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
2011年09月01日 來源:《禪刊》 作者:戒 毓

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圖片來源:資料圖)
修行沒有身體便無從說起,但是也不能過分迷戀色身。出家僧眾嚴格要求不能有個人主義,甚至是佛、方丈也不能例外,只有依清規戒律、佛教教義來辦事,即所謂“依法不依人”。每年冬季禪七的開頭,維那師或者是堂頭和尚、班首師父一再要強調的,就是依規矩辦事。佛教認為,人最大的煩惱就是有自我的存在,同時世界上也沒有一個能主宰我們的神我。
一切事物生起和消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其原因的。修行首要的就是打破自我,因此禪寺的很多清規是本著這種思想而定。吃只有在五觀堂和禪堂內與大家一起吃,住也沒有個人的空間,而是睡廣單(通鋪)。雖說這個色身是假的,但是要借假修真,所以禪寺里有嚴格規定,常住每天要供養在禪堂用功的師父,一天之中要“三茶(每天要喝三次茶)四飯(一次不能吃得太飽,不利禪坐)兩點心(其中包括水)”,這些都是為了更好地修行。吃飯或被認為是療饑瘡,所以晚餐在寺院里叫做“藥食”。一天多次吃喝不是出于對衣食的追求,而是滋養色身的必要。冬季每天早晨要吃姜片和開水,夏季早晨要吃鹽開水,這些都有利于養身,以助修行。不然一所大寺常住僧眾百余人,沒有考慮到僧眾的健康,大眾師父們是無法安心修行的。
寺院的理念就是大眾好好用功辦道,不要分心,故叢林里有這么一句話:“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常住師父只管修行,除了修行就是修行,沒有任何事可以打他們的閑岔。為了貫徹這種精神,清規中規定寺院的各個執事要負責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如《高旻寺四寮規約》中有關“茶頭”一職:“茶頭之難當,如黃連之難吃無二也。水開不足者不如人意,要開水只有熱水又不如人意,要熱水不燙者不如人意……燒茶,要用茶水以前即燒,不用時不燒。”《客堂規約》里規定的非常詳細,可見茶頭不好當,責任重大,沒有護持奉獻的精神是辦不到的。在這一群執事當中,開悟者很多,有名的“溈山典座,雪峰飯頭”就是干這些苦役出身,六祖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