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修心”除煩惱
2012-02-09

  “修心”除煩惱

  2012-02-09             來源:中國佛教凈土網

  “修心”除煩惱
  
  佛教很注重“心”的修煉。他們認為,疾病是人生必有的“生老病死”四大苦之一,疾病分為兩種,一種是身病,一種是心病。其中大部分的身病都與人的心理有關,它們都可以通過修行得到治療。因此才有“養生先養心”之說。佛經中常贊嘆佛陀有三十二種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所以我們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薩像,不僅身形健碩、相貌莊嚴,而且神情愉悅、慈祥,這實際上反映了佛教對于健康的一種最高理念:在生理上,眼耳鼻舌身五官端正,健壯、和諧;在心理上,堅毅安祥,充滿智慧。只要努力修行,就可以達到這樣一種身心和諧的健康狀態。
  
  所謂“心病”,就是心有煩惱。佛教把無盡的心病歸納為“八萬四千塵勞”,而這些煩惱都是由于執著于自我而引起的。《百法明門論》中把八萬四千煩惱濃縮為“貪、嗔、癡”三種“塵勞”。“貪”心貪男女和五塵境界,于他于己起貪染心;“嗔”,就是憎恨,喜愛爭論是非,受其他事物的惱亂等;“癡”,就是不明事理。總的來說,要去除心病,就是要摒棄一切雜念,不要執著。
  
  “明朝四大高僧”之一德清,因為仰慕嚴宗巨匠遍融大師之名,特地前去參拜。遍融對著年輕的德清,雙目緊視,終不發一言。德清自知討了個沒趣,轉而又去參拜禪宗耆宿笑巖。笑巖同他打禪語,問道:“從何方來?”德清說道:“從南方來。”笑巖又問道:“還記得來時的路否?”德清機警地回答:“過后便忘了。”笑巖心里一驚,覺得此年輕人不凡。德清語中透出的瀟灑,這種自在,正式禪宗“不執著”的表現。
  
  人的吉兇福禍,是因為人的“心”不時有各種煩惱和意念,然后會見諸言行,成為招引吉兇的基因,久而久之,便會形成習慣和性格,并影響命運。因此,“心”成為“心念——行為——習慣——性格——命運”連鎖因果的根源和個體輪回的根本所在。只有摒棄一切愿望,心無所求,對周身事物采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態度,才能徹底擺脫“煩惱”,達到“涅”的境界。
  
  佛教史上有一個著名的公案——“寒山問拾得”。一天,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拾得笑道:“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佛家就是這樣“于人無爭,于世無求”。只有心靜如水,排除“貪、嗔、癡”帶來的無盡“心病”才能夠“淡泊者健,寧靜者壽”。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