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道德準則變遷
一、延續(xù)千年的儒家文化“溫、良、恭、儉、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人施己,先施于人”“仁、義、禮、智、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二、以“雷鋒精神”為代表的集體主義道德觀念———無私奉獻、艱苦奮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三、“五講四美三熱愛”講衛(wèi)生、講道德、講文明、講紀律、講奉獻環(huán)境美、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熱愛黨、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四、“八榮八恥”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jié)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一文)
老美有一份《世界公民行為準則》
“五一”黃金周即將到來,準備出境旅游的市民不少,傳媒也不斷刊發(fā)“五一出境游注意事項”之類的內(nèi)容,什么“不要穿戴假冒名牌”啊,“注意國家不同,手機制式不同”啊,“國外消費場所通常接受銀行卡業(yè)務,不要多帶現(xiàn)金”啊……。提醒不可謂不周到,服務也真細致。可是,幾乎沒有看到過提醒市民出游時如何注意自己的文明行為,注意維護中國人的形象。
最近讀到美國出臺的一份《世界公民行為準則》,其中就海外旅行過程中如何提升美國人的國際形象提出了16條與禮儀有關(guān)的忠告。讀來頗為有趣,也頗有感觸。比如:
無論你心里怎么想,你的言談舉止都應該謙虛謹慎。(在許多國家,任何形式的炫耀都會被視為粗魯無禮。)
想演講時就只對你的孩子演講。(無論談論什么話題,都應該讓談話成為談話而不是演講。)
說話聲音要低、語速要慢。(大聲說話往往被認為是夸夸其談。說話太快會被視為咄咄逼人和具有威脅性。)
如果要談政治,那就只是談談而已,不要爭論。(避開與美國政治有關(guān)的爭論。即使有人攻擊美國政治家或美國政策,你只要表示同意或不同意就行。)
看看人家的“行為準則”,指導性真強,既事關(guān)個人的文明舉止,又關(guān)乎國家的利益和形象;既提出細節(jié)的要求,使人知其然,又說明原因,讓人知其所以然。這樣的“行為準則”,符合美國國情,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也指望通過這些行為改變美國人在世界上給人留下的傲慢自大、麻木不仁、物質(zhì)至上、對別國的文化一無所知的丑陋形象。據(jù)說這份“行為準則”是美國國務院與各界一起制定的,一些大公司已經(jīng)要求即將出國的雇員攜帶“行為準則”手冊,依照“準則”行事。
公民道德,除了在道理上闡明強調(diào)、大張旗鼓地宣傳外,還需要有便于依照、遵循、可操作性的具體規(guī)定。道德規(guī)范也應該細化,有的放矢、分門別類地提出要求。美國的《世界公民行為準則》不論老美們能否實行,能否都做到,至少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禮儀可以有所參照了。由此想到,我們的權(quán)威部門能不能也制定一份有中國特色、時代特點的海外旅行“行為準則”呢?(怡然)
尋回失落的道德
●從“以德治國”到“八榮八恥”
2001年,江澤民在與參加全國宣傳部長會議的同志座談時,提出了既要依法治國,也要以德治國。“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法治屬于政治建設(shè)、屬于政治文明,德治屬于思想建設(shè)、屬于精神文明。”《人民日報》(2001年01月11日第一版)
2006年3月4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xié)十屆四次會議委員時提出了“八榮八恥”、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講話,為中國社會樹立了新的道德準則。
●孫立平:道德有賴于體現(xiàn)公平與正義的社會秩序
當社會中的公平與正義被破壞的時候,道德便處于相當尷尬的境地。當?shù)赖聼o力維護公平和正義的時候,它在小人物的面前總是不那么理直氣壯,就像一個把飯做糊了的小媳婦一樣。相反,在公平與正義能夠基本上得到維護的時候,道德的力量也會強大起來。從這種意義上說,道德有賴于體現(xiàn)公平與正義的社會秩序的支撐。道德本身是不能單打獨斗的。
●李隼:讓法律去沖鋒陷陣?
現(xiàn)實社會中,這些道德底線,已經(jīng)具象化為法律的要求。廣義的道德包括法律,法律是底線的道德。而我們俗稱的道德,是法律之上的規(guī)范準則體系。因此,一切突破道德底線的行為,也必然是違法行為。“底線下沉”現(xiàn)象與其寄望于道德救贖,還不如讓法律去沖鋒陷陣。
●楊雄:讓“潛規(guī)則”來調(diào)節(jié)
法律是調(diào)節(jié)人們行為的底線,道德則是調(diào)節(jié)人們行為的上線。在目前形勢下,我們在道德與法律之間還需要有一個環(huán)節(jié)來進行調(diào)節(jié),作為法律與道德的補充———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定義為社會的“潛規(guī)則”。
何謂“潛規(guī)則”呢?舉個簡單的例子。你撿到了100元錢將它交還于失主,失主按照約定俗成的做法,給你其中的5%%或10%%作為回報。這個“約定俗成”就是“潛規(guī)則”,可以通過國家政府制定一定的規(guī)則來實現(xiàn)。
●“仁義禮智信”是醫(yī)治道德的良方嗎?
正方:據(jù)《中國青年報》報道,“拋棄傳統(tǒng)文化是逆潮流的,應該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傳統(tǒng)美德———仁義禮智信。”這是全國政協(xié)委員李漢秋教授今年兩會發(fā)言的重要內(nèi)容。李漢秋建議教育部門將“仁義禮智信”納入學校教學內(nèi)容。
反方:儒家話語的復興對社會道德的重建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我覺得,首先的問題應該是“儒家到底是什么”,是指哪一方面的儒家,誰理解的儒家?儒家是在一個簡單社會、鄉(xiāng)土社會、熟人社會中成長的道德體系,在近代以前,它一直只是對那種鄉(xiāng)土社區(qū)有效,而它怎么可能直接施加、運用于當前社會呢?在城市里面要用儒家學說來挽救道德危機,不啻于用東海之杯水,以救西山之車薪。(據(jù)《新周刊》)
我們的道德底線在哪里?
●何懷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何懷宏在一篇文章中言道:底線倫理不是高深的學問,玄妙的推理。其中所說的道德“底線”或基本規(guī)范,主要是相對于較高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念來講的,是說不管人們追求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或價值目標,都有一些基本的規(guī)則不能違反,有一些基本的界限不能逾越,例如不能強迫他人,不能殺人越貨、不能坑蒙拐騙等,即把人當人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便“君子愛財”,也應“取之有道”。
●崔永元:道德底線不能低于法律底線
在一次演講中,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講了這么一段話:我不是有什么道德潔癖,我沒有特別高的要求,我要求的只是道德底線。比如你是醫(yī)生,我給了你紅包,你做手術(shù)時就應該認真些,不能把紗布放在我的肚子里。但是現(xiàn)在不是,拿了錢還會不小心把紗布留下;再比如你綁架,問我要錢,我給了你錢你一定要把親人還給我,你不能拿了錢又把人弄死。我們現(xiàn)在都墮落到什么程度了?低于法律的底線了,就是這個都算過高要求。
●袁曉明:“底線”是道德標準的下滑
為什么許多中國人對收紅包這樣的非道德行為要以修正的道德底線來合理化?以我看來,主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公眾覺得無力改變還不如接受,只要能達到目的就行了,最壞把紅包算進醫(yī)療成本;二是收紅包一方也覺得收紅包不再是一個道德問題,只要給人辦事就對得起良心。因此,送、收的兩方面一起認可了收紅包辦事的道德底線,其實是修改了道德標準,這無疑是整個社會的道德標準上的下滑,送的一方有責任,但收的一方卻有更大的責任,而更需要拷問的是造成如此下滑的制度環(huán)境。(據(jù)《新周刊》)