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內在的自由
2011年07月14日 來源:《慧心自在》 作者:杰克·康菲爾德
圖片來源: 資料圖
如果不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的局限和病理上,那還有什么其他的辦法嗎?有,那就是相信人類在任何情況下都可能獲得自由。佛教教義是這樣說的:“正如海水只有一味,即咸味;所有佛陀的教義也只有一味,就是解脫。”
心理學家維克托·弗蘭克爾是他家中唯一的納粹集中營幸存者,盡管遭此苦難,他還是找到了療愈自救之路。弗蘭克爾寫道:“我們這些在集中營待過的人還記得,有人到營房安慰其他的人,送出最后一塊面包。他們人數也許不多,但卻足以證明,誰也無法奪走他人的心靈自由,即在任何既定環(huán)境中,選擇自己要面對的態(tài)度,選擇自己要走的道路。”
當我們遇到最糟的危機沖突而失敗時,在極深的恐懼和迷茫狀況里,我們的痛苦似乎沒有止境。我們會覺得沒有出路,看不到希望,而內在卻渴望自由。“若人不能解開心結,”佛陀說,“那我就不會教你這樣做。正是因為心結可以解開,我才如此說法。”
喚醒這個內在的精神自由,就是數百種佛教修行訓練的目的。每種修行都幫助我們認識和放棄產生痛苦的不健康模式,然后培養(yǎng)健康的心志。在佛法心理療愈學方法中,重要的是強調訓練實修,還有理解。它采取的方式不是在治療中討論你的問題,讓你每周傾訴一次,而是通過日常生活規(guī)律和持續(xù)的訓練幫助你學習和實踐健康的生存方式。這些實踐讓我們回歸到內在的智慧和慈悲,把我們帶向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