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委昨發布“‘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需求調研”———
4月18日,市科委發布了“‘十一五’時期北京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需求調研”報告。作為本市第一次全面的科技需求調研報告,包括以“爭取于2010年解決北京沙塵暴問題”為目標的“治理大氣污染,減少可吸入顆粒物的系統解決方案”等12項被提煉為“十一五”期間北京的重大科技需求。
引入先進技術檢測現有管網
2004年,北京供熱、煤氣、天然氣等管道長度合計約2萬公里,其中40%的地下管道情況并不清楚,而且資料顯示,目前北京大型的水管崩裂事故平均約4天就有1起,再加之由于地下管線的多頭管理,導致“馬路拉鏈”現象層出不窮。
對此,科技需求調研報告認為,北京急需建設地下管網的數字化綜合管理系統。報告認為,雖然目前供水、供氣、供熱都已有了部分地理信息平臺,管網節點都有信息,但由于管理分散、信息系統的作用尚未完全發揮,需要運用新一代IPV6等技術,實現對地下管網的完全數字化監控管理。同時鑒于北京目前復雜的管網情況和眾多安全隱患,人工檢測的方法已不可行,必須要開發推廣引入先進的檢測設備和技術,如機器人等,對現有管網設施進行安全檢測,通過新技術引入實現有效的安全預警。
“五水聯調”促進循環水務體系
根據北京未來人口發展規劃和經濟發展目標,預計2010年北京的水資源一次需求總量將達到46億立方米以上。所以,北京必須通過科技積極提升再生水、雨洪水的利用水平和規模,加快南水北調進京。在借助有效科技手段對水資源供需情況準確把握的基礎上,實現對“地表水、外調水、再生水、雨洪水、地下水”的“五水聯調”,以優化供給配置。
北京舊城將建實時監控系統
北京舊城保護一直被“建設性破壞”和“消極性保護”帶來的種種問題所困擾。對此,科技需求調研報告認為,北京應建立舊城數據庫和地理信息系統、監控體系。建立北京舊城數據庫,詳細記錄每一座建筑物建立的年代、面積、居民等信息,建立統一的編號,也就是身份識別碼,并通過三維技術全方位記錄建筑物的整體格局、色調、每一間房屋的情況,形成虛擬的北京舊城。同時,通過地理信息系統建立北京舊城的精準數字地圖,建立比較完整的實時監控系統及時掌握舊城建筑情況。該系統還將作為今后舊城管理的基本信息庫,隨著舊城保護的進程而不斷更新。
力爭2010年解決沙塵暴
“治理大氣污染的科技需求來自源頭和過程治理、實時監控、標準體系三個方面”作為12個重大需求中的第一項,報告指出,有效減少可吸入顆粒物的系統解決方案需要以對污染物的實時監控為基礎,以大氣質量標準體系為依據,按照排放標準對污染源頭進行綜合治理,積極改善北京土地質量,開展跨區域綜合治理,爭取到2008年奧運會期間可吸入顆粒物濃度達到國家標準;2010年在區域環境質量和生態狀況總體有所改善的情況下可吸入顆粒物年平均濃度基本達到國家標準,解決北京沙塵暴問題;2015年基本解決北京可吸入顆粒物和揚塵問題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