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人生沒有為什么
2011年07月14日 來源:青年時代 作者:周華誠
有一種人生沒有為什么(圖片來源:資料圖)
有個德國人來到中國,在廣西的大山里住了十幾年,他過著拉牛耕田、揮鋤種菜的簡單生活,把教育當地學生、跟孩子們打鬧作為人生的樂趣。
央視記者柴靜在采訪這位名叫盧安克的德國支教者時,心中疑惑不解,你一個外國人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跑到這種窮鄉僻壤里來干啥呢?柴靜問他:“當時你是為了什么?”盧安克說:“我記不起來了。”“那個時候你怎么想的?”“我不知道該怎么說。”
真是很雷人的回答——這個外國人,他竟然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來這里;更雷人的是,他的人生甚至沒有目的。他說:“如果想改變中國的現狀,然后帶著這個目的來做我做的事情,那我不用做了。我不是這樣的,我不想改變,我沒有這個。”
我們當然又很驚訝:“如果不是為了改變,那你是在做什么?”“當然會發生改變,改變自會發生,但這不是我的目的。”盧安克說。
好像總有一些人,就像盧安克這樣——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卻活在我們的世界之外,讓人很費解。他們使我們慣常的生活常識和觀受到沖擊,常常不由得大吃一驚:“什么?這樣都行?”
前不久我采訪一個英國籍的在讀博士,本來在藝術當,名叫格法·普拉扎。他在倫敦搞三維動畫,同班好多都在好萊塢掙大錢。
這么一個人,十幾年前無意中看了一場京劇演出,整個人就被京劇迷住了,書不教了,博士也不讀了,拋家舍業千里迢迢地跑到北京來學京劇。什么壓腿、踢腿、下腰、拿頂,什么唱念做打,受的那個罪,說出來人家都不信。
人家問格法:“你那個條件干什么不行,非得來中國唱戲干嗎?”格法很奇怪:“京劇美啊。你們的國粹嘛。所以我就來了。”這個理由簡直太難以讓人信服了。我采訪他,也不解,向他要個靠譜的理由,能讓廣大讀者信服的“說法”出來。我問他:“格法,你原來的日子那么好,現在日子這么苦,你愿意這么過嗎?”“我當然愿意啊。”格法很吃驚,好像我的問題不但多余,而且不可理喻。
“那你為什么……”“沒有為什么。愿意就是為什么……”這個回答,雷人嗎?
還有一次,我采訪“80后”小馬。他本來在里過得好好的,有一天卻回到的去種樹。多種些樹,就能擋一點風沙,可他自己,生活很苦。我采訪了兩天,回去以后寫出稿子,同事看后說:“嗯……事跡很感人……只是有一點……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回想這兩天我與他的交談中,似乎他都沒有提到為什么。有時我問起,他也總是輕描淡寫:“這樣挺有意義吧。”一句“有意義”,似乎也太“假大空”了一點。
我加了他的qq,聊天時我又無意中提起這個話題。他說:“你為什么總想要問為什么呢?”我也愣住了。所謂“因果關系”,世上事,都是有原因的吧。可他說:“真的沒有為什么。不是為了,也不是為了實現人生價值,更不是想讓歷程變得豐富多彩。如果說我去做了,有一天實現了這些,那也是后來的事。而之前,我什么都不想。我只是去做。”
想起了盧安克,也想起了格法。他們和小馬一樣,只是去做,并不在乎結果。就像一句語說的那樣,“just do it”。有一種人生沒有那么多功利,只是想做就做,沒有為什么。
至于結果,遲早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