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佛法使人心靈純美
2011-03-14

佛法使人心靈純美

     佛教之道,綿綿不絕,究其根底,在明心見性,自凈其意。因為心為諸法之本源,若人人修心正心,擴展胸懷,放大心量,熄滅貪、嗔、癡,由個體而家庭而社區而國家而天下,則心凈國土凈,心安眾生安,心平天下平。而禪宗的最高境界也曾被大德歸結為“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這也正是人們對于生活的一種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渴望。

    但返璞歸真,回歸自然并不僅僅只是一種形式,不是僅指回歸山野村居或游山玩水,呼吸新鮮空氣,從禪的層面上來說返璞歸真最主要的是要達到心靈的回歸,讓心靈從繁復的層面回歸簡單,遠離那些使人煩惱重重的虛名浮利,徹底頓悟自然界的純樸與真實。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佛教引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一位信佛虔誠的居士,在自家屋后開辟了一片花園,種了四季的花草。他每天都勤于修剪、整理花圃,所以枝葉茂盛、花香襲人。這位居土常將這些清雅的花,送到寺院去供佛。

    有一天,這位居士遇見寺院的住持禪師,也將花供養禪師。禪師很歡喜地說:“你每天都來插花、換水,確實是功德無量!佛經里說:‘以花供佛,能生生世世得莊嚴 ’”。
  居土說:“我不求什么!只是每天整理花草、剪下花朵,送到寺院供佛,我的內心就會特別寧靜、清涼、輕安,這是我每天喜歡來供佛的原因。”

    禪師說:“是啊! 學佛的人心中應無所求,當下就是清凈。”
  “但是回到家就會有煩惱,心不得安寧 ! 我要用什么方法,讓我的心清凈呢?”居士問。
  禪師說:“花瓶里的花,一段時間后就會凋謝 ! 你知道該用什么方法,讓鮮花保持新鮮嗎?”
  居士說:“要時常換水。因為花的莖浸在水中容易腐爛,無法吸收水分供給花朵,花就容易凋謝。所以必須要每天換水,并且剪掉爛掉的莖,這樣就能保持花的新鮮。”
  禪師說:“花的新鮮與我們身心清凈的道理是相同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常常自我凈化、調整心念,才能適應環境;無法要求環境來適應我們的心啊 !”
  這位居士聽完后,隨即接著說:“我若能常在寺院里,不知該有多好! 我很期待有一天能放下一切,在寺院寧靜的環境中好好聆聽佛法,學習佛經梵音的唱誦。”
  禪師又說:“其實,呼吸之間就是梵音聲。只要把混亂的心念時時消除,這種天地宇宙、周圍環境,乃至于你內在的身心動作,無一不是清凈梵音聲。你兩邊的耳朵就是現成的菩薩道,身體就是清凈的道場!”

    也可以這樣理解禪師的語意:只有當心靈回歸到無我樸實境界,只有當靈魂徹底拋棄世間的浮華,人才能達到和自然和諧統一,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擁有心靈的純美。
  心靈的純美是一種精神美,內在美。它是人內在素質美的體現,是人的美的核心。因為人不但是自然的人,更是社會的人,而作為社會的人,精神的價值往往居于首位。所以,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實篤,將心靈的美列為決定人的價值的第一標準。
  心靈的純美是道德美、情感美、才識美和性格美的有機結合,是人的教養、涵養、氣度等的表現。一個人有教養就能承受生活考驗,繼而能奠定其人生觀,這是人們追求心靈純美的最大努力條件之一,教養好,相應涵養就好,氣質也好。心靈的純美與美德是分不開的。所以,在一定意義上說,心靈的純美就意味著較高的個人修養。對于成功人士而言,自身修養比職業素質更重要。心靈是一個人的最為神秘之處,是一個人一切行為的“決策機關”,心靈的純美,能指導人的行動向著好的方向發展,為社會造福,為自己增輝,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心靈的純美可以讓我們樹立起是非標準,具備辨別美與丑的能力,棄惡揚善;心靈的純美可以給予我們追求真理和突破科學禁區的勇氣;心靈的純美還可以讓我們擁有勤勞,創造財富的精神。

    只有心靈的純美才是持久的美。一個心靈骯臟的人不論他的外貌有多么的漂亮,他最終都不會得到別人長久的贊美。心靈骯臟的人總是喜歡損人利己,蠅營狗茍,他們不可能為自己贏得良好的人緣,更不會具備值得他人信任的迷人魅力。他們總是喜歡耍一些陰暗的手段,投機取巧,雖然可以取得一時的成功,但卻得不到別人的認同。一時的成功只會讓他們露出小人得志的嘴臉,最終只會自食其果。
  如果一個人不具有出眾的外貌,但卻具有純美的心靈,那么,心靈美就會彌補他外貌的缺陷,從而使他具有迷人的風度和受人歡迎的性格,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就是一位相貌十分丑陋的人,然而他正是因為具有純美的心靈和睿智的頭腦,才得到別人的贊譽而千古留名。
  中國的很多古人也都把追求心靈的純美當作自己的人生目標。功名利祿在他們看來,不過是浮云般虛無縹緲,根本不值得一顧。正因為如此,他們不會斤斤計較于個人的名利得失,更不會為爭名逐利而勾心斗角,他們有更多的時間來充實自己,以一種平和的心態來品味和享受人生。“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東晉時期的陶淵明,為了追求心靈的自由,毅然拋棄了高官位和豐厚的物質生活,他卻收獲了一種怡然自得的快樂。
  還有很多人,在長期追求功名利祿而不得,身心俱疲之后,往往會猛然醒悟:人生的全部價值,就在于保存一顆純凈美麗的心;只有心靈的純美才是永恒的!

    佛教認為,人類之所以不能夠達到純美的境界,源自于人有諸多煩惱,而種種煩惱主要來源于自身心識的貪、嗔、癡,即所謂“三毒”。同時,這“三毒”也是人類身、口、意等一切惡行的根源。貪是對名聲、財物等己所愛好的東西沒有滿足的一種精神作用;嗔是對不合己意的有情生起憎恨,從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寧的一種精神作用;癡是指愚昧無知、不明事理的一種精神作用。這些精神作用的擴張,使得人與人之間無法和諧相處,從而產生矛盾和問題,相互糾纏不已,以至在苦難之中不能解脫。佛法認為,這“三毒”是魔王,只有用佛法的正見讓自己除掉三毒心,才能恢復清凈的本性,才是真佛,因而教導人們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是要人們通過戒定慧的自我修養,去除貪欲心、怒心和愚癡心,凈化自己的心靈。在具體實踐上,則是要人們以布施去轉化貪欲心,以慈悲去轉化怒心,以智慧去轉化愚癡心。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大乘起信論》),又謂:“若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第一》)
  而禪宗的理論中,佛教凈化心靈的教義得到了充分的發屜。禪宗認為,人人本性清凈,眾生與佛本無差別。如有差別,則在于一迷一悟,迷即眾生,悟即是佛。而所謂悟的根本方向,就是能 “自凈其心”。六祖惠能大師在其經典《壇經》中提出了很多這樣的論點,如:“心但無不凈,西方去此不遠”、“但愿自家修清凈,即是西方”等等。
  所以,修心,最重要的是心念清凈,無雜無染。我們在生活中如果好好用心、反觀自性,就能自我凈化心地,則無處不是清凈的道場!何須等待時間與空間的配合。修行,就是要時時攝伏,調伏自己的心。內心如果清凈,大地一切的境界無一不是美景;宇宙之間,萬物的聲音無不是生命的朝氣與大地的生機!
  只有心靈的純美才會讓我們擺脫種種欲望的糾纏,不為外物所累,而達到內心的平靜與和諧。這種來自心靈純美的和諧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是一種看破世俗的智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躲開功名利祿的紛紛擾擾,讓我們的心靈在生命的原野上自由自在地馳騁,我們才會獲得真正的幸福。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