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師:要還給佛教清凈
2011年06月24日 來源:佛教在線
佛教在線江蘇訊 在江蘇宜興大覺寺美術館,一進門的墻壁上有一幅星云大師25歲時的照片,臉部輪廓硬朗,眉宇間英氣逼人。館內(nèi)資料展示了大師的生平事跡和他在不同時期與國家領導人的合影。2011年5月22日上午,星云大師在大覺寺接受了《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專訪。
星云大師說自己是出生在揚州的“窮小子”,沒有讀過書。但現(xiàn)在,他卻有九個博士學位,他創(chuàng)立國際佛光學會,辦了四所大學,在全世界有三百座寺院,數(shù)百萬信眾。
他倡導的“人間佛教”曾力挽臺灣佛教衰微之勢。禪修班一位學員說,“大師的長處是每到一處都因地制宜地弘法。”
佛教和政治不是對立的
《瞭望東方周刊》:您提出“人間佛教”,曾解釋過很多次,它的核心是什么?
星云大師:釋迦牟尼佛成立佛教之后,經(jīng)過2600年的流傳,佛教慢慢變了樣子,只重視誦經(jīng)和禮儀,沒有重視人間的生活。比如佛教徒生活到山林里,很少到社會上;佛教成為只到寺院膜拜,與家庭與社會沒了關系;佛教變成出家人的專利,在家的信徒慢慢少了。因此,我提出“人間佛教”,重視生活、家庭、社會,讓佛教更能平衡發(fā)展。
“人間佛教”和傳統(tǒng)的佛教一樣,佛是一個,初始的佛教是人間佛教,現(xiàn)在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融合,還是人間佛教。
《瞭望東方周刊》:你認為佛教與政治統(tǒng)治之間是什么關系?
星云大師:佛教和政治不是對立的,政治不要防范佛教,要護持佛教,給佛教更多空間,因為佛教可以維護社會道德,凈化人民的心靈,促進社會秩序,改良社會風氣,佛教實際上對政治是有幫助的。
自古以來的,從印度到中國,邪教我不知道,正當?shù)淖诮毯驼螞]有對立過,他把政治領導人當作一個公司董事會的董事長,你們在臺上怎么樣我們不管,我們只做服務,做善事。所以歷史上這么多次改朝換代,佛教都不參與,哪一個當家作主,我都擁護你。所以政治應該把佛教當作最好的朋友,希望今后中國加強佛教人才的培養(yǎng),有傳教的自由,讓佛教受國家政策的庇護。
《瞭望東方周刊》:“人間佛教”能對“和諧社會”的建設有哪些幫助?
星云大師:佛教就是要促進一個和諧的社會。釋迦牟尼佛當年的僧團,叫六和僧團,哪六和呢?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意和同悅,口和無諍,身和同住。文辭好像不太容易懂,我用現(xiàn)代的話來說,第一要思想統(tǒng)一;第二要法制平等;第三要利益均衡;第四要心意喜悅;第五要語言和諧,第六要生活和樂。當初的僧團有這六方面的要求,現(xiàn)在的寺院要重建佛教的制度,把當年釋迦牟尼佛留下來的規(guī)章制度重新復興。
要錢應該要正當?shù)模鸾讨v要凈財
《瞭望東方周刊》:中國的寺廟很多,有些管理不盡如人意,社會上對其有些微辭,比如過分商業(yè)化、腐敗等,你怎么看?
星云大師:佛教在世間,世間任何一個團體,都是好好壞壞的,要求絕對的清凈、美好,那不就到極樂世界了嗎?寺廟里的出家人不會一點錯沒有,但比一般的社會上的人還要好一些,比方說,抽煙喝酒,他們不敢公然做。佛教徒,至少有慚愧心,還是有顧忌的,也不要鄙視他們。當然佛教還需要凈化。
希望國家要有真正的適合佛教的管理辦法,應該有更多自治的空間。佛教協(xié)會和寺院都有一定的制度和規(guī)矩,以戒為師,以制為用,讓佛教慢慢進步。
《瞭望東方周刊》:現(xiàn)在中國寺廟管理上文物局、旅游局、宗教局還有一點交叉。
星云大師:我對中國佛教表面上的開放、興旺,是肯定的,內(nèi)部有什么問題,還需要多研究。尤其我覺得文物局、旅游局不應該和佛教扯上關系,要還給佛教清凈,它不是一個觀光的地方,你能到學校里去觀光嗎?它不是來消遣的。寺院可以參觀,以便凈化心靈,寺廟是超越的地方,用世俗的人事來管理佛教不太恰當。
《瞭望東方周刊》:佛光山在全世界都有分支機構,必然面臨復雜的人事和財務管理,你有什么經(jīng)驗可以分享?
星云大師:佛光山有300個寺院,1000多個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全世界有500萬左右在家的信徒,我們基本上也沒有像社會上什么階級啦,做官啦,管理啦,甚至我們也沒有基金,我們有錢都捐到外面的社會上去,辦教育、文化事業(yè),和救濟社會。
我們所有的人都是義工,沒有薪水,不存錢,沒有說一個月要有多少待遇,其實我們是真正的社會主義啊。因為沒有錢,就沒有麻煩,一般人有了錢就想著開店,賺更多的錢。
《瞭望東方周刊》:有些人拿佛門做生意,比如賣很貴的門票,很貴的香、法器等,你怎么看?該寬容還是堅決不允許?
星云大師:現(xiàn)在佛教有些寺廟要收門票,不應該,寺廟是大家的,古代留下的文物,是歷史財產(chǎn),是大家共有的。使用者付費可以,但是用它來賺錢,不應該。
不過,我所知道的佛教的出家人,有時候要錢,但不貪污,他不會把錢拿來用到家庭里去,他一定用于建藏經(jīng)樓,建大雄寶殿,不要錢也沒有辦法發(fā)展啊。但要錢應該要正當?shù)模鸾讨v凈財。
佛教也要與時俱進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臺灣基督教盛行,而根據(jù)最近的調(diào)查,現(xiàn)在信佛的臺灣民眾高達總人口的60%,這與星云大師及其佛光山在臺灣的積極弘法有密切關系。)
《瞭望東方周刊》:現(xiàn)在基督教在大陸發(fā)展更迅速,你覺得原因在哪里?
星云大師:這個現(xiàn)象也會有所變化的,例如五六十年前,臺灣80%居民都是基督教徒。當時對佛教很歧視,不過,在我看也是罪有應得,因為沒有(佛教)人才嘛,基督教就發(fā)展了,尤其是蔣介石、宋美齡他們信基督教,倡導基督教。
現(xiàn)在不一樣,佛教人才多了,像我們佛光山的年輕人,都在社會大學教書,辦報紙,辦電視臺。佛教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國人血液里面留著佛教的種子,再回到佛教的懷抱很自然。在臺灣一個牧師跟我說,現(xiàn)在臺灣的基督教徒少了,佛教信徒增加很快。
不過我們也不愿意看到這樣,應該共同發(fā)展,共同為社會服務,不必只有一個宗教,基督教、佛教、道教、儒家,都好,大家一起來,社會是大家的,問題是不要偏頗。現(xiàn)在的問題是,(大陸)佛教屈居下風,因為佛教有寺廟,過去對寺廟很防范,在大陸傳教,出家人穿的服裝、身份很明顯,要守規(guī)矩,怎么樣怎么樣,這樣就很受限制。基督教不一樣,沒有這個衣服,沒有掛礙,隨便跑到一個村莊或家庭,沒有人管。
《瞭望東方周刊》:基督教之所以迅速擴張,是否跟他們宣傳教義的方法有關,大陸基督教徒在農(nóng)村發(fā)展得較快,他們肯到邊遠貧困的地區(qū)去傳教,而佛家的僧人很難做到。
星云大師:基督教以傳教為己任,佛教以修行為己任,佛教傳教的動力不夠。今后的佛教不一樣,因為青年信徒很多,青年很活躍,常舉辦活動,如慈容法師,在臺灣一個活動就是幾萬人,在世界各地,每年都辦很多場活動。佛教也要與時俱進。
《瞭望東方周刊》:現(xiàn)在社會上人們有一種觀感,覺得寺廟和高僧離財富和權力太近,佛教變成有權和有錢人的消費品。比如禪修班基本都是企業(yè)老板參加。你怎么看?
星云大師:慢慢會普遍,我們對世界各地的信眾,企業(yè)家、老人、孩子,一般老百姓都一樣對待,眾生平等,貧富一致,沒有差別。
《瞭望東方周刊》:釋迦牟尼佛當年講法,會讓一個討飯婆坐在最前面,而現(xiàn)在能親耳聆聽你開示的大部分是企業(yè)家和官員。
星云大師:那是你們造成的,佛教不是這樣的。人在社會上有錢沒錢,但是到了佛前,統(tǒng)統(tǒng)一樣,沒有分別。
《瞭望東方周刊》:比如,我如果不是記者,而是一個普通人想見你,可以嗎?
星云大師:我又不知道你是不是記者,你要見我,我就跟你見啊。(一旁的慈容法師插話:大師也沒有說一定什么樣的人才能見,只不過大師很忙,大家要稍微預約一下。)記者我也可能不見—— 講很多的話,我沒有時間啊,一般人談幾句就好了,所以也不一定的。你要尊重我的時間,我要尊重你的專業(yè),彼此彼此。人類是互相幫助,互相尊重。
《瞭望東方周刊》:陳光標“高調(diào)行善”頗有爭議,你為他題詞,會不會影響你的形象?
星云大師:做好事。出錢,是一年級;用自己的力量幫助人,是二年級;說好話,是三年級。所以國際佛光會,提倡“三好運動”,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如果你做不了,欣賞贊美別人的好處。功德是一樣的。歡喜祝福是最大的功德。
陳光標“高調(diào)行善”,引來一些批評意見,行善有一個更高的標準。不過,你能“高調(diào)行善”,總比做壞事要好得多,我沒辦法行善,我贊美你,我不能說你不好。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瞭望東方周刊》:法律對人的約束是外在的,佛教對人的約束是內(nèi)在的。現(xiàn)在大陸貪官似乎越來越多,佛教有什么辦法解決嗎?
星云大師:人類有很多陋習,很多煩惱,比如貪欲、嗔恨、愚癡、嫉妒、浪費、貪污,如果統(tǒng)統(tǒng)去掉,很困難。這個社會“五趣雜居”,人、畜生、魔鬼,好人壞人、士農(nóng)工商,大家都住在一起,好的一半壞的一半。
你說貪官,人性就是貪啊,喜歡貪小便宜,就是有的貪大有的貪小,佛教有很好的方法來對治,就是布施、舍得;只要公有不一定私有。
《瞭望東方周刊》:現(xiàn)在生活中不斷有突破道德底線的事情發(fā)生,比如食品安全問題,商人作假不顧人的死活,假奶粉、瘦肉精等,引起社會恐慌,你怎么看?
星云大師:很多人為了賺取利益造假,用種種手段偷工減料,良心喪盡,道德不彰,都是教育的問題。所以需要宣傳佛教,遵守五戒,不能殺人,不能偷盜,不能騙人??都會有因果的。因果觀念要建立。因果率比電腦更準確,它分毫不差。
《瞭望東方周刊》:現(xiàn)在人們已經(jīng)不太相信因果了,好像只要能僥幸逃脫外在的懲罰,什么都敢做。
星云大師:那些造假的人,哪一個能長遠?那些賭博的人,哪一個靠贏錢發(fā)財了?哪一個強盜享受了財富?不相信因果,等到他受報應的時候,才知道害怕。所以說“菩薩畏因”,菩薩知道壞事不能做,“眾生畏果”,凡夫到了受報應的時候,唉呀,不得了了,悔不當初。
現(xiàn)在很多人以為吃素就可以健康發(fā)財,吃素和健康有什么關系啊?健康有健康的因果,要運動、保養(yǎng)、注意衛(wèi)生。發(fā)財要勤勞工作,善于投資。各有各的因果。沒有把種子播到田里面,拜佛求菩薩說要它生長,是不可能的。這是錯亂因果。
臨時抱佛腳的太多
(星云大師現(xiàn)在每天還要處理很多事務。采訪的前一天晚上十點,記者在山門大道散步,偶遇星云大師坐著輪椅出門呼吸新鮮空氣,晚課剛結束,有幾位弟子相陪,他們邊散步邊聊天)
《瞭望東方周刊》:因為不相信因果,社會上彌漫一種末日情緒,去年一個電影《2012》很熱門,加上現(xiàn)在天災人禍很多,很多人覺得人類快有大劫難了。
星云大師:不要妖言惑眾!世界本來就是無常的,它有成住壞空,等于人有生老病死一樣。但不是“2012世界末日”這么個說法。臺灣也有謠言說2011年5月11日人類會滅亡,現(xiàn)在時間已經(jīng)過了,散播謠言的人被逮捕了,不能亂講。不過,世界肯定有循環(huán)期,此壞彼長,此死彼生,不一定是哪一年。現(xiàn)在災難那么多,天災人禍,自古以來人禍超過天災。人禍更可怕。
《瞭望東方周刊》:是啊,謠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人竟然相信,恐慌的情緒蔓延。
星云大師:因為沒有正當?shù)男叛霾判胖{言,信佛教的人不會這樣說,也不會信。不給人正當?shù)慕逃托叛觯罢f就會被認為是對的了。
《瞭望東方周刊》:很多人覺得信仰沒有吃飯、工作、賺錢這么重要和迫切,信仰是人生必需的嗎?
星云大師:信仰就是力量,沒有信仰怎么辦呢?好可怕呀。回頭是岸,只要是信仰正當?shù)淖诮蹋炔恍藕谩TS多人往往不到不能承受的時候,不知道信仰的寶貴。臨時抱佛腳的人太多了。
《瞭望東方周刊》:能否講一下你的心路歷程,你是怎么成為大師的?
星云大師:我自己不知道自己,只想盡一點心,結緣、無我、服務、勤勞,知道群眾、國家需要什么,我就給予幫助什么。一個人,讓社會接受是很重要的。
《瞭望東方周刊》:我看到很多地方貼著你寫的春聯(lián)“巧智慧心”,智慧前面加一個“巧”字,很關鍵,不能很癡很傻地去做。
星云大師:因為今年是兔年,兔子很聰明,狡兔三窟,兔子很巧,人也要靈巧,要有巧妙的智慧,慧是自己的身心,慧由心生,智慧再加上靈巧,就可以體悟到做人處事的道理。
《瞭望東方周刊》:你80多歲高齡,每天還處理很多事務,精力旺盛,你的養(yǎng)生之道是什么?
星云大師:淡泊就好。生活簡單無求,該吃飯吃飯,該睡的時候睡覺。(慈容法師:大師生活最簡單,不吃零食,不吃補品,每天睡覺六七個小時。)
《瞭望東方周刊》:你對現(xiàn)在的年輕人有什么忠告?
星云大師:要多學一點知識技能,還要有好心腸,道德為本。我覺得孔子的仁義禮智,禮義廉恥,很重要,佛教的五戒六度(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也很重要。
其實信不信宗教不要緊,做人最重要,人都做不好,你來世間干嗎?(文:柴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