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茶道之“寂”境
時間:2010年08月06日 來源:鳳凰網
“寂”,即枯淡閑寂之意。它是茶道美學的最高境界,也是“禪茶一味”的靈魂之所在。
枯淡閑寂之情是禪宗對自然界的本質感受和領悟。它所表現的情感既不是那種神圣的崇高,也不是那種奇異的神秘;既不是對生命的慨嘆,也不是“觸物生情”似的傷感。它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禪境,是寧靜、幽遠、朦朧、恬美的體驗,是大自然本身的和諧。
禪宗的“物我兩忘”與枯淡閑寂有異曲同工之妙。它要求禪者對自然,對人生有一種達觀清澈的悟性,不執著于一物的心境,不迷感于一念的感知。正是基于這種空寂的體悟,日本的禪師們才創造出諸如“只手之聲”、“如何不濕衣,直取海底石”等貌似玄秘,實則大徹大悟的公案。只有將有色的大千世界悟至枯淡閑寂,將色視為空,把空還原為色,才會從一只手聽到兩個巴掌聲,不濕衣即可取出海底之石。人若真正體悟到了枯淡閑寂的蘊涵,才會有“石壓筍敘出,岸懸花倒生”的化境,唯如此,才能在大自然中獨具慧眼地領悟到“枯木倚寒巖”,“話盡山云海月情”的美感。
茶通禪理。茶道認為,“知已去欲,凝神沉思”之后達到的心滿意足的幽閑境界就是“寂”。那么,這種“心滿意足”的境界是什么呢?村田株光曾引用兩句漢詩來解釋它:“前林深雪里,昨夜樹枝開。”
白雪皚皚,朔風蕭蕭,在一般人眼里無異于生的桎梏,死的沉寂。然而在禪僧看來,那深雪里孕育著生命的乳汁,那朔風里流動著復蘇的生機,轉眼間就會迎來一個爭奇斗妍的春天。沒有傷感,沒有悲嘆,“于不知處得全機”,“于無聲處聽驚雷”,這就是茶道“寂”的真正含義。
日本茶人中長期流傳著一段有關宗旦以禪論茶,以茶喻禪的故事:據說某日,一位禪僧到宗旦的茶室去參禪品茶,采了一枝百色的山茶花讓門人轉送主人,以示敬意。不料門人不小心,摔了一個跟頭,花瓣摔得滿地皆是。宗旦聞訊,不慌不忙地收拾了一番。待禪僧被請入茶室時,一眼便看見茶桌上花瓶里插著一枝光禿禿的樹枝,而花瓶下整整齊齊地擺放著白色的落英。品茶時,禪僧默默無言,他仿佛看見這片片花瓣比原來自己采摘時更加充滿了生氣。從這里,他體悟到這就是沒有傷感的枯淡,這就是物我兩忘的閑寂。
夾山和尚(805--881)喝完一碗茶后,又自斟了一碗遞給侍僧。侍僧正欲接碗,和尚陡問:“這一碗是什么?”侍僧一時語塞。
誰能無心領受這碗茶,便真正明了何謂禪茶一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