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師: 相貌, 由你的心境決定
2011年8月1日轉自博文
圖片來源: 資料圖
一個人所持的樂觀豁達的處世態度,即無憂于過去,不憧憬于未來,而對于當下,則是隨遇而安,沒有絲毫的抱怨。這種心態,可以說已經達到“八風吹不動”的地步。
一個人如果喜歡運動,喜歡搞派對,喜歡場面紅火熱鬧,而且喜歡攀比,喜歡胡思亂想,那么身心肯定不會安寧,能量消耗必然巨大。相反,如若一個人喜歡圖個清凈,而所謂清心寡欲,無有奢求,此人定然不會把自己折騰得心力交瘁。連顏回尚能“簞食瓢飲”,出家比丘難道連日中一食都堅持不住?
關鍵因素還是在于心態的好壞。出家比丘并非主張吃得越少越好,而是要做到“飯食知量”,即一個“度”的把握。如何控制“度”的火候呢?這要靠我們的“正智”的英明指揮。相反,如果一個人意志力不強,就很容易把持不住自己,即“未來心馳想,過去追憂悔,愚癡火自煎,如雹斷生草”。本來我們的善根就好像春天的初生的草兒那般幼嫩,又如何經得起嚴酷冰雹的摧殘?佛教反對相面、算命和占卜,但是佛教對這些從未徹底予以否定。
“相由心生”不僅符合當今科學道理,也符合佛教“萬法唯心”的根本思想。因此,一個人相貌的好壞,除了遺傳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會受到其心境的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