。然而,在學佛以后,我不但沒有找到佛教的瑕疵,而且還從中獲得了真正的智慧,知道唯有佛法才是能全面地解釋世界和人生的學說,所以才希望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事實的確如此,雖然其它學科,比如哲學、科學等等里面,也有很多真理,但誰也不能稱之為絕對的終極真理,也不能對其全盤接受。科學家們自己也承認,科學一直都處于發展過程當中,目前還不是絕對的巔峰。
而釋迦牟尼佛卻已經抵達了人類智慧的巔峰,他以高瞻遠矚、卓爾不凡的視角洞徹了宇宙、輪回的本來面目,并總結、歸納出自己的經歷,然后從一個過來人的角度告訴我們,一個凡夫怎樣才能把自己提升到佛的境界,很多人在聆聽了佛陀的教誨后,沿著佛陀指引的方向往前走,也同樣獲得了佛的智慧,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是誰也無可否認的。
除了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以外,在整個世界東西方的文化中,都沒有一個能夠徹底升級自己的教育和方法。我認為,釋迦牟尼佛的理念的確是跨世紀的思想。不僅目前如此,再過一百年左右,人類更會發覺到,佛陀所倡導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理想的標準生活方式。
雖然在整個生命當中,人類顯得比較有智慧的,但迄今為止,卻沒有人能給自己找到一個準確的定位,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在精神升級以后,它又可以變成怎樣的。科學家最多能知道一些物質方面的知識,能創造一些新的物質生活條件而已。
有人認為:佛教是迷信、是教條。
判斷任何一件事情,贊揚也好,誹謗也好,一定要有實實在在的證據。如果根本不去研究,不加思維,只是信口雌黃“這個是迷信”、“那個是迷信”,實際上他自己已經是迷信了。
世間人就是這樣——提升自己的身外之物,大家不覺得是迷信,而認為是實實在在的技術和能力;對自己一竅不通的東西,卻不負責任地將其貶為迷信。這都是對佛法根本不作研究的門外漢的一派胡言!
有人認為:佛教很消極。
這也是根本不知道真正的佛教徒在干什么的淺薄表現。佛教徒有度化一切眾生的崇高目標,有乃至輪回未空永無止盡的長遠規劃。世俗人即使再積極,也只不過是追求一世的名利而已,不可能考慮所有生命的幸福,更不可能為眾生的解脫而努力;世間人的目標再長遠,也充其量超不過幾十年的光陰,所以,佛教不僅不消極,而是非常地積極。
作為佛教徒,首先我們要建立正知正見,正知正見的來源,就是聞思。就像讀書是為了以后生活、工作的需要一樣,聞思的目的,也是為了修行,有聞、有思、才有修,聞、思、修不能分開。每一個學佛的人,都要懂得佛教的知識,這樣才有資格修行。
二、
1、見解
(1)尋找見解的最佳方法
第一、依靠上師訣竅
修持上師之教言,
麥彭仁波切接著告訴我們說,我們的生命是非常有限的。在這樣一個有限的過程中,不要有無限的計劃。有限的生命不可能完成無限的計劃,故而要根據自己的時間做適當的事情。
什么是適當的事情呢?就是從現在起,要走上一條通往輪回出口的安全之路。要踏上這條路,首先要恭聆上師教言,然后反復思維,在掌握熟練之后,再到靜處觀修。
第二、依靠靜處
靜處抉擇心本性。
所謂的靜處,是指具備修行環境與條件的地方。從嚴格意義上說,最好的靜處,就是除了自己以外沒有任何人,就像米拉日巴當年修行的環境那樣的地方。如果暫時找不到,不太適應或沒有條件去這樣的環境,就要找相對安靜,對修行沒有太多人為與非人為阻礙的環境,在比較自然、安全的氛圍中,去掌握、追究心靈或意識的秘密。
為什么要追究心的秘密呢?因為第一推動力不是上帝,不是萬能神,而是我們的心。
心是萬物的創造者、控制者和毀滅者。佛教徒沒有必要去爭論外界是唯心還是唯物,因為我們認為,萬事萬物既不是心也不是物質,而是一種幻覺,這種幻覺的源頭不是哲學,不是科學,不是宗教,就是我們自己的心。外境本身就是不存在的東西,我們沒有必要頑固地執著外境,把不存在的東西當作存在的,然后去分析這是物質還是精神。
在中觀里,會讓我們全方位地觀察空性,哪怕是小小的一朵花,也要在上面進行思維觀察,將粗大的物質細分,直至分解到最后的能量,并感覺到空性。其實這都是不需要的,我們沒有必要觀察房子是不是空性,車子是不是空性,宇宙、山河大地空不空,因為這些都是我們的心創造的。我們只需回頭追究心,心的秘密一旦掌握好了,一切都解決了,這是大乘佛法的訣竅。
(2)何謂見解
心的狀態有兩個層面:
第一、心的現象
心如閃電似風云,思維一切眾念染,
心的現象有如電、如風、如云三個比喻,經常思維一切外境,各種各樣的雜念染污著我們的意識。
為什么像閃電呢?眾所皆知,打雷閃電的時候,大地一下子被照得如同白晝,但這個時間非常短暫,一下就過去了。同樣,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剎那變換的。比如說,當心里冒出一個我要升官發財的念頭以后,如果不去觀察,覺得它會持續很久,但如果在感覺到這個念頭的當下,立即回頭去看這個念頭,既不打擊它也不培養它,那樣就會發現,每個念頭都像閃電一樣,突然間冒出來,轉瞬間又消失無蹤,任何念頭都是剎那興亡、自生自滅的。
噶舉派的大手印里面也有這樣的修法,就是觀察自己在想什么。當產生另一個念頭的時候,也同樣去觀察它。不放過任何一個念頭,把每一個念頭都記錄下來。
很多人以為,這就是證悟了。但事實并非如此!這不是證悟空性,而只是發現自然規律的現象而已,就像我們的眼睛能看到閃電幾秒鐘就消失了,也不能表示我們的眼睛證悟空性了一樣。
為什么說心像風呢?雖然詳細深究可以知道,風也有顏色和重量,但從簡單而表面的視角而言,我們只能由身體的觸受感覺到微風拂面或狂風刺骨,耳朵聽見風聲的呼嘯,但在一般情況下,我們的肉眼卻看不見清亮透明的風。同樣,我們心里時時刻刻都有很多煩惱、智慧等等,但真正回頭去看,究竟煩惱是什么樣的東西,卻是誰也辦不到的。
為什么說心像云呢?天氣好的時候我們會看見,云都是一朵一朵的。坐在飛機上,可以有身在云端的感覺;在比較高的山上,也能感覺到云朵從自己身邊飄過。云可以形成山、河、大地、動物、建筑等各種各樣的形狀,但實際上云既不是山、不是河,也不是動物和建筑。
另外,在晴朗、明凈的天空中,烏云會突然產生,一會兒滿天都是烏云,然后馬上打雷、下雨等等,過了一會兒,又一下子云開霧散,烏云全都消失了。云去哪里了?是不是去到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了?不是。云就是在我們看得見的地方無緣無故地消失了。
還有很多比喻可以描述心的狀態,但這三個比喻比較有代表性。
從小到大,我們從來沒有觀察過自己的念頭到底是什么樣的。從小學到大學,所有老師傳授給我們的,都是怎么掌握先進技術,怎么改造外面的世界,怎么征服大自然等等,沒有一個老師會叫我們回頭看自己的念頭,從而提升自己、認識自己。
盡管現代科技十分發達,通過全球定位系統,可以為全球任何一個經緯度上的城市定位,但我們能不能給自己定位呢?不行。不要說普通人,即使是科學家、哲學家也無能為力。
十九世紀或更早一點的時候,有些人以為可以給精神下定義了。有人說:用硬物擊打大腦,會頭腦眩暈、眼冒金星等等,所以意識就是大腦的產物,大腦的活動就是精神。還有一些人也許認為:當某些人恐懼或傷心時,心臟會發痛,所以精神是心臟的產物。
這些現象只能證明,精神與大腦、心臟有相當大的關系,但誰也不能就此斷定,意識是大腦或心臟的產物。
隨著科技的日益發達,連科學家當中的一部分人都不贊同以前的說法了。雖然不是所有科學家都認為精神不是大腦的產物,目前的主流思想還沒有改變,但包括在神經生物科學上得過諾貝爾獎的著名人士的觀點,也與以往的觀念大相徑庭了。
在精神的問題上,有史以來的很多學者、專家、神學家都被迷惑了,除了釋迦牟尼佛以外,誰都拿不出一個能說服人的定義,所以很多人都說精神不存在。
那么精神在哪里呢?這個問題只有佛教能夠回答。我們的心像風一樣,是無形無色的,它既不在大腦里面,也不在心臟里面。
我認為,世上最偉大的神經科學家,就是釋迦牟尼佛,因為密宗已經將心的狀態講得非常清楚了。直到現在,密宗描述意識的很多內容,醫學界也沒有發現。但對修行人而言,它的確是存在的。我們暫時不需要了解那么多,我們目前的課程,就是要給精神一個定義。
大家不能考慮得太復雜了,而是要簡單、純樸一點,認真地看看心的狀態是怎樣的。
第二、心的本性。
詳加觀察無基根,有如陽焰本性空,
空而現乎現而空。
在根本不觀察的時候,我們從來不知道心是什么樣的東西。稍加觀察以后,我們會找到意識像風、像云、像閃電等等的答案,但現在需要進一步詳細觀察,心的本性究竟是怎樣的呢?
雖然就佛教理論而言,萬事萬物都是空性,心的本性也應該是空性。但我們首先不能輕易下定義,強迫自己必須按照釋迦牟尼佛說的去想。
那該怎樣思維呢?在這個時候,我們不管佛陀怎么說,就是要自己去看個清楚,真正地了解一下心是什么樣的。
如果想從宏觀的層面向普通人證明,包括宇宙當中的所有星球在內的萬事萬物都是心創造的,就很難令人信服,但在我們自己的小世界、小宇宙里面,自己開心不開心,與人關系融洽不融洽,都是跟心有密切關系的。意識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我們,幸福、痛苦、和諧、矛盾等等都是它的作用,它一直都躲藏在后臺,操縱著我們的生活和思維。今天,我們一定要看清楚這個幕后策劃者的本來面目。
觀察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加行修法全部修完以后,修一遍上師瑜伽修法,最后觀想上師融入自心;或者將上師、佛菩薩觀想在自己前面,并祈請上師三寶加持自己能證悟空性,找到心的本性。祈請之后,就讓心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