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使人心靈純美
一位信佛虔誠的居士,在自家屋后開辟了一片花園,種了四季的花草。他每天都勤于修剪、整理花圃,所以枝葉茂盛、花香襲人。這位居土常將這些清雅的花,送到寺院去供佛。
居土說:“我不求什么!只是每天整理花草、剪下花朵,送到寺院供佛,我的內心就會特別寧靜、清涼、輕安,這是我每天喜歡來供佛的原因。”
“但是回到家就會有煩惱,心不得安寧 ! 我要用什么方法,讓我的心清凈呢?”居士問。
禪師說:“花瓶里的花,一段時間后就會凋謝 ! 你知道該用什么方法,讓鮮花保持新鮮嗎?”
居士說:“要時常換水。因為花的莖浸在水中容易腐爛,無法吸收水分供給花朵,花就容易凋謝。所以必須要每天換水,并且剪掉爛掉的莖,這樣就能保持花的新鮮。”
禪師說:“花的新鮮與我們身心清凈的道理是相同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常常自我凈化、調整心念,才能適應環境;無法要求環境來適應我們的心啊 !”
這位居士聽完后,隨即接著說:“我若能常在寺院里,不知該有多好! 我很期待有一天能放下一切,在寺院寧靜的環境中好好聆聽佛法,學習佛經梵音的唱誦。”
禪師又說:“其實,呼吸之間就是梵音聲。只要把混亂的心念時時消除,這種天地宇宙、周圍環境,乃至于你內在的身心動作,無一不是清凈梵音聲。你兩邊的耳朵就是現成的菩薩道,身體就是清凈的道場!”
心靈的純美是一種精神美,內在美。它是人內在素質美的體現,是人的美的核心。因為人不但是自然的人,更是社會的人,而作為社會的人,精神的價值往往居于首位。所以,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實篤,將心靈的美列為決定人的價值的第一標準。
心靈的純美是道德美、情感美、才識美和性格美的有機結合,是人的教養、涵養、氣度等的表現。一個人有教養就能承受生活考驗,繼而能奠定其人生觀,這是人們追求心靈純美的最大努力條件之一,教養好,相應涵養就好,氣質也好。心靈的純美與美德是分不開的。所以,在一定意義上說,心靈的純美就意味著較高的個人修養。對于成功人士而言,自身修養比職業素質更重要。心靈是一個人的最為神秘之處,是一個人一切行為的“決策機關”,心靈的純美,能指導人的行動向著好的方向發展,為社會造福,為自己增輝,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心靈的純美可以讓我們樹立起是非標準,具備辨別美與丑的能力,棄惡揚善;心靈的純美可以給予我們追求真理和突破科學禁區的勇氣;心靈的純美還可以讓我們擁有勤勞,創造財富的精神。
如果一個人不具有出眾的外貌,但卻具有純美的心靈,那么,心靈美就會彌補他外貌的缺陷,從而使他具有迷人的風度和受人歡迎的性格,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就是一位相貌十分丑陋的人,然而他正是因為具有純美的心靈和睿智的頭腦,才得到別人的贊譽而千古留名。
中國的很多古人也都把追求心靈的純美當作自己的人生目標。功名利祿在他們看來,不過是浮云般虛無縹緲,根本不值得一顧。正因為如此,他們不會斤斤計較于個人的名利得失,更不會為爭名逐利而勾心斗角,他們有更多的時間來充實自己,以一種平和的心態來品味和享受人生。“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東晉時期的陶淵明,為了追求心靈的自由,毅然拋棄了高官位和豐厚的物質生活,他卻收獲了一種怡然自得的快樂。
還有很多人,在長期追求功名利祿而不得,身心俱疲之后,往往會猛然醒悟:人生的全部價值,就在于保存一顆純凈美麗的心;只有心靈的純美才是永恒的!
而禪宗的理論中,佛教凈化心靈的教義得到了充分的發屜。禪宗認為,人人本性清凈,眾生與佛本無差別。如有差別,則在于一迷一悟,迷即眾生,悟即是佛。而所謂悟的根本方向,就是能 “自凈其心”。六祖惠能大師在其經典《壇經》中提出了很多這樣的論點,如:“心但無不凈,西方去此不遠”、“但愿自家修清凈,即是西方”等等。
所以,修心,最重要的是心念清凈,無雜無染。我們在生活中如果好好用心、反觀自性,就能自我凈化心地,則無處不是清凈的道場!何須等待時間與空間的配合。修行,就是要時時攝伏,調伏自己的心。內心如果清凈,大地一切的境界無一不是美景;宇宙之間,萬物的聲音無不是生命的朝氣與大地的生機!
只有心靈的純美才會讓我們擺脫種種欲望的糾纏,不為外物所累,而達到內心的平靜與和諧。這種來自心靈純美的和諧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是一種看破世俗的智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躲開功名利祿的紛紛擾擾,讓我們的心靈在生命的原野上自由自在地馳騁,我們才會獲得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