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認識佛教
2011-7-15 來源:佛教青年夏令營 寬運法師佛學講座
圖片: 佑順寺大雄寶殿--營員們參加早課
因此,我們都不得「自在」;要知道,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要獲得「解脫」、要獲得「自在」,但如何才能做到呢?所以,我們就要效法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之所以被稱為「觀自在菩薩」,是因為他能
「內觀觀自在,外觀觀世音」;我們既不懂得內觀,也不知道外觀,如何能得自在呢?所以都不自在,你們自在嗎?不自在。我自在嗎?也不自在。而且人間世界上有太多的危難、多太的不安,實在令我們難以自在,正如佛陀在《法華經》中告訴我們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我們生活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之中,就好像身處在起火的房屋一樣,若不趕緊逃出去,就會有生命的危險;如果我們懂得危險、知道害怕,就會設法遠離火宅,逃生都安全的地方。所以,佛陀說法的目的,就是救度我們眾生出離,并接引我們到安全的處所。
我們都知道,在佛教里面,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人,將來就可保住人身再次投生為人。而修十善(五戒的前三戒,再加上不妄言、不綺語、不兩口、不惡舌、不貪、不瞋、不癡)將來就可以生天;相反地,如果不修十善而修十惡(十善的相反),將來就會墮落三涂,也就是地獄、餓鬼、畜生。
前面已說到,地獄的眾生,是非常的痛苦的。昨天亦跟大家講到「目連救母」的故事:佛在世時,有一弟子名目犍連,非常精進用功,勇猛辦道;出家一個月后便證得果位,得六種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目犍連為了報答母親養育之恩,于是以天眼察看已過世的母親究竟身在何處,一看之下,竟然看見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終年不聞漿水之名,而咽喉很小好像細小的針,即使遇有食物亦無法進食,所以日夜受著饑餓的煎熬,以致皮骨相連,慘不忍睹;目犍連心里非常的難過,于是取了一缽飯前往供養母親,由于以往慳貪惡業受報的緣故,飯未入口已化成火炭。目犍連知道自力不能救拔母親,悲痛萬分,唯有求助于佛陀;佛陀教他于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供養十方僧眾,仗眾僧禪定之力,就能救拔他母親。目犍連依教奉行,他的母親得脫餓鬼之苦,并生天得勝妙樂。這就是佛教「盂蘭節」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