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
2011年7月1日轉自西方寺傳授三皈五戒暨在家菩薩戒 作者:寬運法師
圖片來源:資料庫
我們受了菩薩戒之后,就不應該再殺生,因為殺生的果報實在非常的大,可以說是一個「性罪」;什么是「性罪」呢?因為從犯罪的果報上說,譬如殺、盜、淫、妄,不論受戒或不受戒,凡是造成事實,便是一種罪惡,未來必定受報,因其本性就是罪行,就是業報的正因,所以稱為性罪。
不過我們受戒,如果不去犯戒的話,還是有很多的好處,例如:第一是「十方諸佛,愍念守護」,得到諸佛菩薩的憫愍、加持、守護。第二是「臨命終時,正見心歡喜」,如果我們臨命終時,心不顛倒,這個時候就會生起正念,內心就會充滿歡喜。第三是,「所生之處,諸菩薩為友」,就是將來受生的地方都會和菩薩在一起,而且這些菩薩,都不是凡夫的菩薩,都是「三界以外」的菩薩。第四是「功德多聚,戒度成就」,如果功德累積多了,戒度就自然成就,你就會得到圓滿。第五種就是「今生后世,性戒福慧圓滿」,如果你受戒以后,持戒清凈,現在、將來你的福就會圓滿、慧也會圓滿。我們都知道,佛是最究竟的覺者,所以只有佛才能福慧圓滿,而大家明天受了菩薩戒,將來也會像佛一樣福圓滿、慧圓滿;所以大家受戒以后必須堅持守戒,首先從不殺生開始──害傷其它眾生的生命是不可以的、是有違慈悲心的,因為我們都是善男子、善女人,不是一般的人,所以要守護自己的心、守護好所受的戒。
不過,我們要知道,菩薩戒雖然犯了重戒而失戒,但只是受惡法陰影的遮沒,卻并未失去戒體的功能,因戒體不會從我們的本性理體上失去。所以說,菩薩戒是「有犯無失」的,我們一旦受持菩薩戒后,從生至生,直到成佛,戒體就會永遠不失,因為戒體是一種無形狀、無表像的無漏體用。當它一旦經過熏習在我們的本性理體之后,只有被遮沒的可能,卻沒有失去的可能。這一點大家必須要清楚、明白。
據經典說,菩薩受持一戒,比小乘持具足戒的功德還要大,因為菩薩戒的每一戒都是「無盡戒」,持一戒即在一切眾生分上得到持戒功德;由于眾生之數無量,所以其持戒的功德也就無盡了,故受持菩薩戒功德之大,實在無可比喻形容。
如《瓔珞經》云:「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劫生死之苦。」又:「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
因此大家發心受持菩薩戒,特別是「六重」戒,這實在是非常非常的難得,為什么說難得呢?因為我們不容易有機緣,現在西方寺有這么一個殊勝的因緣;我們誦完了廿一天的《華嚴經》,然后特別禮請三師和尚為大家授戒,這樣的機緣實在是不容易。
今天我們既然發心受戒要成為菩薩,就要利益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的眾生但是,如果我們犯了戒,就會成為臭優婆塞〈夷〉、旃陀羅優婆塞〈夷〉、垢優婆塞〈夷〉、結優婆塞〈夷〉。
什么是臭優婆塞〈夷〉?「臭」就是臭氣,污穢的臭氣,能使人心生不悅。所以破了戒的優婆塞〈夷〉,因為心生惡、不善法,所以被視為污穢不凈,這種污穢,好像尸體的臭氣一般,無人敢聞。
是故祖師說:「清凈佛法,不容破戒四眾弟子。清凈大海,不停留死尸。」所以,如果我們犯了戒,就好像把死尸掉進清凈的大海之中;大海本來是很清凈的,如何容得下這個死尸?所以說,我們不應該犯這基本的戒。
什么是旃陀羅優婆塞〈夷〉?旃陀羅優婆塞〈夷〉,「旃陀羅」是梵文。其有三義:一、屠者。二、執暴惡人。三、下姓。
屠者:就是以屠殺動物為職業的人,也就是屠夫。
執暴惡人:為非作歹,犯科累累的惡人。
下姓:下等階層的人,二等國民之類。
男人叫「旃陀羅」,女人稱為「旃陀利」。
受了菩薩戒的優婆塞〈夷〉,本來具足無量善根,但若不遵守戒法,就會破戒,這樣的話,就會將無量善根一一屠殺掉;這與「屠夫」殺玳動物沒有兩樣,所以稱「破戒優婆塞〈夷〉」,為「旃陀羅」或「旃陀利」。
什么是垢優婆塞〈夷〉?「垢」者,就是塵垢。不清凈、煩惱的意思。有了煩惱、不清凈的業因,就會結成生死的苦果;有了煩惱塵垢的優婆塞〈夷〉,就難以解脫生死,出離三界。
什么是結優婆塞〈夷〉?「結」者,就是束縛的意思。因有煩惱才會集成生死,若無煩惱就不會產生生死的因。所以,受了菩薩戒的優婆塞〈夷〉,就是要解開煩惱束縛的結,而后出離生死。若不守戒法而行破戒,反而又再打成了煩惱結,所以稱為「結優婆塞〈夷〉」。
前面說到,「殺戒」是優婆塞〈夷〉的第一條重戒,破了這條戒的罪報就是第一重罪,所以稱為「初重」。為什么殺業是第一重罪呢?殺戒可分為三等罪:一、五逆罪。二、重罪。三、輕罪。因為殺生里包含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所以它的罪跟五逆罪是一樣的;當然殺人是重罪,殺畜生相對是輕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