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新農民 回鄉創事業
在贛州市于都縣銀坑鎮洋逕村,已經有六七名外出務工者回鄉種果樹。59歲的老農嚴達增指著山坡上長勢良好的臍橙對記者說:以前家里種了3畝水稻,根本不賺錢,兒子不愿留下非要去福建挖煤。現在農業政策好了,兒子也回來了,一家人一起種了300多株臍橙。今年有200多株要掛果,算下來也有個萬把斤呢!絕對不會少賺錢!
記者采訪時發現,青壯勞力短缺是各地新農村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于都縣車溪鄉黨委書記方萃軍說:當時修道路、搞衛生,鄉里老人婦女齊上陣,那種參與的熱情真讓人感動。但是正如一位村干部所擔憂的:新農村建設如果單靠這些老弱病殘幼,什么時候才能建成?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培養一大批有知識、懂技術、會經營、思想活、眼界寬、市場意識強、發展潛力大的新型農民。而培養新農民首要的條件,就是要留住一批愿意扎根農村創事業的青年農民。贛州市委書記潘逸陽說,贛州啟動新農村建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點燃農民發家致富的希望,讓他們愿意回鄉創業。為此,贛州在近兩年也進行了積極而富有成效的嘗試,比如贛州去年出臺了《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的實施意見》。
于都縣車溪鄉一位村干部說得實在:當前,只要國家新農村政策不變,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創造一個適合農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就能吸引農民回鄉創業,留住農民。
培養新村官 能當領頭雁
于都縣同輝村年輕的村支書王志勇在廣東打過工,現在家里蓋了小樓,還買了5萬多塊錢的吉利牌轎車,在當地算是達到了小康。自己富了還不算,他還積極帶動村民致富。對于那些較有能力的人,他利用自己的路子帶領他們辦廠;對于那些上有老下有小而無法外出的村民,他準備在周邊山地開發果業。村民們說,我們就要這樣的能人當領頭人。
但是,像王志勇這樣年紀輕、素質高的村干部卻是鳳毛麟角。年齡偏大、素質偏低是目前村干部隊伍中普遍存在的現象。記者走訪了南康、于都、興國等縣市的八個村委會,村干部的平均年齡都在50歲上下,文化程度也以初中、小學居多。要發展生產,就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市場、會管理的村干部作為農民的領頭雁。建立一套村干部的選拔任用機制、培訓教育機制,是新農村建設的當務之急。
政府小投入 四兩撥千斤
如何拉動農村消費市場,一直是一道亟待破解的難題。記者在贛州采訪時發現,開展新農村建設以后,集鎮上人多了,店火了,市場鬧了,農村活了。帶來這喜人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贛州市改變過去的資金撥付辦法,通過實物補助的形式引導和激勵農民投資、投勞。
首先是對鄉村規劃、村容村貌改造等基礎建設實行了以獎代補。如于都縣對行政村補助規劃經費6000元;贛縣對新建垃圾池每立方補助120元;對新建無塔式供水每戶補助400元。另外,對產業發展實行了以獎代扶,于都縣對新開發種植臍橙每畝扶持150元,所有這些都是通過實物補助的方式。
在以獎代補措施的激勵下,政府部門的小資金撬動了大民力。南康市潭口鎮金塘村民黎明亮告訴記者,由于有政府補助,他自愿掏了12000元,把家里的外墻進行了粉刷,還做了50米的院墻,房屋也換上了不銹鋼的大門。
潭口鎮副書記謝興說,由于鎮里規定,農民每買一個1.5立方米的水塔桶補助300元,農民改水積極性非常高。水、電改好以后,農村買電器的人多了起來,用電量直往上躥。
贛州市有關部門統計,通過這些辦法,去年以來贛州市、縣財政只投入資金6300萬元、捆綁專項資金1.2億元,卻吸引了農民的社會資金3.1億元。既調動了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又有效地拉動了農村消費。
控制宅基地 保護農耕地
走入農民家,你經常會有一種空曠感覺。南康市潭口鎮金塘村農民廖家俸,家里的宅基地將近1畝,除了一家人住的大土屋外,房屋后面還圍了一個數百平方米的大院子。
在農村,一家五六口人,哪家的住房不是幾百個平方米?而且建了新房,老房子還在那兒空著。據介紹,廖家俸所在的附近四個村小組就有空心房98棟,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塊心病。
興國縣龍口鎮文院村村民鐘大泮認為,農村有農村的生活習慣和居住習慣,農民喜歡蓋2~4層的小樓,但除去周邊的院子和其他附屬建筑,一般人均宅基地20~30平方米就足夠了。
眾所周知,我國耕地資源極其緊張。在新農村建設中,如何保護耕地,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