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簡稱新農合)推進力度的加大,參合農民數量越來越多,由此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農民醫療消費市場。這個市場有多大的商機?又該如何避免醫療機構提供的醫療服務商業化?記者就此采訪了山東、河南等農業大省的部分專家。
新農合制度的實施,提高了農民健康的保障能力,使農民群眾醫療衛生需求逐步釋放出來。農民的醫療消費和健康觀念發生了新的變化,試點地區農民的就診人次和住院人次明顯增加。
專家認為,由于農民在我國人口中占主體地位,數量龐大,這就決定了即使農民的醫療消費水平很低,但算醫療消費總賬,其數額也會非常巨大。在山東,東營農民的因病就診率已由2002年實行新農合前的75.1%上升到2005年的90.3%,住院率由2.9%上升為3.7%,農民人均醫療消費由106元上升為358元
據河南省衛生廳基層衛生與婦幼保健處副處長王耀平介紹,目前,河南有3228萬名農民參合,平均每人每年約擁有50元醫療資金,醫療消費市場規模總計達16億元。而據河南省農調隊調查,去年全省農民人均醫療保健費用支出123元,全省農民每年醫療保健費用支出總計約為86億元,其中,新農合醫療費用支出占農民全部醫療支出的18%左右,并將逐年提高。
業內人士估計,如果全國每名參合農民擁有40元的醫療資金,到2008年,全國9億名農民將會有360億元的醫療消費實力。
新農合的實施,使鄉村醫療機構提高綜合服務能力有了依托,加快了縣、鄉、村醫療機構的發展,試點地區定點醫療機構的門診人次、出院人次和業務收入都有明顯增加。以山東濰坊市為例,實施新農合后,鄉鎮衛生院門診人次增加18%,出院人次增加20%,床位使用率增加了19%。
但是,面對巨大的農村消費市場,山東大學衛生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
專家們建議,在推行新農合過程中,必須盡快完善新農合運作機制,防止過度商業化侵襲農村合作醫療,讓有限的新農合基金在為農民防病、治病上發揮出最大效益。
首先,對醫療服務的供方即醫療機構而言,必須建立監管制度,以抑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山東大學衛生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教授袁長海提出,讓醫生的提成與所開藥品數量脫鉤,讓醫生的收入與病人數量等能體現其技術水平的指標掛鉤。政府還應加大投入,加快農村,特別是鄉、村兩級衛生服務體系的建設,給農民提供平價且優質的服務;同時,挖掘農村醫療消費市場潛力,促進農村醫療機構的發展。
對醫療服務的需方即農民而言,政府應采取各種方式引導農民科學就醫。由于基層醫療服務水平有限,相當一部分農民舍近求遠到鄉鎮以上醫療機構就醫,增加了醫療負擔,也浪費了醫療資源。
為了有效避免這一現象的出現,河南省將報銷用藥分成鄉鎮衛生院、縣級定點醫院及省、市級定點醫院三個層次。在省、市級定點醫院就醫,癌癥等患者所用的疑難疾病常用藥品可以報銷,而在鄉鎮衛生院,被列入報銷范圍的藥品則往往是多發病用藥,以此來引導農民小病就近診治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