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法器漫談——鐘
2010年08月27日 來源:《世界宗教文化》
鐘,梵語犍稚,華譯為鐘、磬。為寺院報時、作法事時集眾所敲打的法器。寺院鐘的始制源自印度,稱為“犍稚”,傳到我國才稱為鐘。在中國,黃帝時即有工匠垂鑄鐘,原系祭祀、宴享的樂器,如西周有所謂的“編鐘”。佛教傳入后,始成寺院中的法器,印度召集大眾時,常擊木制的犍稚,在我國則代以銅鐘。如《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四說:阿難即升講堂,手執犍稚,并作是說:我今擊此如來信鼓,諸有如來弟子眾者,盡當普集。爾時復說此偈:降伏魔力,除結無有余。露地擊犍稚,比丘聞當集。諸欲聞法人,度流生死海。聞此妙響音,盡當云集此。
關于犍稚的倡設緣起,依《五分律》卷十八記載:“佛陀時代,有一次,僧團布薩時,未能及時集合,乃至荒廢坐禪行道。時,佛乃教示須唱言時至,并敲打犍稚,或擊鼓、吹螺集眾云”。在《五分律》卷十八里又說:“諸比丘不知何以木作犍稚,以是白佛。佛言:除漆樹毒樹,余木鳴者聽作。”
《大智度論》卷二說:“大迦葉往須彌山頂,撾銅犍稚”。據此可知,后世亦用銅制品。按《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下的說法:五事須打犍稚,此五事即:“一者常會時,二者旦食時,三者晝飯時,四者暮投槃時,五者一切無常。”
鐘的種類一般有梵鐘與喚鐘兩種:
(一)梵鐘,又稱大鐘、釣鐘、鯨鐘蒲牢、華鯨、華鐘、巨鐘等。多屬青銅制,少數為鐵制,通常高約150公分,直徑60公分,懸掛在鐘樓上,用于召集大眾,或作朝夕報時。上端有雕成龍頭的釣手,下端有相對的兩個蓮花形撞座,稱為八葉,撞座以下稱草間,下緣稱駒爪;以上則分池間、乳間兩部分,且乳間有小突起物并列環繞,又連結撞座,呈直角交叉的條帶稱為“袈裟”,又名“六道”。另外,釣手傍有呈圓筒狀的插通內部。此類鐘多懸于鐘樓。以其告知初夜坐禪之時間,故稱定鐘;又以其告眾入僧堂,故亦稱入堂鐘,作為召集大眾或早晚報時之用。其所發之間或稱鯨音。后世多在其表面平滑處刻銘。
(二)喚鐘以稱半鐘、小鐘,多以黃銅鑄造,通常系高60公分乃至80公分,吊在佛堂內之一隅,以其用途為通告法會等行事之開始等事。故亦稱“行事鐘”。
關于鐘的敲法:《行事鈔》說:“佛在世時,但有三下”。《五分律》云:“打三通”。關于敲“三通”,《四分律疏飾宗記》卷八云:“創疏而輕,漸急而重,將欲了時漸細漸沒,名為一通,如是至三,名曰三通。于最后通聲沒之次,大打三下,或二或一,以表聲絕。”
在我國打鐘的方法依宗派、地方而有不同,但通常是以三鳴鐘為始,以二鳴連續作終。敲鳴鐘的次數以十八聲為常例,亦有三十六聲、一百零八聲。其中,對于鳴一百零八聲之原因,或謂是對應十二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之數。或謂可使百八煩惱清醒,故佛教稱為“百八鐘”。在禪宗寺院中,懸于寺中禪堂(僧堂)、齋堂等處之鐘稱為僧堂鐘、堂鐘、齋鐘;置于佛殿之鐘則稱殿鐘。而掌理鳴鐘之僧職,則稱鐘頭。
然而敲鐘時,當依經論的說法而感征。應至鐘所禮三寶訖,儀整立念:我鳴此鐘者,為召十方僧眾。有得聞者,并皆云集,共同獲利。又諸有惡趣受苦眾生,令得停息。
鐘有木、石、銅制的差別,雕刻都極為精美,常刻有銘文,且自六朝起多掛在鐘樓。有的上面鐫有銘文,如北周天和五年(566),北周武帝制“大周二教鐘銘”。麟德二年(665),唐高宗制“大唐興善寺鐘銘”、“京都西明寺鐘銘”。
北周以來佛教鐘的制造仍然很頻繁。此外,蘇州寒山寺之鐘,由唐代張繼所作《楓橋夜泊》詩而極負盛名。又據日僧圓仁所作《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三載:“五臺山有鐘樓谷,乃文殊示現金鐘寶樓之處”。
鐘對修道大德利益,《增一阿含經》說:若打鐘時,一切惡道諸苦,并得停止。《敕修百丈清規》卷八《法器章》云:“大鐘,叢林號令資始也,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味。”傳說古月支國,因與安息國戰,殺人九億。因惡報故,死后化為千頭大魚,劍輪繞身砍頭,隨砍隨生,極痛難忍。往求羅漢僧常擊鐘聲,以息其苦。
正國為鐘有這么多的功德利益,凡是敲鐘的人必誦“鐘聲偈”以祈國富民強,眾苦消滅,繼而圓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