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以新農村建設為主題,提出全年農村工作的方針政策,其中明確提出今年要實現“三個高于”,即“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國債和預算內資金用于農村建設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要高于上年”。如果要說明國家加大對農村建設的投入和促進農村消費的關系問題,需要知道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要任務,也需要與近幾年中央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農村工作政策聯系起來思考。
“多予、少取”,才能“活棋”走活
在新農村建設中,政府支持的重點是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增加對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和農村義務教育、衛生等社會公益事業的投入,逐步穩定與完善對“三農”的扶持政策。在實施“十一五”建設規劃的開局之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將達到3397億元,比上年增加422億元。國債資金用于直接關系到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基礎設施的投入占比,也將比去年高1.2個百分點。
而農村稅費改革不僅取消了原先336億元的農業稅,而且取消了700多億元的“三提五統”和農村教育集資等,還取消了各種不合理收費,農民得到了很大的實惠。為保證基層政權正常運轉和農村義務教育的需要,從今年起,國家財政將每年安排支出1030多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每年將達到780多億元,地方財政每年將安排支出250多億元。增加投入和減少農民生產生活支出的政策措施,將擴展農民增加收入的空間。有效需求增加了,必然拉動農村的消費。
農村消費現狀不樂觀 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從當前看,財政投入對拉動內需的作用有限。以2005年為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6.7萬億元,其中縣和縣以下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2萬億元,只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32.8%。也就是說,占全國人口2/3的農村,只消費了全國1/3的商品。
造成農民消費能力弱、農村地區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1997年到2000年,農民收入的平均增幅僅為3.7%,“十五”期間恢復到5.28%。2005年,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255元,增幅為6.2%,同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實際增長9.6%。二是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逐步拉大,“十五”期間基本形成1∶3.2的收入差距,而據國際勞工組織對36個國家的調查,絕大多數國家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1∶1.6左右。三是財政與金融對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和社會公益事業支持不足,農業生產基礎薄弱,特別農民上學、看病支出負擔重,缺乏基本的社會保障,這些,都大大制約了農村消費,如果這種局面不改變,必然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全局。
反過來看,農村消費的現狀也顯示出農村消費市場還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只要農民收入能穩步增長,農村購買力較快增加,農村消費市場就會隨之不斷擴大。據統計,2000年至2003年間,我國農民每年增加的消費額為1000億元,而2004年增加了2312億元,2005年又比上年增加了3705億元,農村消費增速加快,與城市消費的增長差距也不斷縮小,就單年份消費增長幅度看,按可比價格計算,城市消費上升0.7%,農村上升3.8%,農村消費呈現增長勢頭,這與黨的十六大以來一系列惠農支農政策措施、農民收入恢復性增長,特別是農村稅費改革與加大對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社會公益事業投入分不開。
撬動農村消費 落實“三個高于”是關鍵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的啟動年,中央和國務院將采取積極擴大內需,調整投資和消費的關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的措施。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落實“三個高于”的政策要求,采取加大政府對農村基礎設施與公益事業的投入,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措施,必然會提高農民的消費能力,改善農村的消費環境。而隨著財政支出和國債投資將更多地投向農村義務教育、衛生醫療和基本社會保障等社會公益事業、更多地投向對縣鄉財政轉移支付,對于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改善消費預期有積極作用。
落實“三個高于”的政策并探索建立支持“三農”的長效機制,對于拓展農民增收的空間、擴大農村消費有直接的推動的作用,也是走好農業和農村建設這招“活棋”的重要措施。據有關部門估計,2006年我國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將繼續保持穩步增長,預計同比實際增長約為11.3%左右,比2005年實際增幅有所降低,但農村消費品零售額將加快增長,城鄉消費差距將進一步縮小,農村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步提升。
農村消費要激活 該做的工作還很多
開拓農村消費市場空間、擴大農民消費的根本途徑,在于農民收入能夠穩步而持續增長,而保持農民能夠增收的條件,還在于不斷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效益,需要繼續調整農業結構,如積極發展畜牧業、發展農村地區的二、三產業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推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實現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拓展農村消費市場空間,還需要加強農村市場體系的建設。其中需要發展與農村消費直接相關的零售業,逐步引進新的商業經營業態,在傳統的集貿、批發和零售等經營業態的基礎上,針對農村市場的特點,逐步發展以現代連鎖經營為代表的零售流通產業,使其經營網絡向農村延伸。如商務部目前正在抓緊實施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力爭在2007年底在全國建設25萬家連鎖化農家店(農村超市),覆蓋全國70%的鄉鎮和50%的行政村,從而全面提高農村的綜合流通能力,使現代消費觀念、流通方式和市場經營機制由城到鄉,促進農村消費環境發生根本變化,促進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逐步縮小。
在農民收入增加和農村市場建設的基礎上,有中央和地方政府積極的支持,通過農民兄弟自身的努力,逐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和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的面貌,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消費潛力將不斷發揮出來,形成持續有力的內部需求,從而拉動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