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猶如一只時鐘,心如鐘擺。未經鍛煉的心總是擺蕩在過去與未來兩點之間,為過去已發生的事而懊惱、悔恨、耿耿于懷,為將來未知的事而胡思亂想、憂心忡忡。因此普通人總是活得很累。而受過訓練的心能專注當下這一秒鐘,心無二用地做好手邊正在做的事、善待正在與你打交道的人,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成功、幸福的人生便在時鐘每秒的“滴答”聲中延伸。這就是活在當下之本意。禪門中有一個公案對此有生動形象的詮釋。有施主問一位禪師:“修行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禪師很平淡的回答:“饑來吃飯,困來即眠。”這位施主不以為然地反駁道:“一般人每天也是如此,這有何特別之處?”禪師莞爾一笑,搖搖頭說:“很特別!修行人吃飯的時候就是吃飯,睡覺的時候就是睡覺;而一般人該吃飯的時候,不好好吃飯,心里卻想東想西;該睡覺的時候,不好好睡覺,總是百般的煩惱。”
“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一樣的人生,一樣的生活環境,若能把因禪修而得來的定境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活在當下:“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則行住坐臥、劈柴擔水、擊鼓高歌都具有禪味,最后自然會達到“平常心是道”的境界。
心”本來是自然的、清凈的,沒有造作,不染纖塵。而心的這個“本來”,被無明煩惱障蔽后,變得雜亂垢染,念念無常。我們的心,時時刻刻在領受和覺知法塵,剎那剎那變化不停。在“心”的變遷中,如果可以清楚地看到善是怎么生的,惡是怎么起的,并通過有效的訓練,使心不向外追逐,便可安住于平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