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飛仙閣:西南絲路佛國
2011年07月14日 來源:成都日報 作者:古岳龍
蒲江飛仙閣石窟造像(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
地名背后的佛教與道教
進入蒲江縣霖雨鄉境內,以往碧綠如帶的二郎灘流水裹挾著赭紅色的山洪滔滔而下。
來到標有“飛仙閣”的牌坊前,此地是成都通往朝陽湖的必經之地,更是西南絲綢之路成都通往雅安的古道。站在小橋上,可以看見石窟群分別位于右側不高的飛仙閣和左側公路的崖壁上,主要包括飛仙閣摩崖造像、龍拖灣摩崖造像。
飛仙閣是蒲江沿蒲江河和臨溪河岸14處兩漢至唐宋摩崖石刻造像群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處。武則天永昌六年(公元689年)造飛仙閣92龕777尊摩崖佛雕,不但是四川省至今仍保存有盛唐時期佛教摩崖造像的地方之一,而且存有不少道教、西域文化的痕跡。1961年被批準為四川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飛仙閣依山傍水而建,此閣自唐至明代先后稱莫公堂、莫佛院、信相院、觀音閣。清代稱飛仙閣,亦名碧云峰。
當“飛仙”囊括一切而成為地名,其實暗示了無論佛教的影響多么深巨,本土宗教卻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成就了老百姓“飛仙”的身后寄托。蒲江曾是“五斗米道”二十四治主簿山治所在地,飛仙閣的道教造像宣示了信眾們為長生、常樂而祈求改變命運的追求和愿望。
四川最早的菩提像
飛仙閣的造像依一座小山而鑿,二郎灘的流水將小山包夾為島,如仙人“旱地拔蔥”。造像則刻于山體兩面的酸性紅砂石上。紅砂石極易風化,但由于一方面古人挖巖成窟頂形成了一個保護層,同時由于眾多的黃桷樹、山藤盤根錯節,從造像上方蟠曲而下,不但形成了天然的窟頂,還抓牢了巖石,故而歷經千年其風貌仍不改當初,很多神龕里還依稀可見原來的色彩。汶川大地震時,盡管蒲江一帶震感強烈,但飛仙閣并無石塊墜落,更見古人匠心。
四川的摩崖造像多為唐及兩宋時期的造像,尤以兩宋時期的造像最具特色。五代時期的造像相對較少,但飛仙閣五代后蜀就有17龕256尊造像,還有后蜀造像題記的4龕。雕刻精細,比例勻稱,多用圓雕、高浮雕,從早期的肉髻到后期的細螺髻,衣飾具有印度式或犍陀羅式,兩者均不同程度“漢化”了。
值得大書特書的是第60號龕,共有造像10尊,總高1.28米,寬1.85米。毗盧佛戴寶冠,身著偏衫,袒露右肩,右臂戴寶釧。左右為二弟子二菩薩,龕內外左右各有一位供養人。右邊供養人為婦女,頭綰雙髻,身著小袖衫,長裙曳地,腳穿大頭鞋。題刻為:“永昌六年(公元689年)五月,為天皇(唐高宗)天后(武則天)敬造瑞像一龕。”60號龕的瑞像是唐代專門派人到印度臨摹回來的,該瑞像龕是四川省年代最早的菩提像,對于研究瑞像的流傳有著重要的作用。
據說佛座背屏上浮雕“六挐具”奇禽怪獸,與之類似的造像還有廣元千佛崖菩提瑞像窟。武則天崇佛道,重瑞應。沙門懷義、法朗等造《大云經疏》,言武則天是彌勒下生,于是造彌勒佛之風盛行。可以說,飛仙閣摩崖為歷史留下了確鑿的證據。
飛仙大佛的故事
明曹學佺《蜀中名勝記》卷十三云:“南十五里,莫佛鎮。相傳漢文帝時有莫將軍征西南夷,歸而學佛于此。其佛臺前,石羊虎尚在,居民往往于其處得金銀。”
這個有關金銀的傳說,老百姓深信不疑。在整個飛仙閣摩崖造像中,位于公路旁的8號龕內,是一尊5米高的彌勒佛坐式全身像,低平磨光肉髻,右手撫膝,左手橫放在趺坐于半圓形石臺的腿上。造像莊嚴,比例勻稱。這里是很多人許愿、還愿所在,自然成為本地香火最旺的地方。大佛造像在四川摩崖石窟中極為常見,造像為各自石窟的空間焦點,大佛代表一種空間邏輯,更代表一種必須仰視的威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