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牧民巴雅爾近日邀請蒙古國“金駝研究中心”資深專家占布拉道爾吉和內蒙古農業大學的白音吉日嘎拉教授到家中,就駝產業的發展前景與趨勢,向專家們取經。
40歲的巴雅爾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賽漢希力嘎查,飼養著近100峰蘇尼特駱駝。“現在不少蒙古族牧民走出國門,到畜牧業發達的國家學習‘放牧’。這次我把中外專家請到家里,讓父老鄉親不出門就能接受國內外專家的點撥。”巴雅爾自豪地說。
如今在內蒙古大草原,像巴雅爾一樣開始從“靠天養畜”的傳統養畜模式,向“靠科技養畜”的新型養畜模式轉變的牧民還有很多。
“祖上傳下來的放牧方式已不適合我們現在的發展了,電視、廣播、報紙上的科技欄目都成了草原
自古以來,蒙古族牧民在遼闊的草原上放牧牛羊,過著自給自足的游牧生活。現在,由于天氣干旱,加之超載放牧和不合理墾殖,草原生態日益惡化,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養畜方式開始遭到質疑。
針對草原生態急劇惡化的嚴峻形勢,巴雅爾的家鄉——錫林郭勒盟政府果斷實施圈養的養畜模式,即牧民給牛羊蓋圈舍的同時大力種草,為牲畜貯存一年所需的草料。據了解,養殖方法的變化帶動了牧民們養畜觀念的變化。如何讓奶牛產更多的奶、如何把牛羊養得更肥、如何把奶食品加工出多種花樣,成為草原上人們最關心的話題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